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乾”所象征的天和“坤”所象征的地,乾清宮為皇帝的寢宮,坤寧宮是明清兩代皇後的寢宮,亦是清朝帝後大婚的場所。
位於兩宮之間,四方亭型的交泰殿取“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象征著“天地合熙”,是明朝帝後大婚時的寢殿。
交泰殿,中軸線上的第五座宮殿,梁枋彩飾上第一次出現了鳳的影子,粘了些女性的氣息。此殿為每年重要的節日,皇後舉行內廷重大典禮、千秋節(生日)時接受朝賀禮的地方,相當於皇後正式處理內廷事務之所。清乾隆皇帝將其改作安放二十五方寶璽的地方。這些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寶璽曾受到袁世凱的垂涎和覬覦。
交泰殿正北是坤寧宮,多數時候這裏被籠統認作為皇後的寢宮,就像乾清宮被理解為皇帝的寢宮一樣。明朝,這裏是皇後的正式寢宮,但在清朝,皇後不住在這裏,皇後僅在交泰殿受賀之前,來這裏休息一下。
坤寧宮雖然基本上是明代的建築,在清代卻有很大改動。明代坤寧門在清代順貞門的地方,今天的坤寧門在明代是一道圍廊叫“遊藝齋”,與禦花園相接。
明清兩代坤寧宮的內飾大不相同。清代坤寧宮的室內格局,完全依照沈陽故宮清寧宮的樣子,保存著一部分滿族的風俗習慣。室內順著山牆有前後簷通連的大炕,窗紙糊在窗欞外麵,在炕上祭神,炕沿鼻柱上掛著弓矢。
“盛京大政殿後曰清寧宮,祖宗時祀神之所,祭畢,召王公大臣進內食祭肉。國初定鼎燕京,則於乾清宮後殿坤寧宮行祀神禮,一如清寧宮之製,至今仍循舊章。”清代宮廷祭祀中,最有特色的是堂子祭和坤寧宮祭神。
堂子祭祀是滿族國俗,坤寧宮祭神是對堂子祭的補充。皇太極以堂子祀典為最尊,遇不祭堂子時,將所祭諸神供奉於寢宮清寧宮。清初,按清寧宮舊製,將坤寧宮改建為內有三麵連炕,兩口鍋灶,外有神杆的祭神之地。
坤寧宮所祭之神教派不一,有釋迦牟尼、觀音、關聖人等,亦有滿蒙民族信奉的神靈。每天會有朝祭、夕祭,每天的朝夕祭帝後可不參加,但重要的祭神活動,帝後要親自到場,有一些祭祀活動要皇後親自主持。
因坤寧宮西半部為祭神的場所,每天殺豬煮肉,不便常居,但為了沿襲皇後正位中宮的製度,洞房仍設在這裏。大婚時期,帝後在坤寧宮的東暖閣洞房,一般隻待兩三天。合巹宴後,翌日行過朝見皇太後禮,第三天舉辦過慶賀筵席之後,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居所,皇帝回到養心殿,皇後可自由選擇東西六宮中的任何一座宮苑居住。
除卻一些特別得天獨厚,特別名正言順的女子,尋常女子想登上皇後的寶座是難上難。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下,成為皇後,似乎已經是一個女人一生能獲得的最高尊榮和地位(當然還有皇太後,這個更考驗人)。亦有不願成為皇後的女子,比如順治帝的董鄂妃,當皇帝堅持廢後,改立她為後時,她堅辭不就,不戀皇後名位。
董鄂氏清醒自知,已是寵冠後宮,內廷恩怨集於一身,若再一心求進,不知收斂鋒芒,怕是更遭嫉恨。更何況,她要的是夫妻情真,不是天家富貴。
內心深處執手相看的寧靜浩大,遠勝於萬人之上的虛妄榮光。
【叁】
有人說,外朝是正史,內廷是野史。這話並非百分百正確,卻讓人興味盎然。
兒時愛看古裝連續劇,醉心於宮裝女子。霓裳羽衣,裙裾飄飄,嬌顏如花,眼波帶露,纖腰柳擺,低眉揚袖間,已傾了國傾了城。
雲想衣裳花想容,那美貌之下隱藏的欲望和用心,咄咄逼人,令人怦然心動,又忍不住黯然神傷。想起那句詩:“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記憶中,西宮娘娘(原諒兒童時期不專業的叫法)永遠比東宮娘娘更美豔也更陰險,更善於撒嬌弄癡,賣弄風情,爭寵爭位,挑撥離間,替兒子爭太子之位,後宮之中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牽連到國祚,又難免忠奸惡鬥,一場場腥風血雨。
