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就必須牢牢抓住(3 / 3)

到此還沒有完,還有一個慣例不太講理,就是:不是每科進士都有選拔庶吉士的機會,而是遇到紀年裏有“醜未”的則選庶吉士,遇紀年裏有“辰戌”的則停。

張居正這一科,是丁未年的,裏麵有個“未”字,便有了選拔庶吉士的機會。

明白了吧?館選是不是很重要?庶吉士是不是很“牛”?

倘若不參加館選,不能成為庶吉士,那麼他連進入內閣也是不可能的,更別說當首相了!

張居正是不是應該感謝第一次春闈的落第?倘若那次他考上了,就沒有選拔庶吉士的機會了!那以後的發展就很難說了,至少是不可能當首相的,沒有這個位置,他哪裏會有那些作為?如此一來,恐怕張居正其人,早就被湮沒在曆史的塵埃裏了,和同學錄裏的那300名一樣,在今天的人看來,也隻是一個過目即忘的符號而已。

如此看來,人有時候經曆點失敗、挫折,大可不必沮喪甚至抑鬱吧?命運之神在冥冥之中做如此安排,是因為以後有更好的機會,以利於你有更大作為也未可知啊!

現在,丁未科進士,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按慣例,已經直接“入翰林”了,館選的機會是給同學中另外298人的。

這樣的機會,說多重要就有多重要,對於張居正來說,真正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館選比較簡單,凡報名者,先提供自己過去寫的文章5篇,然後參加麵試。

科舉考試是全憑筆試成績,而館選屬於麵試性質。

這就不那麼好把握了。大概這是中國特色吧,筆試大體上還算公平,隻要一加入主觀因素,比如麵試之類的就有貓膩了。

張居正當然會了解到,實際上館選能不能成功,取決於許多因素:中進士的名次、年齡、地域、外表。除了這些顯規則亦即慣例以外,按照一個流行的術語,還有潛規則呢!

我們可以幫張居正分析一下把握大不大。

首先,中進士的名次。張居正位居二甲第9名,有優勢。

其次,年齡。按說,既然是宰相的後備人選,年齡應該適當大點才好。但是當時卻不是這樣,大概是考慮到後備的時間相當長吧,庶吉士的甄拔是越年輕越好。張居正22周歲,有優勢。

再次,地域。選拔中央的後備幹部,講究地域平衡,進士多的省份,競爭就激烈。倘若他是雲南、貴州、廣西的,正好隻有一個人中進士,那庶吉士就是他的了。而湖廣省是錄取進士名額第二多的省份,不是說唯楚有材嗎?真是人才濟濟,所以就地域而言,張居正不具有優勢。

第四,外貌。張居正其人,外表俊朗儒雅,沉穩老成,站立朝班,絕對不會讓領導倒胃口,有優勢。

總體上說,張居正是有優勢的。

但是,知情人說了:“庶吉士之選,請托居其半。”

也就是說,人脈,是相當重要的。第一,你要有門路找到有影響力的人;其次,你要放得下身段,說討好之類的話。

張居正家世貧賤,老爹作為“學生”,在北京根本沒有什麼關係,親戚朋友裏也沒有人幫得上他,這,是他最大的劣勢。

張居正這個人比較幸運,結果出來了,張居正三個字赫然在列,排在26名庶吉士的第8名。

好了,張居正已然館選成功,我們就歡送他進入翰林院,開始他為期三個年頭的學習生涯吧!

當然,館選成功並不意味著就具備了後備幹部的身份,結業後還麵臨重新分配的問題,倘若沒有留在翰林院,那此前的一切努力也就付諸東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