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遺恨(3 / 3)

從說理到動刑,曆時兩三年,其間經曆了內閣首輔楊廷和辭職,大臣們喋喋不休反複上書,“左順門”抗爭事件爆發等一係列艱苦卓絕的鬥爭,明朝曆史上最著名的曆史事件——“大禮議”,終於塵埃落定,以嘉靖帝的獲勝而告終。

其實無論皇帝還是大臣都不傻,他們之所以如此糾結於名分的問題,乃是因為這個看似刻板無聊的問題指向著一個政治鬥爭的根本核心——權力。

這一係列的事件看似是小事,其實涉及禮法尊卑,當中誰占了上風,誰就獲得了權力,事態發展的結果也將導致在長遠的將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無可撼動的權威將掌握在誰手中。

毋庸置疑的,少年皇帝借著這次較量,捍衛了自己的地位,將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終此一生,不曾放鬆。

他如願以償推尊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為“獻皇帝”,廟號睿宗,並將神主入太廟,躋身於武宗朱厚照之上。實事求是地說,朱祐杬是有資格享有這個尊號的,他是憲宗第四子,生母為宸妃邵氏。

邵宸妃是浙江昌化人,出身貧寒,父親邵林以淘金為生。由於生計艱難,便將邵氏賣給了杭州鎮守太監。太監見邵氏生得美貌非凡,遂將她送進了皇宮。

和孝宗生母一樣,邵氏在入宮後學有所成,知書達理,為憲宗所看中。與朱祐樘的坎坷不同,朱祐杬出生時正趕上萬貴妃對明憲宗放鬆管束的好時候,萬貴妃為廢掉太子朱祐樘,推薦給憲宗的新人選,就是邵宸妃所生的皇四子朱祐杬。

這位皇子喜好讀書,為人端正豁達,是藩王之中少見的高素質之人。朱厚熜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基因,又得他悉心教導,自幼資質過人,說他聰明絕頂並不為過,朱厚熜和朱厚照一樣,可以算作明朝皇帝裏智商列第一梯隊的人物。

與正德帝不同,嘉靖帝性格乖張,尤為精於權謀。我相信不止是黯然隱退的楊廷和,那些日後在嘉靖的整治下噤若寒蟬的大臣們,會深切的懷念起那個曾經令他們頭大如鬥、窮於應付的正德帝。

與嘉靖的專橫霸道相比,正德孩子氣的荒唐任性簡直是太容易對付了。起碼在他麵前,大臣們還可以指手畫腳,仗言直諫,保持人格的完整和氣節。

跟嘉靖的心狠手辣相比,正德對待大臣也太仁慈寬厚,太讓人如沐春風了。正德不管如何荒唐,他對待大臣的態度始終是很有分寸,很見涵養的。他知道自己愛玩,就幹脆將內政托付給楊廷和,終此一生都很尊重這位老臣。在武宗看似荒唐恣意的行為下,大明王朝還井井有條行進在正軌上,並沒有真正滑向衰落的深淵。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對於當年初登帝位的嘉靖來說,他的所作所為都有理由。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外藩就位的他對先朝的臣子們有著天生的戒備和不信任。經過曠日持久的“大禮議”事件,他越發堅定地相信,隻有牢牢掌握手中的皇權,隻有權謀和暴力才能捍衛為皇者的權威。

站在故宮的左順門前,想起嘉靖年間的“左順門事件”,再想到楊慎的那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金水橋邊,殘陽尤烈,千古之下,去者不遠。又有誰能真如王陽明先生那般超然世外,視富貴如無物,視榮華若浮雲呢?

嘉靖終其一生做不到,當年年輕氣盛的楊慎更做不到。當他的父親辭官去職時,作為內閣首輔之子、當時士林的青年領袖,年輕氣盛的楊慎當仁不讓地接過了護禮派的大旗。

當唇槍舌劍已不能奏效時,這位高幹子弟率領諸位大臣齊聚在左順門外,靜坐、嚎哭,花樣百出。他更喊出了一句頗具煽動性、永留史冊的口號:“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說白了,這句話就是,兄弟們上吧!堅持到底!咱們跟皇帝扛上了,榮辱成敗隻看今朝。

他帶頭鬧,撼門嚎哭。一時之間,金水橋畔哭聲震天,紫禁城內如喪考妣。這十足“憤青”的行為,徹底惹惱了嘉靖皇帝。

在數次勸導(派太監傳旨)、恐嚇(為首者下獄)無效的情況下,嘉靖皇帝使出最後的殺招——廷杖。對於這幫給臉不要臉的家夥,他的耐心已到極限,決定不再客氣,讓這幫書生徹底閉嘴消停的方式隻有一個——打!打死幾個算幾個。

