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閱讀途徑
閱讀是一種從書麵言語和其他書麵符號中獲取意義的心理過程。學習者通過閱讀,可以把原文的思想消化、吸收,變為自己的思想。因此,閱讀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評價、判斷、情感、意誌和解決問題等一係列心智活動和行為構成的。閱讀不光是心智行為,還有各種意向活動的參與,如閱讀的需要、動機、興趣,閱讀的注意和情緒狀態、閱讀者的態度、意誌及其個性心理特征等。通過閱讀,不僅取得知識,而且促進人的個性的發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
3.求師途徑
唐代文學家韓愈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師可以少走彎路,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中國諺語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英國也有“一位好教師,勝過萬本書”的諺語。求師是最適合人們加速學習、取得成效的途徑。韓愈在《師說》一文中的開頭就說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又說:“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章太炎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他在年齡20歲上下的時候,讀書貪多求快,缺乏深刻細致地鑽研功夫;同時還有急於成名成家的思想,準備早早著書立說。後來,他到杭州俞樾(yuè)主持的“詁經精舍”求師。俞樾是清代著名漢學大師,著作甚多。章太炎發現俞樾有一套以文字為門徑,以漢字立根基的踏踏實實的求學方法,有一種嚴謹不苟的求學態度,從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把恩師俞樾告誡的“精研故訓,博考事實”的道理作為座右銘,他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發生根本變化。
戰國思想家荀子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古今中外的許多國家和民族,對教師都非常尊重。其原因正如羅國傑教授所說:“教師好比一支蠟燭,不斷地燃燒、消耗著自己,照亮著別人前進的道路;又像一根粉筆,散播著智慧的種子,把知識傳授給別人,而漸漸損磨著自己;還像一支梯子,讓人踩著自己的肩膀攀上高峰,去采摘勝利的果實。”
4.交談途徑
論語上的頭兩句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說,古代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裏,第一句話是自學,第二句話是互學。一個人自學,理解問題有時會不全麵,難點一時不容易搞通,當和別人深入交談起來,思路就往往會豁然開朗,疑竇頓釋。據說,維納的“控製論”是在和朋友交談時,認真傾聽了大家的高談闊論、真知灼見,從而引燃和激發了他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創立了“控製論”。
在交談中,許立東先生提出應注意以下四點:
(1)聚精會神,專心貫注。當麵交談,要懷著謙虛、尊敬的心情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必要時交換目光,點頭讚意,還可示以感激、鼓勵的目光,這可使對方的智慧火花充分放射出來。傾聽時不能心不在焉,精神渙散;否則,對方感到你不尊重他,交談就會不愉快。
(2)不亂挑剔,重在其意。從談話中,目的是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知識、技能,增長自己的見識、本領,至於對方某種口音、口氣或表達能力,不必計較,隻要聽清聽懂就滿足了。如果挑三揀四、吹毛求疵,交談就難以順暢地進行。
(3)聽言觀色,融會入裏。談話者總是願意通過自己的聲調變化和聲音的高低、快慢,借助麵部表情、手勢等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傾聽者如果善於聽言觀色,便能把別人的表情動作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溝通,生動而深刻地接受和融會別人所要表達的東西,甚至在自己頭腦裏打下烙印。
(4)邊聽邊觀,邊思邊記。在交談中,既要洗耳恭聽,注意對方的表情、態度;又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對方所講的內容,理解其實質;必要時作記錄。一是記下所講之精髓或要點;二是寫下自己的感受;三是記下所受啟發而產生的新見解、新思想。
5.電教途徑
因采用聲光設備,故稱為電化教學技術或視聽教學技術。尤其在網絡化的今天,電化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其特點:一是電氣化,電化教育設備分輕重兩類,輕設備如幻燈機、投影機、電唱機、錄音機、擴音機、電影機等;重設備如語言實驗室、電視機、攝像機、錄放機、電子計算機及其他教學機器。二是形聲化,它使客觀事物的形、聲、色直接訴諸於學習者的感官,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直觀性強。三是手段多樣化。它可以通過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快為慢、化繁為簡等表現手法,使許多看不見、看不清的變為看得見、看得清,抽象的變為具體的,複雜的變為簡單的,遙遠的變為眼前的。如幻燈教學的表現手法有:放大法、分解法、複合化、遮蓋法、示動法、投影法、特寫法等。電化教育有利於縮短學時、精簡教材,豐富教育教學內容、改進教育教學方法、進行遠距離教育教學、實現教育教學個別化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6.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出真知
毛澤東指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一個人把《怎樣學遊泳》的書即使讀了好幾遍,如果不下到水裏去練習,怎麼說他會遊泳呢?老一輩革命家鄧拓說:“從做學問這件事本身來說,無論是初步追求某一項新的知識,或者是進一步探究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都必須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知與行是有機聯係的統一體,實踐是學習的必經的重要途徑。
清初學者廖燕針對當時那種“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庸俗讀書風氣,旗幟鮮明地強調要多“讀”“自然之術”、“社會之書”。他說:“無字書者,天地萬物是也。”廖燕認為,書本知識不是唯一的知識,天地間有一種內容非常豐富、色彩繽紛的沒有字的書,那就是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以及人類社會的各種各樣的現象。這種書不是用文字寫出來的,但古人曾從中得到過許許多多的教益。
周恩來同誌十分重視讀無字之書,年青時代就撰寫過這樣一副對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許多革命家,一天軍事學校沒有上過,都是在戰爭實踐中學習戰爭,指揮著千軍萬馬,而取得了一個接著一個的輝煌勝利,成為了偉大的軍事家。
聽課、求師、交談,都是向他人學習,“他人”包括自己的親朋好友,也包括工作中的上級、下級、同級,還包括一切有交往的人們。這些人集合起來就是“眾”,或“群眾”。我們黨一向提倡虛心向群眾學習,不斷地從群眾那裏汲取豐富的經驗、知識,獲得無窮的智慧和無盡的力量。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沒有勞動者社會就不能存在。人民群眾在勞動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和創造勞動工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勞動者在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活動中,不僅總結經驗、探索規律、形成知識,而且為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創造精神財富,提供了物質基礎。人民群眾創造曆史,“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毛澤東把實踐的觀點和群眾觀點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認識的規律與群眾路線的方法統一起來。領導者的思想、主意、計劃、方案,都來自人民群眾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領導者的認識過程,就是依靠群眾,與群眾共同認識的過程,是總結群眾的經驗、智慧的過程。人們認識的發展過程是:實踐——認識——實踐;而工作的發展過程則是:群眾——領導——群眾。這兩個過程是一致的,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因此,向人民群眾學習,是我們學習的根本途徑,我們要虛心向群眾請教,甘當他們的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