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騎虎難下(3 / 3)

可是,有了C-17A,就完全不一樣了。

憑借超過七十噸的運載能力,C-17A在理論上能夠裝運所有地麵裝備,而且不需要在索科特拉島補充燃油。六架C-17A已經往返飛行三趟,在理論上能夠送去一個裝甲連所需要的全部主戰坦克,以及相當於一個排的裝甲戰車。雖然相對於印度陸軍來說,這點裝甲力量根本不夠看,放在任何一個主要戰場上,都不夠塞牙縫的,但是在索科特拉島上,一個裝甲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反登陸作戰當中,一個裝甲連能夠讓缺乏重型莊稼平台的登陸部隊灰飛煙滅。

顯然,這說的就是印軍。

當然,這也意味著,在發起登陸作戰之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尋找,以及消滅敵人的裝甲部隊。問題是,在原先擬定的計劃當中並沒有相關內容,或者說沒為消滅敵人裝甲部隊預留時間。

按照計劃,需要在登陸之前摧毀的隻有那十多門自行榴彈炮。

要說的話,作戰計劃的第一階段,就是圍繞摧毀“共同使命”軍團的遠程打擊能力,也就是那十多門自行榴彈炮來進行,而且印軍也為此做了充分準備,或者說,出動“金奈”號的原因也就在這裏。按照CIA提供的情報,那些自行榴彈炮在使用增程炮彈時,擁有超過了五十千米,甚至能夠達到七十千米的最大射程,而這超過大部分艦炮,甚至是一部分反艦導彈的射程。在印度海軍的裝備體係中,除了艦載戰鬥機之外,也就隻有“加爾各答”級搭載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有更遠的射程。在“金奈”號上,就有十六枚這種飛行速度超過三馬赫的導彈。理論上,隻要能夠找到那些自行榴彈炮,哪怕是一對一的發起打擊,也能夠將其全部摧毀。

可問題是,也就隻夠用來對付自行榴彈炮。

要是再多出幾十個裝甲目標,“金奈”號裝載的導彈就不夠用了。

靠近之後使用艦炮?

如果能夠摧毀“共同使命”軍團的所有自行榴彈炮,問題還不大,畢竟其他裝甲平台很難對付十多千米之外的戰艦。問題是,誰敢保證就一定能夠摧毀全部的自行榴彈炮?更加不要說,沙特或許利用最後的一天,用C-17A向索科特拉島送去了更多的自行榴彈炮,加強了遠程打擊能力。

隻要有幾門自行榴彈炮幸存下來,哪怕是藏在內陸,讓戰艦上前進行炮擊,就等於主動送死。別說兩艘護衛艦,即便是排水量接近七千噸的“金奈”號,也無法抵禦一百五十五毫米炮彈的直接打擊。事實上,現代戰艦的裝甲防護都很薄弱,即便是排水量超過了十萬噸的超級航母,也扛不住大口徑炮彈。

擺在印軍麵前的問題很明確:能否消滅敵人的遠程炮火,如果按原定計劃無法辦到,要如何才能辦到?

國防部官員囉嗦了半天,都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

其實,根本就不需要說清楚,大家都知道答案。如果仍然能按照原定計劃行動,就沒必要召開這次緊急會議了。

三艘戰艦的打擊能力根本不足以掃清登陸障礙,更別說打垮“共同使命”軍團。

如此一來,就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對作戰計劃做出調整,派遣更多的戰艦過去,增強攻擊艦隊的打擊能力。二是向美國求援,讓美軍派兵參與打擊行動,確保仍然能按照原定計劃發起登陸作戰行動。

其實,大家都知道,美軍未必會參戰,至少不會在第一時間參與。

說得難聽一點,要是美軍想親自上陣,根本就輪不到印度站到舞台的中央。畢竟早在三個月之前,美軍就獲得了攻打與占領索科特拉島的機會,而美軍隱忍不發,擺明了就是不想卷入其中。

暗中為印度提供支持沒問題,可是明火執仗的派兵參戰,那就過頭了。

不管怎樣,索科特拉島屬於也門,而也門是阿拉伯國家,還是海合會成員,攻占索科特拉島,必然會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敵人。新德裏當局不把阿拉伯世界當回事,不等於華盛頓就能夠無視。

隻是,大家也知道,要派更多的戰艦參戰,至少都要拖上一個月,甚至幾個月。

等幾個月之後,還需要繼續?

問題顯而易見,選擇也不多,參會的官員與將領都在裝糊塗,其實是這個問題隻能由總理拿主意。

那麼,就沒有折中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