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奧提前十五分鍾返回艦橋,讓副艦長菲姆茲去了作戰指揮中心。
此時,後方已經發來了最新情報,提供了PLZ-45G(52)部署陣地的坐標,以及不知道從哪來的衛星照片。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成像照片,不是很清楚,不過能夠認出來,確實是大型裝甲平台。關鍵是,從部署地點,以及陣地的布局來看,就是專門為自行榴彈炮構築的炮兵陣地。在炮位後方有一條供履帶式車輛進入的小路,四周有一圈土牆,而且在附近五百米範圍內,有好幾處類似的陣地。為了避免遭到敵人的反擊,在現代戰爭當中,自行榴彈炮主要就采用打了就跑的戰術。為了提高炮兵的作戰效率,通常會在同一個區域構築多處發射陣地,進而縮短轉移的時間。按照合理的方式進行部署,這些自行榴彈炮每隔五分鍾就能夠執行一次炮火打擊任務。
顯然,這些衛星照片是由美國的情報機構提供。
原因也很簡單:印度沒有配備合成孔徑雷達的偵查衛星。事實上,印度根本沒有合格的偵查衛星。
或許,新德裏當局在電令當中提到的支援,就是敵方炮兵的情報。
在進行必要的檢查之後,拉奧就按照電令,給菲姆茲下達了命令。
按照既定程序,除非拉奧發出了終止命令,要不然菲姆茲就將在預定時間,把已經準備好的導彈發射出去。
其實,菲姆茲去作戰指揮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為導彈輸入目標坐標。
得發射十二枚導彈,還要讓另外四枚導彈進行通電檢查。如果有導彈在發射之後出現了故障,或者在飛行途中出了問題,就需要立即進行補充發射。隻不過,就算發射出去的導彈沒有發生故障,在最後有沒有命中與摧毀目標,那也說不準。畢竟“布拉莫斯”是貨真價實的超音速巡航導彈,不是那種搭載攝像頭,飛行速度還慢得出奇的巡飛彈。隻不過,拉奧對這種導彈有足夠的信心,畢竟打擊的固定目標,而且“布拉莫斯”在發射之後,隻需要五分鍾就能夠命中。
要說的話,打擊固定目標本身就是“布拉莫斯”的強項。
雖然按照宣傳,“布拉莫斯”是反艦導彈,也確實能夠用來打擊艦船,但是在印度海軍進行的幾次實彈測試中,“布拉莫斯”暴露出很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雷達導引頭的可靠性不夠高,不但容易出故障,隻要氣候條件稍微差一些,比如說浪高超過五米,就很難正常工作。也就是這個原因,“布拉莫斯”才始終沒有打開國際市場,而且連合作研製的俄羅斯都沒采購。因為知道“布拉莫斯”存在的問題,所以印度海軍不但投資開發了“布拉莫斯”的改進型,而且主要就是提高導引頭的可靠性,還限製了“布拉莫斯”的用途,當巡航導彈使用。
打擊固定目標,肯定比打擊艦船簡單得多。
受到射程限製,即便雷達導引頭無法正常工作,依靠高精度慣性製導係統,也能獲得不錯的打擊精度。按印度海軍做的測試,“布拉莫斯”全程靠慣性製導,在最大射程上的偏差也不會超過五十米。如果是打擊暴露目標,靠威力巨大的高爆戰鬥部,這個精度已經能保證摧毀目標。
當然,“布拉莫斯”最大的優勢,其實是飛行速度。
即便選擇低空突防模式,“布拉莫斯”的衝刺飛行速度都超過兩馬赫,能夠突破現有的所有防空係統。或者說,現有的防空係統均無法有效攔截在超低空以兩馬赫速度飛行的巡航導彈。主要是,防空雷達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還不到四十公裏,相當於“布拉莫斯”一分鍾的飛行距離,而防空係統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跟蹤與鎖定目標,更別說發射防空導彈進行攔截。
幾分鍾不過是一根煙的功夫。
戰鬥警報響起來的時候,拉奧才帶上頭盔,並且係好安全帶。
其實,這有點多餘。現在是“金奈”號向敵人發射導彈,而不是遭到敵人攻擊。隻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在進入戰鬥狀態之後,官兵都需要穿上救生衣與戴好頭盔,而且指揮崗位上的官兵還要係好安全帶。
也就在拉奧檢查安全帶有沒有係好的時候,前方傳來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
先是一聲悶響,接著是尖銳刺耳的呼嘯聲。也就在呼嘯聲傳來的同時,艦橋被橘黃色的刺眼光芒照亮。緊接著,又是第二次悶響,尖銳的呼嘯聲與橘黃色的亮光,並且連續出現十來次。
沒錯,就是位於艦橋前方的垂直發射係統開始運行。發射出去的,就是裝在3S14E垂直發射係統裏的“布拉莫斯”。從俄羅斯引進的3S14E是冷熱共架發射係統,在發射重型導彈的時候通常采用冷發射方式,也就是用高壓氣體把導彈彈射出去,導彈在飛出幾十米之後再讓發動機點火。“布拉莫斯”采用的就是這種發射方式,尖銳的呼嘯聲就是高壓氣體把導彈推動出來的時候產生的,而橘黃色的光芒來自導彈的固體燃料火箭助推發動機。導彈將在這台發動機的推動下,把高度提高到五百米以上,同時把速度增加到兩馬赫,然後就會拋棄助推發動機,並且啟動衝壓發動機。在加速爬升的過程中,安裝在導彈頭部,準確說是保護罩裏麵的姿態控製發動機也將啟動,把導彈轉到目標所在的方向上,而且保護罩會跟隨火箭助推發動機一起脫離,確保讓空氣從頭部的進氣道進入衝壓發動機。接下來,導彈就將按照預定的程序飛行。如果目標在一百五十公裏之外,導彈就會爬升到萬米高空,並且在距離目標一百公裏到五十公裏的時候,再降低飛行高度。如果目標在一百五十公裏之內,導彈可以全程在低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