不管是人心所向,還是曆史真相,大多數奸妃總是棋差一招,不能遂願。一般而言,皇後的地位是能夠保障的,小戶人家休妻尚要擺得上台麵的說法,以七出之條為依據。廢黜皇後——一國之母,更不是心血來潮一句話的事。這事必須長年累月堅持不懈吹枕頭風才奏效。即使奏效,皇帝點頭,還要獲得大臣支持才行。而政治博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
蓋因明朝皇帝大多個性鮮明,行為舉止出人意表,明朝皇後們反而黯淡無光,一生際遇平淡無奇,似是坤寧宮的固定擺設,挨到老死不過換得一個冷冰冰的諡號,真真應了“紅顏老死”四個字。倒是幾個“奸妃”活得姿態盎然,不甘寂寞,恰似一枝紅杏出牆來,放在整個曆史舞台上都煞是搶戲。
相比於外朝,我更流連於內廷。女人天性裏對八卦的探究讓我對每一處宮院,每一扇門,乃至每一處陳設都充滿興趣,在曆史理性的輪廓和框架之內,用理解和想象去處理情節。豐富、完善這些細節,猶如電影的創作和剪輯,煞是快意。
宮苑深深,繁花映月露,穿殿過廊,浮光掠影中,總能不經意發現時間深處的一樹花開,似是故人來。
再慘烈的宮鬥,再黯淡的生活,都有溫柔可采擷。驚心動魄,心碎欲死的波折動蕩之後總藏有忠貞和信義,這人世大信,它不僅屬於古人,也依然存在於今人的內心。
明末的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無不與內廷後妃攸關,牽連國祚。萬曆皇帝的長子、悲劇的光宗朱常洛,是前兩案的男主角。他的兒子熹宗朱由校,是“移宮案”的男主角。(這個容後另立篇章細述)。
曆史上,後宮之爭屢見不鮮,幾乎你能想象到的所有戲碼都出現過。可是,一個明媒正娶、年輕貌美、知書達理的皇後要和一個出身鄉野的粗鄙婦人鬥智鬥勇,還險險遭害,除卻天啟一朝,恐怕也絕無僅有。
朱由校極品在,他是曆史上最熱愛木工、熱愛建築的皇帝,是大名鼎鼎、空前絕後的木匠皇帝。他心靈手巧,營建的水平之高連巧匠亦不能及,如同魯班轉世,與他治國方麵的低能成鮮明對比。
史載,朱由校性好營建,他在這一方麵無師自通,堪稱天才。經常帶領太監在皇宮大內大張旗鼓地蓋房子,親自設計,親自施工,換一個身份,他會是極為稱職的建築商,或是極為負責包工頭,但絕非是皇帝。
——曆史確有其吊詭之處,有時違背常理,讓人十分無語,我對上天的安排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是怎樣的因緣才會使這樣的一個人成為帝國的統治者。
如若早生兩百年,在他的先祖永樂帝營建紫禁城之初,朱由檢必能與當時最著名的建築師、紫禁城的總設計師蒯祥引為知己,相得益彰。若他晚生幾百年,在現代,以他的奇思妙想和層出不窮的靈感,成為國際知名的建築設計師也是綽綽有餘。
令人驚訝的是,這龐大古老的帝國的管理者還是個半文盲,由於父親朱常洛不見寵於爺爺萬曆皇帝,很遲才出閣讀書。太子地位朝不保夕,連帶他這個皇孫,也沒有受到應有的素質教育。所謂天家富貴,金枝玉葉,說破那層虛妄,竟不如莊戶人家能同桌而食,寒溫相慰。
情如紙薄。
與他早死的父親朱常洛一樣,朱由校是個不折不扣的傀儡皇帝,一個自得其樂的慫人。而他的皇後張氏,卻是曆代皇後中可圈可點的人物。一個女子,最終竟力挽狂瀾,成了明末亂局中中流砥柱。她一生的經曆和作為堪為禮之所尊奉的皇後典範,不愧為賢後。
明朝的後宮,為避免外戚為禍,對後妃們的家世背景並無太大要求,一般而言,隻要家世清白即可。張皇後是河南祥符縣生員張國紀之女,出身也僅隻是清白讀書人家。她入宮之初,就因其教養良好給人留下舉止端敬的印象,與自幼失學失教的朱由校形成鮮明的對比。
朱由校自幼由乳母客氏帶大,對其感激不盡,即位之後極度寵幸、依賴,對她有求必應,言聽計從,進而寵幸她的對食太監魏忠賢。
魏忠賢雖然善於逢迎,但若無客氏,就不會有他日後的權勢滔天。客魏二人沆瀣一氣,把持朝政,明之亡,外患、閹禍、黨爭、叛亂,原因錯綜複雜,此二人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可不提。
張皇後入宮之前,客氏已經盤踞宮中多年。她被封為“奉聖夫人”,自由出入宮禁,入住鹹安宮(壽安宮)。其受寵的程度遠勝於後妃。正史影影綽綽,野史則言之鑿鑿,一個徐娘半老的女人,身份還是乳母,按規矩早該遣送出宮,若非跟皇帝有私情,單憑哺乳之恩,豈能屹立於宮中不倒?
