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以文字為趣味中心,僅注重乎文藝的外形,結果不是上當,就容易把好的文藝作品交臂失之,這是不可不戒的。中國人素重形式,在文藝上動輒容易發生這樣的毛病,舉一例說,但看坊間的《歸方評點史記》等類的書就可知道了。《史記》,論其本身的性質是曆史,應作曆史去讀,而到了歸、方手裏,就隻成了講起承轉合的文章,並非闡明前後因果的史書了。從來批評家的評詩、評文、評小說,也都有過重文字形式的傾向。
對於文藝作品,隻著眼於事件與文字,都不是充分的好的鑒賞法,那麼,我們應該取什麼方法來鑒賞文藝呢?讓我在回答這問題以前,先把前節的話來重複一下。文藝是作家的自己表現,在作品背後潛藏著作家的。所謂讀某作家的書,其實就是在讀某作家。好的文藝作品,就是作家高雅的情熱,慧敏的美感,真摯的態度等的表現,我們應以作品為媒介,逆溯上去,觸著那根本的作家。托爾斯泰在其《藝術論》裏把藝術下定義說:
“一個人先在他自身裏喚起曾經經驗過的感情來,在他自身裏既經喚起,便用諸動作、諸線、諸色、諸聲音、或諸以言語表出的形象來傳這感情,使別人可以經驗同一的感情——這是藝術的活動。”
“藝術是人類活動,其中所包括的是一個人用了某一種外的記號,將他曾經體驗過的種種感情,意識地傳給別人,而且別人被這些感情所動,也來經驗它們。”
感情的傳染是一切藝術鑒賞的條件,不但文藝如此。大作家在其作品中絞了精髓,提供著勇氣、信仰、美、愛、情熱、憧憬等一切高貴的東西,我們受了這刺激,可以把昏暗的心眼覺醒,滯鈍的感覺加敏,結果因了了解作家的心境,能立在和作家相近的程度上,去觀察自然人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用了曾在作品中經曆過的感情與想念,來解釋或享樂。因了耽讀文藝作品明識了世相,知道平日自認為自己特有的短處與長處,方是人生共通的東西,悲觀因以緩和,傲慢亦因以減除。
好的文藝作品,真是讀者的生命的輪轉機,文藝作品的鑒賞也要到此境地才是理想。對於作品,僅以事件趣味或文字趣味為中心,實不免貽“買櫝還珠”之消,是對不起文藝作品的。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試看孔子對於《詩》的鑒賞理想如此!我們對於文藝,應把鑒賞的理想提高了放在這標準上。如果不能到這標準的時候,換言之,就是不能從文藝上得著這樣的大恩惠的時候,將怎樣呢?我們不能就說所讀的作品無價值。依上所說,我們所讀的都是高級文藝,是經過了時代的篩子與先輩的鑒別的東西,決不會無價值的。這責任大概不在作品本身,實在我們自己。我們應當複讀冥思,第一要緊的還是從種種方麵修養自己,從常識上加以努力。舉一例說,哲學的常識是與文藝很有關聯的,要想共鳴於李白,多少須知道些道家思想,要想共鳴於王維,多少須有些佛學趣味。毫不知道西洋中世紀的思想的,當然不能真了解但丁(Date)的《神曲》,毫不知道近代世紀末的懷疑思想的,當然不能真了解莎士比亞的《漢默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