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回(1 / 3)

水盡山窮永曆遁緬甸

吟梅嚼雪明事結全編

卻說傅宏烈到了福建,便去謁見耿精忠。耿精忠也素知傅宏烈是個名士,在清廷任職。諒他前來必做說客無疑。於是命點鼓升堂,傳集大小將校,一例頂盔貫甲,弓上弦,刀出鞘,戈戟森嚴,旌旗耀目。將佐自廳前起直排到二門外,兩旁雁行兒立著,一個個精神抖擻,顯出十二分的威武來。布置妥當,才命大開中門,傳傅宏烈進見。

傅宏烈故意旁若無人地昂然直入,到了大廳上,隻見耿精忠高高地坐著。傅宏烈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傅某千裏聞名來見足下,不謂足下的肚量這樣狹窄,卻把某當作蔣幹看待,隻怕足下未必及得周公瑾咧!”說罷也不行禮,回身便走。耿精忠忙走下座來,一把挽住宏烈道:“先生且莫生氣,咱們有話慢慢地好講。”當下將宏烈讓進了書齋,兩人重行見過了禮。耿精忠笑道:“聞先生任事清廷,很是重用。此番不遠千裏,敢是到咱這裏來做說客嗎?”宏烈正色說道:“某和王爺雖是同鄉,自幼到今,不曾會過一麵。隻聞威名,知王爺是個識時務的俊傑。今王爺掌握重兵,身膺榮封,不安然坐享富貴,轉去依附吳三桂。要知三桂本是豺狼,隻可與共患難,不可共太平的。但看他自迎清兵進關,首先剃發投誠,既忘明朝恩典,甘事兩朝。這是良臣擇主而事,且勿論他。不期順了本朝未久就擁兵稱叛,顯見他是個反複小人。況且據雲南,又是四麵受迫的地方,目下隻消兩廣一破,三桂孤居雲南,眼見得成了甕中之鱉。王爺扶助三桂,事成也不過位列封侯,或者還不如今日。倘一旦失敗,那就不可說了,王爺少不得與共休戚,為了一個痛癢不關的吳三桂,弄得戮首赤族,身敗名裂,不是太不值得嗎?本朝以恩德加人,處處能夠包容。如王爺棄了三桂,仍歸本朝,朝廷斷不見罪,某可以家口擔保的。孰是孰非,請王爺度勢量力而行,某願聽指揮。”說到這裏,宏烈便停住不說,瞧著耿精忠,等他的回答。耿精忠被宏烈一番話說,句句打動了心坎,不覺歎口氣道:“本爵附和三桂,原不是出於本心。那時經平南王尚之信遣人向本爵關說,謂清朝的三藩都是漢人,屢遭朝廷的猜忌。削藩之聲已傳遍都下,三桂一敗,平南王和本爵自然唇亡齒寒,因此不得不替他響應。現在見三桂處事橫暴,人民嗟怨。看他的大勢決然無成,本爵這時也有些懊悔了。但不知平南王的心裏怎樣?”傅宏烈奮然說道:“王爺放心,平南王那裏,某可以保他投誠本朝。”耿精忠說道:“平南王若無異言,本爵自當照辦。”傅宏烈大喜,當日和耿精忠雙飲通宵。

到了次日,便辭了耿精忠,往粵中來見尚之信。宏烈先把耿精忠已願降的話細細講了一遍。尚之信答道:“靖南王如棄吳三桂順清,俺這裏隨著靖南王進行就是。”宏烈見說,即和尚之信約定期日,重又回到福建,將舉事的時候說定了,匆匆回報圖海。

到了那天,平東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同時豎起清朝的龍旗,去了吳三桂的利用年號。早有警騎飛稟三桂,三桂聽了大驚道:“耿、尚兩人反複,孤的羽翼已被剪去,大事可就難成了。”說罷,撫膺痛哭起來。夏國相在旁勸道:“陛下不必焦躁,事在人為,即使沒有耿、尚兩王相助,從前明太祖孤身起義,難道就不能幹大事了嗎?”說得吳三桂破涕為笑。

其時永曆帝敗走桂林,被清總兵李成棟所逼,又敗奔梧州。正在人心惶惶,忽報李成棟有個愛姬,小名珍珠,卻是明末的宮人。成棟襲破通州便掠得這個珍珠,成棟見她生得雪膚冰肌,驚為天人。那珍珠雖從了成棟,心卻不忘明朝。每見成棟紅頂花翎回第,珍珠終把話嘲笑他。成棟進陷桂林,珍珠忽然問道:“明帝哪裏去了?”成棟說在梧州。珍珠說:“將軍在清,北討南征,不過做個總兵,何不反正明朝,博個忠臣的佳名。”成棟歎道:“俺非忠於清廷,其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珍珠正色道:“將軍棄故國而降異族,妾身雖微賤,不願做遺臭萬年的姬妾。”說時霍地抽出尖刀來,望粉頸上隻一抹,鮮血直射成棟袍袖。成棟忙挽救,已香銷玉殞,屍身仆倒塵埃了。成棟頓足嗟歎,並恨恨地說道:“俺一心順清,轉送了一個愛姬,此憾怎樣消得?”呆了半夜,奮然躍起道:“俺堂堂丈夫,不及一個女子嗎?”於是立即傳令,改豎起明朝的旗幟,稱為反正軍。又命取戲班的衣冠袍掛,換了明裝,上疏請永曆帝回駕。

這樣地一來,自桂林直達貴州,凡九十三城依舊仍歸明疆。清廷聞得李成棟反正,派大將塔哩布進兵征剿。一場鏖戰,清兵敗走,明軍聲勢再振。不料李成棟因勝驕兵,被清軍深夜來襲。李成棟不曾提防,弄得人不及甲,馬不配鞍,成棟領了三十騎從後營逃命。這一陣好殺,明軍二十萬逃的逃走,殺的殺死,投降的也很不少。成棟隻身逃脫,自覺無顏回見永曆帝,當即披發改裝,錫杖芒鞋,做了雲遊的頭陀,入四川峨嵋山中,不知所終。

李成棟敗走,永曆帝守不住肇慶,率著一班亡國餘臣,仍回梧州。不多幾天,梧州又被清兵圍困,隻得再奔永昌。那時駕前群臣,多半是屍位素餐,如龐天壽、丁楚魁、孫崇綺、馬吉翔等,一聽清兵到來,除了和永曆帝逃奔外,真是一籌莫展。隻有一個瞿式耜還死守困守梧州,何騰蛟又在湖北被殺,鄭成功也死在台灣,子鄭經繼立,明軍聲勢日衰。永曆帝在永昌,糈餉漸盡,嬪人宮女都餓得互相對泣。大家又勉強支持了幾天,忽報吳三桂前鋒馬寶離永昌已不遠了。那時駕前的明臣聽得這個消息,各自挈了家屬,悄悄地逃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