舉凡生性懦弱的男人,或多或少都有戀母情結。客氏妖媚好淫,風姿綽綽,她心機深重,又與皇帝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引誘年少無知的朱由校自然不在話下。
從客氏被遣送出宮的那一回,朱由校自述:“朕思客氏朝夕勤侍朕躬,未離左右,自出宮去,午膳至晚通未進用。暮夜至曉臆泣,痛心不止,安歇毋寧,朕頭暈恍惚。以後還著時常進內侍奉,寬慰朕懷。”亦可得知,他對客氏的感情絕非報恩這麼簡單,其情狀更似相思不舍,卻和唐玄宗某次遣返楊貴妃之後的反應如出一轍。
史載張皇後容貌端麗,舉止嫻雅,選入宮中時被朱由校一眼看中,客氏和魏忠賢阻攔不及,自從張皇後位正中宮,客氏就如鯁在喉,勢必除之而後快。
幸而昏聵的朱由校雖然專注於木藝創作,任由客魏二人把持朝政,對張皇後還是情深不渝,亦是因為有他護持,客魏二人才不敢過於明目張膽。饒是如此,客氏還是暗遣宮婢除掉張皇後腹中胎兒,假借捶背之機,暗下重手,使皇後流產,從此不育。
當時,偌大宮闈,腥風血雨不絕,達到曆代宮鬥的高潮。遭逢毒手的何止張皇後一人?舉凡熹宗的後妃,無不身遭其害。裕妃以直烈忤客魏,被幽閉於冷宮中斷絕飲食,活活餓死,死時尚懷有身孕;馮貴人被矯旨賜死;成妃曾用侍寢之機替其他被貶的妃子求情,招來客魏的忌恨,被幽閉在長春宮中斷絕飲食,幸好她早有預料,平日先在簷瓦中藏有食物,雖免於一死,仍遭貶謫,至崇禎即位才恢複位號。
淒風苦雨中的坤寧宮,張皇後的中宮之位形同虛設,生活之窘迫令人難以相信,不啻冷宮。皇後的名位,不曾給她帶來榮光,反而隻有無處不在的危險。
客氏自知名不正言不順,不能在名位上和皇後相提並論,便一心想在別處找補回來。她每一次出宮返家,排場都極大,必要用頂級的規格,最煊赫的排場,盛服靚妝,燃沉香如霧,清塵淨道不在話下。她要乘轎騎馬,在紫禁城晃悠半圈,形同帝後出行。她招搖過市,一定要以這樣的形式宣告示威,意在證明她才是紫禁城真正的女主人。與皇後一較高下之心,不言自明。
麵對客氏的挑釁,可以想見張皇後是多麼的屈辱和尷尬,對這年輕的女子,她又要有怎樣的情商和定力,才能忍下不提。
張皇後知書達理,雖知丈夫不堪大任,但他畢竟是這朱家天下名正言順的掌舵人,欲棄而不能,礙於客魏二人權勢太盛,張皇後隻能尋機勸諫,善加引導。某次,朱由檢到她宮中來,張皇後正在看書,熹宗問她在看什麼書,張皇後說是《史記·趙高傳》,朱由檢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人卻不笨,聽後沉默不語。
麵對朱由校這樣低能的丈夫,對妻子兒女接二連三夭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昏聵如斯,她還能指望誰?多年宮闈生活磨礪,慘遭客魏陷害之後,張皇後更為謹慎靜定,平素避其鋒芒,謹言慎行。能不與客魏發生衝突時,她隱忍不言。涉及國家大事,她卻是慷慨激昂,寸步不讓。她的爭,不為自身,這是這個女人最讓人激賞的地方。
一個女子,在遭受了多年的折磨之後,還能秉持信念,她的所作所為,不是狹隘的嫉妒,單純的挾私報複。關鍵時刻堅持道義,以天下蒼生為念,這是我最敬重她的原因。有這樣一位皇後在朱由校身邊不離不棄,也是上天給朱明王朝留下的最後一絲薄麵。
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病危,魏忠賢想繼續把持朝政,用自己侄子的孩子冒充皇子繼承皇位,逼迫張皇後脅從。張皇後毅然回絕說:“從命早晚是死,不從命早晚也是死,不從命而死,死後還有麵目見列祖列宗。”魏忠賢無奈,隻好放棄這一計劃。
在她的啟發下,朱由校最終下定決心把皇位傳給其弟信王——即後來的崇禎帝。朱由檢害怕招來殺身之禍,竟不敢繼位。
此時又是張皇後出麵,說服信王繼位。麵對皇嫂的凜然大義,朱由檢終於不再猶疑。當時情況危急,信王進宮時,張皇後暗中囑托,不能吃皇宮裏任何東西,水也不可以喝。崇禎一天一夜沒有喝水,隻吃自帶的幹糧。他們的謹慎,確保了客魏的奸計無法得逞。
崇禎即位之初勵精圖治,懲治客魏,鏟除奸黨,朝野振奮,天下稱善。朱由檢感念皇嫂恩德,對其禮遇有加,奉為懿安皇後。
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帝自縊煤山,張皇後亦自縊殉國。縱觀這女子的一生,在生,不負於義;在死,不虧於節。她即使不為皇後,嫁作尋常人妻,也會是極明慧,極受人敬重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