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求學 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2 / 2)

退一步言,即未能入校,苟真有誌,亦非不能增進其學識經驗。老友畢雲程君(現任豫豐紗廠協理)之道德文章及其學識經驗,均為儕輩所信仰,然畢君固未正式入校,其所得乃全在任事時代逐漸學習者也。畢君之經曆,暇當另為文述之。茲可先述一二,以勵有誌之青年。畢君最初為學徒,其國文之開始,乃由自己留心閱看報紙,不明瞭處則請教櫃台上之帳房先生。久之則帳房先生尚須向彼請教。在當時,安能自料今日彼之文字竟能從事著述乎。(畢君曾主撰《新民德》報,風行一時,後以事忙中輟,又出版多種關於棉業之著作,均極有價值。)後曾一度入商務印書館任排版,此等於現在之排字,其性質可謂呆板極矣。當時商務正在提倡新式教科書,各科課本均有,畢君一麵排版,同時竟就各版大做讀書工夫,彼現在科學常識之富,即基於此。後入上海紗業公所為書記,亦極尋常書寫之職耳。而畢君竟能就所得紗業報告,編一有係統之統計報告,參以有價值之研究,刊行以貢獻於棉業者,為實業專家穆藕初君所見,極加讚賞,延任厚生紗廠主任,現任豫豐紗廠協理,穆君恃之如左右手焉。

愚觀畢君當時所就諸事,可謂無一事之前途有好希望可言,而事在人為,學在人求,機會在人能利用,固無事能限之也。莫君聞此,更可以勿因目前境遇而自餒矣。故莫君能入校固是一種辦法,苟不得上述之數條件,則業餘自學(或如君所言,並就夜校補習亦有裨益),亦非必無希望,決勿以此悒鬱,且學問之事亦非一朝一夕所能求速效,求者固當積極,然亦當知有其必需之時間功候,欲速不達,徒自焦灼,亦非所宜。即愚及所舉數友之經曆,亦在十年以上,苦學誠苦,惟知其當然是苦,無所用其怨尤,亦不必過於焦急,但存貯才以待機會之心,不墮落,不喪誌,既種其因,遲早必有相當之果也。

愚以上所述,乃就能入校求學與不能入校亦未嚐不可求學之兩方麵言之,且舉實例以為證,不知可供莫君參考否?本刊收到讀者關於此類困難之信件頗多,特舉莫君一信以為代表,並略表愚個人所見於此,作為各信普遍的回答,以供觀覽。倘宏達更有切實卓見,務望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