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被袁紹的話打動,下了決心,計劃“盡誅宦官”。何進絕對想不到,袁紹這個熱血沸騰的建議其實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將要打開的,是一個叫潘多拉的盒子。
這時曹操因為袁紹的緣故,也被何進引為親信,得以參與何進小團體的機密要事。對“盡誅宦官”的宏偉藍圖,曹操堅決反對,在曹操看來,宦官的存在是體製造成的,宦官中有好有壞,現在要治他們的罪,殺幾個為惡的頭頭就行了,何必趕盡殺絕呢?而且這樣做勢必會招致宦官的反撲,勝負難料啊。
一直以來大張旗鼓反對宦官的曹操有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他眼裏至少自己的爺爺就是個好宦官。但曹操的觀點注定入不了袁紹的法眼,袁紹大概覺得,曹操是在為自己出身的階級說話,革命意誌不夠堅定。
袁紹是何進的小弟,羽翼未豐的曹操此時隻能算袁紹的小弟,何進當然更看重袁紹的意見。但有一個人跟曹操的觀點相仿:何太後。
決心已定的何進,即刻進宮去跟自己的妹妹商量,要“盡罷中常侍以下”的宦官機構,不料何太後說太監做官是“漢家故事,不可廢也”,向來跟宦官相處還算融洽的何太後,更不同意殺盡宦官。當時何進對宦官的冷淡已經被張讓等人察覺,追求睦鄰友好的張讓等人找到了何苗,送上大禮,請何苗美言幾句。於是何苗也勸哥哥不要這麼做得這麼絕,用了人家的錢承了人家的情,怎麼好反過來要人家的命?
耳根子軟是何進的一大特色,被弟弟妹妹哄勸之後,何進又決定不殺宦官了。
袁紹見何進走著走著停下來,便去責問何進,怎麼不動了?
何進說,弟弟妹妹都反對,妹妹還是太後呢,不好搞啊,你有什麼辦法沒?
袁紹說,這個也容易,找一個外地將領,讓他領兵入京,逼宮。這樣何太後不就非得同意不可了?
何進此時還是沒有意識到,袁紹就是他生命中的大BUG,隻要是經這個BUG運算得出的結果,其實都是在把他往死胡同裏引。
他依然覺得袁紹英明神武,自己千秋萬代。
越是耳根子軟得像濕麵條一樣的人,決心越會下得像幹麵條一樣脆,然後做起事來,就變成麵糊湯一樣稀爛。這種人從古至今都很多見,何進堪稱翹楚。
點外兵入京,這麼做在曆朝曆代都是天大的忌諱,到了袁紹和何進這裏,居然像點菜一樣簡單。袁紹是考慮問題不過腦子,何進根本就是沒腦子。兩個腦容積都是小戶型的權臣,開始認真合計如何做才能功蓋當世名垂千古。
結果當然是無用功蓋了當世,罵名垂了千古。
何進擅自更改了外戚與宦官的劇本,自己當導演,擺開陣勢要做一場東漢的台慶大戲。劇本改了要加演員,後台演員太多,到底找誰呢,在副導演袁紹的幫助下,何導做了一個天才的決斷,叫董卓來。
先看一下這位候場演員的個人資料:姓名:董卓籍貫: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特點:粗猛有謀,體力過人,能左右馳射經曆:少年時喜歡遊俠,曾到羌人居住的地區遊曆,交接羌族上層豪帥,後來做了涼州的兵馬掾,領兵巡守邊塞。桓帝末年跟隨中郎將張奐鎮壓羌人暴動,屢立戰功,做到並州刺史,河東太守袁紹和何進覺得,董卓這個同誌有外形有內涵,雖然在黃巾軍那裏吃了敗仗,但當涼州的邊章、韓遂起兵造反後,董卓在西涼大大地打了勝仗,可謂名將。
袁、何二人緣何選擇董卓,個中原因實在令人費解。因為董卓當時的表現,已經足以證明他不是個乖寶寶——東漢朝廷早就想解除他的兵權,便召他到朝廷擔任少府,他以部下的羌胡兵不聽別人命令為借口,拒不從命。靈帝快死的時候,又召他為並州牧,要他把軍隊交給皇甫嵩,他再次拒絕。
最重要的是,靈帝死後,董卓移兵河東(離洛陽很近),不加掩飾地做出觀風向的姿態。一個候場的演員,不老老實實在後台呆著,卻跑到大幕旁邊,這不是要搶戲嗎?曹操對此認識得就很清楚,深信董卓一旦進京,隻會造成更大的危險,所以他堅決反對召董卓來洛陽。再說,就算要除掉宦官,隻要何進一狠心,也不過是舉手之勞,何必繞那麼多彎子?
