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我們寢室阿博吧,老跟我們說:自己說話太大聲,要改;自己太愛與人爭論,要改;自己太愛打斷別人說話,要改;自己太愛與人比較,要改;反正很多啦,多到她認認真真地,按條案款地記錄在隨身攜帶的小本本上,那個架勢,真可愛,讓我們著實笑了一陣子!結果呢?隻要別有說話的機會,一逮著機會,她就把自己煞有介事記錄的毛病通通犯一遍。你還別提醒她,你一提醒她,猜猜她怎麼說?“我知道,我知道,等說完了這個事的!”你聽,有意思吧?
如果你是一個很理性的人,做事都周周密密的,能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那麼恭喜你,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但如果你就是容易明知故犯,也沒關係,也許這就是你的可愛之處。畢竟,生活隻是一個過程,並沒有太多的結果,太較真了,反而喪失了很多意義,不是嗎?
3痛苦與意誌
對哲學並沒有太多的了解,這篇小文的靈感實質是來源於叔本華(生於德國,歐洲近代著名哲學家,唯意誌論者。自命“人生就是痛苦”,提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誌是世界的核心與本質。”)的《論痛苦與意誌的煎熬》,我隻是按照自己意誌的需要對其進行了重組與闡釋,沒有不敬之意,隻為了表達我對於人生的一些想法。
何為“意誌”?叔本華先生對“意誌”的全解是:由意誌產生意欲,由意欲產生動機,由動機產生活動。何為“痛苦”?我們把意誌在追求其現實目標時所遇到的障礙或意誌受阻定義為痛苦。反之,意誌若達到它的目標,則稱之為滿足、安適、幸福。在根本上一切追逐都是起因於缺乏,起因於對自身狀況的不滿足。因此,一天不滿足,就得有一天痛苦,何況沒有一次滿足會持續很久,所以,每次滿足總是新追求的開始。
意誌的外在現象越是趨於完美,其表現出的痛苦就日益顯著。也就是說,智慧愈發達,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之間成正比例。一個人越具超凡的智慧,越有清晰的認識,他就越痛苦。天才者,最痛苦之人也。
當然,我們倒是不必建立什麼更高的境界,所以也不求“最苦”,但是,既便如此,人生還是需要一定數量的“痛苦”的。如果人脫離生活中的欲念、苦役、災禍、煩惱以及趾高氣揚之態(這些是痛苦的部分來源),就會像我們的身體抽去空氣壓力後會立即爆炸一樣,即使不變得愚蠢或瘋狂,也至少會大肆膨脹直至崩潰。所以我們在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定數量的煩惱、憂傷、欲念,猶如船隻需要壓艙物以保證正確的方向一樣。假使人生中沒有這些,每一欲望在其產生之時就得到滿足,那麼,人們又怎樣充實他們的生活、打發他們的時間呢?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智慧和修行。
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快樂實質上並不像我們預想的那樣多;而痛苦卻總是比我們通常預想的多百倍。在人的心理自然趨向上,我們卻又常常忘記自己過去的快樂經驗,對於痛苦的遭遇卻很少有人能夠磨滅。比如,我們很少聽人說:“我比你快樂”,卻常聽人說“我的遭遇實際比你還要悲慘”。對此,叔本華給我們的建議是:“當麵臨各種不幸和悲慘的遭遇而急於得到安慰時,隻要觀察一下他人的不幸和悲慘的遭遇——他人的不幸和遭遇往往超過我們——就行。‘去發現那些比我們更不幸的人’是每一外在不幸和內在困擾最有成效的慰藉。”
精神上的痛苦往往以知識為條件,這一點不言而喻(知識,就其本身看,總是無痛苦的)。而且,不難發現,精神痛苦的程度隨知識程度的提高而加劇。因為知識,無論怎樣不完備,都構成動物本性的真正特征。動物生命中每增高一級,其痛苦便相應增加一級。
就像兒童坐在戲院裏興高采烈地等待帷幕拉開戲劇上演一樣,人在年輕的時候,常遐思未來的人生。當我們不知道實際要發生的究竟是什麼時,我們是幸福的。然而成人似可預見到,有時一些小孩好像無知的囚犯一樣,雖不是被判死刑,卻不知道判決的意義是什麼。
他說:“人生,即拋擲在痛苦和無聊之間。”的確如此,人的一切欲望的根源在於需要和缺乏產生的矛盾,也即在於痛苦。若人可以輕易地獲得滿足,即消除他的可欲之物,那麼,隨著他欲求對象的消失,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就乘機而入,它們往往比痛苦更可怕。於是,人們又開始千方百計地消除空虛和無聊,而這種精神上與空虛無聊的搏殺所要經曆的痛苦,不小於物質貧乏不足時所經曆的痛苦。所以,所謂幸福的人生曆程,也就是是讓欲望和滿足彼此消長、交替出現的間隔,調整在不太長不太短的時間內,使二者各自產生的痛苦——貧乏和無聊——減小到最低限度。
痛苦和貧乏一旦給人類以喘息之機,人類立即就會產生空虛和無聊,屆時,人們又需要消遣。一切生靈之所以終日疲勞不知所終,原不過是為了生存而四處追逐;一旦其生存安頓下來,他又不知怎樣去生存了。此時,他就產生了一種衝動——消磨時間,以擺脫生存的負擔,以逃避那空虛和無聊的煎熬之苦。於是,我們看到那些消除了所有生存而飽食終日、樂天知命的人,卻開始把自身當作負擔了。以前,他麼竭盡全力在生命中爭分奪秒以圖延長壽命;而現在,他們卻以消磨時光為己任。然而,空虛無聊其害匪淺;最終,人們會流露出絕望的表情。也許,這也正是人(從根本上看,並不互助互愛的生物)為什麼會喜愛社交活動的原因所在吧。
說了這麼多“痛苦”“意誌”的,不過是想證明:其實,人生來就要與各種形式的“痛苦”做鬥爭,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如果我們少打自身的如意算盤,那麼,為謀求個人利益的煩惱不堪地盤算也就會隨之被遏製了。我們便可以心緒安靜、怡然自得地生活了,而這一切,都是善良的居心和問心無愧的良心所致。
4學會放棄
哲人說:犧牲享受,享受犧牲。大抵就是鼓勵我們要勇於放棄吧!
閑來翻書,偶然間看見了這樣的話,“壓力的一個普通被忽視的特點是它的傳染性,除了自己遭受壓力外,我們還會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把它影響到別人身上。在我們遭受長期的壓力而變得困頓時,我們的家人甚至朋友也都會隨之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這樣看來,輕鬆愉快的活著不隻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也關乎我們親近之人的生活質量。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己獲得較為幸福的生活呢?想來想去,隻有四個字:學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