廷杖可不是簡單的扒下褲子打屁股,怎麼打,打多少,內中大有玄機,分為“用心打”和“著實打”, 監刑官奉旨執行。如果監刑官腳尖張開呈八字形,意思就是“著實打”,這樣可能能保住一命,但不死也要割去敗肉數十碗,醫治半年以上,嚴重的話會導致殘廢。如果監刑官腳尖向內,示意“用心打”,則受刑的大臣必死無疑。此種刑罰對文弱書生而言,除卻精神上的羞辱,尊嚴掃地,也是足以致命的。

和劊子手一樣,施行廷杖的人,都經過專門的訓練。訓練方法是,在磚頭的上麵蓋一張紙,要求將磚頭打碎,而紙一點不破。如果得到滿意的賄賂,他們打下的木棍,看起來血肉橫飛,卻不致命;如果受刑的官員家境貧苦,無錢行賄,行刑者下杖時看起來很輕,甚至連皮都不破,卻足以痛徹心扉,隻消三四十杖,就非死即傷。

左順門事件之後,嘉靖開始報複。200多名鬧事的官員(實際隻有140餘人)被關押,隨後以簽名為證,除卻年老體弱一打就死的,其餘人等,被逐個施以廷杖。其中17人被杖斃。

此次流血事件中,作為始作俑者,帶頭鬧事的楊慎,榮幸地被打了兩回。也是他年輕,底子好,才得以熬過兩次廷杖而不死。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對楊慎而言,等待他的卻不是後福,而是嘉靖帝的特別“優待”——流放雲南永昌,永世不得返京。

當年的雲南,可不是如今的旅遊勝地,而是讓人聞之色變的苦寒之地,尚未開化,瘴氣叢生,一入此地,如入鬼域。

流放途中,楊慎憑著聰明之極的頭腦躲過了暗殺。抵達雲南之後,又憑著自己的魅力和過人的交際能力,迅速和當地官員打成一片,吟詩作對,著書立說,偶爾還能出去遊山玩水。

楊慎,這位天下第一才子,昔日的內閣首輔之子,如今的流放重犯,除卻背井離鄉,回京無望,日子過得還不賴。作為嘉靖朝排名靠前的政治犯,楊慎始終被嘉靖帝忌恨。

此後的三十餘年,楊慎愈發放浪形骸,以詩酒自娛,將精力放在著書立說上。史載:“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一代才子,遠離了政治鬥爭,卻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以72歲的高壽善終——這樣的結局其實也不壞。

當楊慎在雲南享受著風花雪月時,千裏之外的京城內,嘉靖朝政壇的腥風血雨才剛剛開始。楊廷和之後,後起之秀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個個都是官場高手。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權勢傾天,卻始終不過是嘉靖手中的玩偶。

嘉靖帝陰狠狹隘,自私自大,他最大的優點是太過聰明,不幸的是,他最大的缺點也是太過聰明,玩弄群臣於股掌之中。在朝臣此起彼伏的鬥爭中,他始終是冷靜的旁觀者和幕後的操縱者。

不單對朝臣陰狠,對待他有恩的孝宗張皇後,嘉靖也態度冷淡,並不禮遇。這位在孝宗朝獨享聖寵,武宗朝又貴為太後之尊的張皇後,先甘後苦,晚景淒涼。

同理,嘉靖這個薄情寡義的人,對他後宮的那些妃嬪,也是愛之欲其生,厭之欲其死的。三任皇後都不得善終。

嘉靖性情乖張,修道服用丹藥之後越發喜怒無常,在前朝責打大臣,在後廷懲罰宮嬪,恐怖氣息蔓延。對宮女嬪妃稍有不滿,輕則厲聲嗬斥,重則施以大刑。幾年之中,因為細微小事被酷虐,驚懼而死的人就有上百人。

中年之後的嘉靖迷戀修道煉丹,追求長生不老。雖然武宗以後的明朝皇帝都開始往不務正業的路子上走,越來越不把當皇帝當回事,但像嘉靖這樣,在位45年,20多年不上朝理事的還是第一位。

明代皇帝信奉道教,在紫禁城內外興建了許多道場,其中最大的殿宇是位於紫禁城中軸線最後,禦花園偏北的欽安殿。

嘉靖尊崇道教,與他從小生長的環境關係密切。荊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頭,嘉靖帝的父母也崇信道教。自幼的耳濡目染對他影響不小,更何況,嘉靖追求長生不老的目的和曆代帝王並無二致——所謂長生不老,不過是為了更長久地穩固手中的權力。

為了這一追求,這位“醮齋皇帝”和他的“青詞宰相”一起,求仙問道,寵幸道士,把禍國殃民的事業發展到極致。

嘉靖對貓非常寵愛,他有兩隻特別喜歡的貓,分別叫“雪眉”和“獅貓”。嘉靖以帝王之尊舉行儀式,冊封雪眉為“虯龍”。

“虯龍”死後,嘉靖非常悲痛,將它葬於萬歲山,立碑著文,提名為“虯龍墓”。獅貓死後,嘉靖為它打造了黃金棺材,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命大臣們為其作祭文。凡有不遵命者,皆受懲責,文辭合意者,則受寵幸,得以晉升。