無奈的是,袁紹和何進都堅信再牛的演員遇到導演也隻能被潛規則,不聽曹操的忠告。
曹操此時的出發點,還是要維持東漢政局的穩定。
爛粥三千,我隻取一勺飲,曹操想,哪怕朝政亂七八糟,也要比天下亂七八糟來得好。
自己的正確意見被否決後,曹操隻好退避一旁默默觀望。他對袁、何二人尤其是決策者何進無疑是非常鄙視的,多年後,曹操在《薤露行》裏真誠地回憶往事,給予了何進很高的評價:“惟漢二十二世(漢從高祖劉邦到靈帝劉宏共二十二代),所認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難當其任、沐猴而冠、智少謀多,這就是曹操心中的何進形象。
董卓在河東早已等得不耐煩,一接到何進的邀請信,大喜過望,立刻發兵前往洛陽。以董卓的習性,等他到了洛陽,第一件要做的事肯定就是修改劇本除掉何進。
但是已經不用他來操心何進怎麼死了,這個戲裏還有宦官。如何殺外戚,是東漢宦官的必修課,張讓這個教授級的殺外戚高手,又拾起了熟門熟路的老本行。
宦官沒有外戚的智商高,張讓不像何進那樣,一件事在腦子轉十八彎最後彎到陰溝裏。張讓的風格是直來直去簡單明快,趁著何進去長樂宮見太後,張讓便帶人守在太後家門口,等何進出來,一群人一擁而上,將何進砍成壽司狀。
過分自作聰明的人都是這樣,生得偉大,死得窩囊。
——至此,外戚一敗塗地。
在皇宮外等待何進的袁術,等到花兒謝了也不見何進出來。知道事情不妙的袁術,立刻帶人攻打宮門。張讓不敢在皇宮裏停留,裹挾著何太後、小皇帝劉辨以及劉協從小道逃出長安城。
何進既然死了,袁紹隻好親自來完成自己的心願,他下令封閉宮城,大索太監。一番搜捕之後,袁紹的收獲很豐富。在這件事中,袁紹最早提出了“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戰術理念,殺了兩千多人。這兩千多死鬼中不止有太監,也有不長胡子的男人,或者還有春哥型的尤物。
皇宮中自趙忠以下所有的宦官,都殉了何進。逃走的張讓也沒能為宦官集團留下火種,尚書盧植帶人追到小平津,盧植和河南中部掾閔貢手斬數人,張讓及親信被逼跳河自殺。
至此,宦官全軍覆沒。
外戚和宦官一起完蛋,兩股勢力之間的百年大戲也沒了意義。就算他們能活下來,也還是沒了意義,因為漢家王朝從此在實質上不複存在,戲台塌了。
在這次黃雀、螳螂、蟬的食物鏈遊戲中,沒有人能笑到最後,連最有黃雀相的袁紹也隻能淚流滿麵。
因為,獵人來了。
一個人的運氣壞了,走親戚都會走到棺材裏,比如何進;一個人的運氣好了,係鞋帶都會撿到金鑲玉,比如董卓。
在到洛陽出差的途中,並州牧董卓同誌意外地遇到了幾個被拐賣的婦女兒童,董卓同誌收留了他們,對他們噓寒問暖,表示不僅要給他們飯吃,還要派專車送他們回家。
猜對了,被董卓同誌悉心關懷的難民正是何太後、劉辨、劉協。
董卓帶著皇帝回家了,順便住在了皇帝家裏,並且一點都不見外,熱心地替皇帝操持起了家事。
董卓首先做的,就是讓一直以來辛苦工作的老幹部退下來休息,解除了皇甫嵩、朱儁的兵權。其次,董卓堅決不讓公司倒閉的員工失業,收編了何進的部下。最後,隻帶了三千人來洛陽的董卓覺得太孤單,跟洛陽城外駐紮的另一支軍隊裏的年輕人談了談人生。那位年輕人跟董卓談完之後,深受觸動,覺得找到了知己,便把反對他與董卓交往的領導、武猛都尉丁原殺掉,帶著部隊投向了董卓的懷抱。董卓感動得老淚縱橫,毅然收了這個可愛的年輕人做義子。
這是曆史上著名的公案,我們都知道殺人者是誰,請大聲喊出他的名字。
——呂布!
董卓忙完了這些,才顧得上去感謝邀請自己入京的袁紹。
董卓說,兄弟,謝謝你之前這麼照顧哥哥我。
已經被董卓一連串暴風似的舉措驚成呆鳥的袁紹,隻好說不謝。
董卓又說,幫人幫到底,我再跟你商量個事兒——你看劉辨太小,讓他的小肩膀來扛漢家江山,我不忍呐。本著對孩子減負的原則,我決定讓弟弟劉辨退下來,換哥哥劉協當皇上,你看你是同意呢,還是同意呢?
袁紹掰著手指頭算了一下,問,搞錯了吧,應該還有“不同意”這個選項。
董卓的小暴脾氣立刻發作:你小子竟敢這樣!天下事現在難道不是由我決定?我要做什麼誰敢不從?你想試試老子的刀鋒利不利嗎?!
袁紹壓抑已久的少爺脾氣也立刻發作:天下有力量的人難道隻有你姓董的一個嗎?!
兩人不歡而散後,袁紹當晚逃奔冀州渤海郡,袁術沒跟哥哥一起走,逃往荊州南陽郡。
不知道哥倆走的時候有沒有灑淚而別,但他們的逃亡路線如此精準,著實讓人懷疑他們事先都已各自打好了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