隨著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導致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在其論著中指出:“上了大學受益終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取而代之的隻能是終身學習的觀念。”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學習,就必然被時代前進的車輪所拋棄。
第一節如何理解“學習”
學習,通俗的說就是通過聽講、閱讀、思考、實踐、修煉等手段,獲得知識、技能、才幹。深入地分析,學,有效法、覺悟、受教的意思;習,指鳥頻頻起飛,不斷練習。《論語·學而》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孔子在這裏所說的“學”,是學習自西周以來的“詩、書、禮、樂、射、禦”等古代文化典籍。他所說的“習”,即演練、演習。孔子認為:學了又經常演練、複習,實在是人生中一件非常愉快而高興的事兒。
但是,學習的性質、內容、目的、方式、方法,卻是多種多樣的。學習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學習有廣義與狹義不同的解讀。
一、廣義的學習
無論人或是動物,都需要通過學習來改造自己,適應環境;以獲得更優越的生存條件。廣義的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後天習得的行為方式的相對持久地變化過程。
1.學習必須是學習者在行為、知識、技能或能力等方麵產生某種變化。例如,一個人學練腳踏車,從不會騎到會騎,是一種能力和行為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一種活動過程,而不是變化的結果。
2.學習導致相對持久地變化。學習者由學習導致能力、行動的變化,不是暫時的,而是相對持久地。學騎自行車從不會到會,與疲倦了從睡眠到覺醒的行為變化,是不同的。前者相對持久,後者則是暫時的。
3.學習導致的變化是後天習得的。學習特指由經驗引起的習得性變化,是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的,它不同於渴時飲水、餓時進食的先天本能的反應。
4.學習是形成新的行為模式的過程。兒童用筷子練習夾菜、吃飯,人們學騎自行車,從不會到學會,這種能力、行為的變化,是新發生的。而學會了用筷子吃飯,再去使用的重複活動,因沒有發生新的變化,就不是學習。
二、狹義的學習
雖然學習是人和動物普遍存在的現象,但人類的學習,無論是動力、功能、形式和內容,還是學習的機能,都與動物的學習有著本質的區別。人類的學習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以語言為中介,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經驗,增長智慧,以適應並改造環境的過程。
1.人類的學習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掌握經驗的過程。人的知識、經驗以及認識的加深和提高,是社會實踐深化的結果。人們通過對事物及其關係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信號的掌握,通過社會交往、社會傳遞,以間接經驗的方式,擴大了個體掌握前人知識和經驗的可能性,即把間接經驗一代一代傳遞下去。這是動物不可能達到的。
2.人類的學習是借助語言的中介而實現的。語言是對各種事物及其關係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信號,是記載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觀念的工具和個體保存經驗、形成意識的武器,也是人們互相交往和傳遞經驗的手段。人們借助語言為中介進行學習,可使人的行為和知識、經驗不斷完善,使人的能力、智慧不斷提升。這是動物根本做不到的。
3.人類的學習是一種自覺能動的過程。動物學習的基本特征是消極地被動地適應環境。人的實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活動一般是在意識支配下進行的。人不僅能積極適應自然世界,而且能主動地適應社會環境;不僅能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也能有計劃地改造社會現實。這也就是人類所特有的學習功能。
三、學習的類型
1.按人類學習方式劃分
(1)接受學習。是指個體經驗的獲得,來源於學習者對間接經驗的接受,並通過對間接經驗的掌握、占有和吸收,將之轉化為自己的經驗。接受學習有高低之分。高級接受學習如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融會貫通等,它要求學習者對間接經驗進行重新構建,以將它組織化,並和自己已有的知識體係融為一體。低級接受學習如死記硬背、浮光掠影、淺嚐輒止,學習者全盤照搬書本知識,缺乏自己的理解,更談不上重新構建。
(2)發現學習。是指個體經驗的獲得,來源於學習者的直接發現或創造。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是高級發現學習,它主要借助抽象思維,發現事物本質或活動規律的理性經驗過程;而幼兒未掌握語言前的學習,主要是低級發現學習,它是幼兒借助自己的各種感官,獲得對周圍世界的感性經驗。
2.按人類學習的不同內容劃分
(1)知識的學習;
(2)運動技能的學習;
(3)智力技能的學習;
(4)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
對“學習”,我們不能僅僅地理解為用兩隻眼睛閱讀書麵文字(如書、刊、文件等)的東西就可以了,它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組織,為了生存、發展,或為了實現某一既定的目標,凡是感到不足或不具備的知識、智能、品德、技術等而應該彌足,應該具備的種種努力、勤勉、踐行、奮進的活動過程,都屬於學習的範疇,如修養、修煉、自省、自強、自製、自控、自修、慎獨、操練、鍛煉、改過、改造、磨礪、磨難、請教、聽講、受教、交談、討論、爭辯、檢查、批評、監督、思考、總結、踐行、實驗、試驗、創造、創新,等等。
在我國,人們通過有效的方式方法,對有關知識、技能的學習,在德、智、體、美等幾方麵都得到科學的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
第二節人為萬物之靈,靠的是學習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生活方式極為複雜,固定不變的遺傳本能行為是很少的。人類行為的絕大部分是後天習得的,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學習就滅亡”,這是在西方世界流傳的名言。對學習的一般意義,《學習的策略》一書作了詳細闡述,摘要如下:
一、人的生存離不開學習
學習是人與客觀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人為了生存、延續下去,除了先天遺傳的種群本能行為外,重要的是靠後天的學習,獲得某種經驗、技能。就是一隻小羊羔也知道通過不斷地向羊媽媽學習,知道了哪裏可以尋找到豐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樣躲避狼的追捕。否則,小羊就無法生存下去。越是高等動物特別是人類的生活方式越複雜,本能行為的作用也越小,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就越大。
人類有著動物根本不可比擬的學習能力,可以迅速而廣泛地通過學習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利用環境。如種植穀物、獲取糧食,靠的是學習;戰勝毒蛇猛獸等天敵,對付可怕的瘟疫,靠的也是學習。人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靠的是學習。“把學習同生存直接聯係在一起”,這是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人類世界的呼籲。
二、學習可以促進人的成熟
人的生長、成熟與適應環境而不斷學習分不開的。這方麵的研究成果有不少,羅森茨韋格通過試驗發現:經過豐富多變的環境刺激和適當的學習訓練的一組幼鼠,與另一組在環境單調貧乏而又缺乏學習訓練的一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腦皮層的重量與厚度增加,神經膠質細胞數量增多,神經突觸增大或增多,乙酰膽堿酯酶含量更豐富且活動增高,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提高。有的科學家發現,經過訓練的嬰兒,平均在三個半月時便能舉手抓取到麵前的物體,其眼與手的協調程度,相當於未經訓練的5個月的嬰兒水平。這就說明了學習、訓練對成熟的促進作用,學習促進了潛能的表現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