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之變遷為職業教育之需要原因一 職業教育之需要,其原因多端。其第一原因為經濟狀況之變遷。自上世紀以來,世界人類生產能力倏增;憑藉蒸汽與電力之作用,炭與水之效力遠非昔比。美國總統詹姆斯嚐有言曰:“今日美國國內之機械生產力殆遠過一世紀前全世界人民之生產能力。在多類工作上,僅得一小機械之助力,一人所能成就之工作,勝過本世紀初葉時五十人之工作而有餘;同時在其他工作上因蒸汽與電力之應用,雖百年前全世界人類並力而後能成之事,今則一人主之而有餘矣。”製造既精速無倫,商業亦隨踵勃興;近一世紀工商業之進步速率,大有一日千裏之勢,雖前十世紀之長時間,莫之敢望。經濟狀況既大異於前,社會乃大受其影響,教育上之新需要亦發端於是焉。故施訥登博士嚐言:家庭也,工場也,此古來職業教育之地也。世運漸進,科學日明,工藝之製造,宏偉壯大,迥非一手一足之力所能及。工場師徒傳授之心得,不足以應現世之要求,藝徒之製遂剝落無存。若工藝彙萃之區,廠場高大,隔絕內外,家居之童稚欲窺其內容而無由。彼從前小市鎮之織布錘鐵為人人所共見者,至是已久不可複得。不過村落農家,父作子述,猶用家庭教育之方法,相為授受,以傳其技。然自近代新法層出,花能雙蕾,穀可十穗,舊時農法,亦相見立敗,不能競矣。加以近世財政規劃偉大,鞭笞平民於無形之中;若驅婦孺習鈍拙之手工,長此不已,國將不競。以是種種,可知家庭工場,農莊遺傳教育,已居失敗之地位。非特設學校,分科教授,不足以挽救人生之職業矣。
教育觀念之改變為職業教育之需要原因二 因經濟狀況之變遷而職業教育之需要乃隨之俱起,誠如施訥登博士所述矣。然數十年來教育觀念之改變亦與有力焉。故職業教育之需要,其第二原因為教育觀念之改變。其故安在,請得申言之。當上世紀之上半葉,世界對於教育及政治經濟之概念,其範圍甚為狹隘。當時所謂政治經濟,以為人生一切誌願,目的,欲望,及愛情等等實皆屈伏於求富欲望之下,所謂人者非他,即此類動物而已!此種學說實屬偽謬。今之所謂經濟學者,其視人也,乃視為具有眾多及複雜動機之人類;其職務乃在展其功用,為人類求得必須之事物,俾得維其舒泰生活;其所重者在人而不在財富。經濟界之觀念變矣,教育上之觀念亦同時有重要之改革。往昔之教育乃為閑暇階級而設,重在文藝;今則此種注重點已遷移矣,其所重者乃在工業的,實利的,與平民主義的教育觀念,視教育為增進公民及工業效率之工具。教育上陳舊方法與陳舊觀念成立之時,世人對於從事工作之人生觀至為狹隘。除讀寫算外(three R''''s),工作階級殆無領受其他教育之權利;得領受此種教育者僅限於所謂文雅階級。晚近研究教育問題者始覺社會之基礎不在書本教育矣。蓋在平民主義之社會,教育之權利當普及於全體國民,苟所授教育,其效用僅適宜於少數專門事業之人,或僅適宜於少數閑暇階級之人,則雖有強迫義務教育,仍與平民主義背道而馳;苟所授教育,其宗旨僅在增加工業上大組織中雇用人之效率與速率,亦與平民主義相剌謬。適當之教育不但顧及少數之特殊階級,且顧及不幸之多數國民,是誠平民主義之教育真銓矣;然尤在不特將此教育之權利普及於人人,而其所授教育且須適用於各階級之個人,不然普及猶無益也。教育上之觀念既有如是重要之改革,職業教育之需要乃愈急不容緩矣。
普通教育不盡適用為職業教育之需要原因三 因教育觀念改革而注重普及教育,因注重普及教育而不得不注重職業教育,其故安在,則普通教育與自由教育不能盡應一般群眾之要求是已。故職業教育之需要,其第三原因為普通教育與自由教育不能盡應一般群眾之要求。此點可析為二端,分別論之。一曰群眾在經濟上與時間上不能皆有求得普通教育與自由教育之能力。二曰普通教育與自由教育不能適應一般群眾之需要。
第三原因之經濟方麵 除少數特殊階級之子弟外,其餘大多數平民因收入有限,自給不暇,勢不能供給其子弟,俾得繼續在校肄業。於是青年為自求生活及輔助家族生計起見,不得不提早輟學,從事工作。所謂從事工作者,其意義常等於學業之終點,甚至並學得之知識而亦遺忘無餘。以美國教育之盛,留心教育之士,猶大聲疾呼,痛言兒童自十四歲至十八歲中間輟學之多。以為長此以往,個人與國家之受害皆有不可勝言者。美國一國之專門學校與大學,數逾六百,而受大學教育者千人中僅有一人而已。入國民學校一年級而直達中學畢業者百人中僅有十一二人而已。近以國內教育家提倡補習職業教育之力,輟學之數已銳減。返觀吾國教育狀況則又何如者。受四年初等小學教育後,能入高等小學者有幾人乎?高等小學卒業後,能入中學者有幾人乎?中學卒業後,能入大學者,又有幾人乎?歐美先進國因國內青年半途輟學作工而即大聲疾呼,以為長此以往,國民之教育將不免破壞而減損國家社會之效率,以為補偏救弊,端賴職業教育。吾國青年半途輟學,且流為遊民,無工可作,則職業教育之需要更當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