與對待寵物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嘉靖對待宮人非常殘酷。他聽信方士邵元節和陶仲文所言,取處女初潮之經血煉製紅丹,以求長生不老。為保持身體的潔淨,宮女隻能吃桑飲露,有多人因飽受殘害而死,事後還有人被殺滅口。

這些丹藥自然不能長生不老,卻應該有壯陽的效力,這些宮女被性虐待狂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絕望之下,隻能奮起反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的某個深夜,嘉靖宿於曹端妃所居的“翊坤宮”中,熟睡之中,被以楊金英為首的一幫宮女以繩係其頸,欲取其性命。慌亂之中,所係繩扣竟為死結,宮女心慌力弱,嘉靖僅僅被勒昏而已。其中有膽小者前往皇後所居的坤寧宮報信。方皇後趕來救護,世宗得以不死。此事發生在壬寅年間,又發生在禁宮之內,故史稱“壬寅宮變”。

事發之後,司禮監審訊宮女的口供中有“咱們下手了罷!強如死在他手裏!” 之語。曆代宮女,含冤而死的何其之多。似嘉靖年間這樣的宮廷事變,宮女謀殺皇帝的事,還是前所未見,聞所未聞。可見宮女受迫害之深,實在是忍無可忍。

事變後,楊金英等16名宮女皆被分屍處死,寧嬪王氏、端妃曹氏亦受牽連處死。宮變之後,生性多疑的嘉靖受到了很大驚嚇,從此不再居於禁內,避居西苑,開始了二十餘年不上朝不見大臣的創舉。他認為自己大難不死全是因遵信道教而被上天庇佑,從此之後更加倍癡迷於此。

雖修道煉丹,卻不減凡俗之欲。有明一朝,嘉靖是擁有妃嬪最多的皇帝,曾效仿古禮采選九嬪,先後立有三任皇後。原配孝潔皇後陳氏僅僅因為對他的好色略所不滿,嘉靖便大為震怒,踢打陳氏,陳氏因驚懼流產,血崩而死。陳氏死後,嘉靖立順妃張氏為後,一度寵愛有加。然而很快就因小事盛怒,張氏幽死冷宮,無諡號,繼立者為方氏德妃。

方氏在“壬寅宮變”中對嘉靖帝有救命之恩,但她借機處死了寧嬪王氏和端妃曹氏,令嘉靖忌恨在心。幾年後,後宮失火,嘉靖竟命人不救,任方氏在火中驚懼而亡。

說實話,讀史書時,在書頁間見多了宮闈血腥,對人心的詭詐和無情利用也見怪不怪了。可是,行文至此,仍是止不住得齒寒血冷。

後宮之中,女子之間憑仗美貌,用盡心機嗜血相鬥都情有可原——畢竟,獲取寵愛是唯一的出路,沒有君王的恩寵就意味著紅顏冷寂,老死宮禁無人問。然而,似嘉靖這樣冷血無情對待妃嬪,視人命如草芥,實在是令人不寒而栗,無法苟同。此人之剛愎自用,殘暴專橫,已是令人發指,即使曆史上那些著名的暴君,也還有兒女情長、夫妻情深、略見真心的時候。唯獨這個人,普天之下,唯我獨尊,全情投入隻愛自己。

相較之下,正德這位貪玩多情、好色好酒的君王,肯為美人一諾屈尊去接,還真是至情至性,可愛到令人懷念。

其實,在正德年代,大明的國勢並沒有那麼糟糕,起碼君臣之間還有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餘地。但到了嘉靖年間,國勢日下,積弊叢生,群臣喪誌,已是不爭的事實。

即便不上朝,不見大臣,癡迷於煉丹,一心追求長生不老,嘉靖亦無一時一刻鬆懈,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二十餘年間,他忙裏偷閑批答奏章,朝廷發生的大小事件,局勢走向無不了若指掌。

他是聰明的,聰明到愚蠢的程度。他自以為天下盡在掌控,殊不知,自己早已成為獨夫民賊。

學者多有論斷,明之亡,始於萬曆。而我基於對嘉靖不加掩飾的厭惡,主觀地認為,肇禍之端,實在嘉靖。他的獨裁統治,不單滅去了這個王朝前進的活力,為後世鑄下了禍根,更閹割了文人的思想,鏟平了多數人的風骨。

當一個時代的文人,失去信仰,氣節掃蕩殆盡,變成犬儒,忙於黨爭,精於謀取私利時,這個時代才是真的失去希望,趨於黑暗。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59歲的嘉靖皇帝駕崩於乾清宮。這位明朝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結束了他的專製。

對於他的過失,海瑞已經罵得相當具體,至於他漫長的一生,我隻有八個字相贈:死得太遲,死有餘辜。

這個評斷,無關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