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Feuillantines(1 / 1)

現在我們得講述維克多·雨果少年時代最親切的一個時期。

治法國文學的人,都知道在十八九世紀的法國文學史上有三座著名的古屋。第一是夏多勃裏昂(Chateaubriand)的公蒲(Combourg)古堡:北方陰沉的天色,鬱鬱蒼蒼的叢林,荒涼寂寞的池塘,環繞著兩座高矗的圓塔,這是夏多勃裏昂童時幻想出神之處,這淒涼憂鬱的情調確定了夏氏全部作品的傾向。第二是拉馬丁(Lamartine)在米裏(Milly)的住處,這是在法國最習見的鄉間的房屋,一座四方形的二層樓,牆上滿是葡萄藤,前麵是一個小院落,後麵是一個小園,一半種菜一半蒔花,遠景是兩座山頭。這是拉馬丁夢魂縈繞的故鄉,雖然他並不在那裏誕生,可是他的心“永遠留在那邊”。

夏多勃裏昂和拉馬丁的古屋至今還很完好,有機會旅行的人,從法國南方到北方,十餘小時火車的途程,便可到前述的兩處去巡禮。至於第三處的舊居,卻隻存在於雨果的回憶與詩歌中了。那是巴黎的一座女修道院,名字鏗鏘可誦,叫做FeuillantineS,建於一六二二至一六二三年間,到十八世紀的末葉大革命的時候,修道院解散了,雨果夫人領著三個兒子於一八○九年遷入的辰光,園林已經荒蕪了十七年。

一八○九年,雨果母親和他們從意大利回到巴黎,住在Ruedu faubourg St.-Jacques二五○號。母親天天在街上跑,想找一所有花園的屋子,使孩子們得以奔馳遊散。一天,母親從外麵回來,高興地喊道:“我找到了。”翌日,她便領著孩子們去看新居,就在同一條街上,隻有幾十步路,一條小街的上,推開兩扇鐵門,走過一個大院落,便是正屋,屋子後麵是座花園,二百米達長,六十米達寬。園子裏長滿著高高矮矮的叢樹和野草,孩子們無心細看正屋裏的客廳臥室,隻欣喜欲狂地往園裏跑,他們計算著刈除蔓草,計算著在大樹的椏枝上懸掛秋千。這是他們的新天地啊。

從此他們便遷居在這座幾百年古屋中。維克多和長兄們,除了每天極少時間必得用功讀書之外,便可自由在園子裏嬉遊。他們在那裏奔馳,跳躍,看書,講故事。周圍很靜穆,什麼喧鬧都沒有,隻聽見風在樹間掠過的聲音,小鳥啼唱的聲音。仰首隻是浮雲,一片無垠的青天,雖然巴黎天色常多陰暗,可亦有晨曦的光芒,燦爛的晚霞夕照。一八一一年他們到西班牙去了回來依舊住在這裏。四年的光陰便在這樂園似的古修院中度過了,雖然四年不能算長久,對於詩人心靈的啟發和感應也已可驚了。在雨果一生的作品裏,隨處可以見出此種痕跡。一八一五年十六歲時,他在《別了童年》(Adieux à l'enfance)一詩中已追念那Feuillan-tines的幸福的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