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革命者永遠年輕(1 / 3)

作為領導人物常麵臨的問題是,我到底該事必躬親呢,還是放手讓手下去大幹?

事必躬親會累死,很多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你看諸葛亮,不就是因為加班太多,工作量太大,猝死在工作崗位上的嗎?於是這些領導便真的放開兩手,除了親自調戲女下屬什麼都不管,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榮譽慷慨地讓給手下,把自己變成一個人肉橡皮章。

其結果當然是業務混亂公司塌台。在這些人憑想象力代替領導能力的時候,忽略了一點,雖然不是事無巨細都要親曆親為,但事情真的有巨細之分,遇到關鍵問題隻能挽起袖子親自上,否則關鍵就是關卡,卡到你咽不下去吐不出來,活活憋死。

在冀州、青州、幽州平定,關中也變得安穩的時候,曹操身邊很多人都認為他該歇歇了。創業創了大半輩子,五十多歲的人了,看看奏折喝喝茶,逗逗孫子幸幸妾,不也挺好?

但曹操始終覺得,自己不隻是一個老人,更是一個老兵。

老兵不死,死也不能死在大小便失禁的炕上。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正月,五十二歲的曹操,在這個當今很多人都已提前退休的年紀,再次披上甲胄,拿起武器,去往前線。

這一次的目標是:高幹。

去往並州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曹操選了最近的那條。

最近的當然是直線,從鄴城到壺關口畫一條直線很簡單,但這條直線切過的,卻是連綿高聳的太行山。

難也要走,在那個寒冷的冬天,曹操率軍登上了太行山。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穀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太行山風景很好,但這不是郊遊。請細讀這首《苦寒行》,看看曹操都遭的什麼罪。我們很幸運,曹操是個誠實的人,他沒有去描繪三軍將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將所有的辛苦都調成油彩,塗在某個臨死還圓睜雙眼、麵帶微笑、高喊“解放並州”的戰士臉上。

沒有更喜太行千裏雪,沒有三軍將士盡開顏,有什麼好喜的,人都死了,就不能多悲一會兒?

在曹操心中,對這些士兵有著最人性化的悲憫。所以他連自己“思欲一東歸”的畏難情緒都明白道出。聯係對比我們熟悉的某首名詩,曹操也真有點不夠豪邁。

所謂愛兵如子,不過是真正把他們當人看而不是血肉拚起的棋子。

也正是因為哀憐自己的子弟兵,曹操到達壺關口,看到攻城將士死傷累累,他絲毫不肯掩飾自己的憤怒,當眾發狠,等我們拿下壺關,一定要殺光城裏的人為他們報仇。

這當然是個昏了頭的命令。

我們不妨試試,如果把水壺口和氣眼堵上,就算把水熬幹了也還是喝不到開水。曹操為自己的這句狠話付出的代價便是,圍攻壺關數月,壺蓋還是打不開。

終於有人來勸曹操了,曹仁說,大哥,你常教導我們,圍城時必須給城裏的人留條活路……現在你將他們全部宣判死刑,不是逼著人家跟我們玩兒命嗎?壺關城池堅固,儲糧又多,有死士守堅城,你說是什麼後果?

曹仁無疑是在不客氣地指責曹操戰術思想錯誤,換袁紹來,殺了曹仁都算是客氣。而曹操卻從不怕當眾丟臉,自打嘴巴。

有了曹仁給的這個台階,已經後悔的曹操立即撤銷原來的命令,向城裏的人道歉,我錯了,我不該嚇唬你們,快出來吧,我這兒大大的優待。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曹操特意將包圍圈打開一個口子,留出一個城門以供城內的人出入。

打仗打到最後,還能有做小買賣的出入兩軍之中兜售山貨,這也算吉尼斯一景。看準了曹操刀子嘴豆腐心的壺關人,陸陸續續出來投歸了曹軍。

高幹見勢不妙,留下部將守城,自己逃往平陽,向南匈奴求救。

南匈奴的呼廚泉在鍾繇和杜畿兩位大忽悠的親切關懷下,早已變成了順民。離開沙漠的雄鷹拒絕與中原的雄獅結怨,直接攆了高幹滾蛋。

高幹後退無路,隻好學當年的袁術,要橫跨曹操的統治區域,去投奔劉表。

千裏走單騎?這種富有創造性的想法,隻能導致高幹折在半路的收費站上,死於平常人之手——上洛(今陝西商洛市)都尉王琰,在例行檢查過往行人時,稀裏糊塗撈到一條大魚,然後稀裏糊塗地被封作了列侯。

這位沒有留下任何曆史事跡的地方幹部,有幸親手見證了袁氏集團的最後覆滅。

最先看到春天的,有時隻是一隻悄然飛過的蝴蝶。

曹操此前從未到過並州,並州對他來說,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所在。

初到並州,曹操就發現了一樁新鮮事,並州北部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四郡的百姓很不同凡響。別的地方的百姓一頓不吃就餓得哇哇亂叫,恨不能馬上揭竿而起去鬥地主搶糧食,但並州百姓竟能連著三天一口飯也不嚐。

在此之前,並州刺史高幹對百姓們的行為表示很理解:軍隊打仗缺糧,百姓紮緊褲腰帶支援並州子弟兵,這是政治覺悟高的表現,如果不把他們省下來的糧食拿來做軍儲,那就寒了老區人民的心啊。

那麼並州人真的都有這麼高的政治素養嗎?這要從一個節日說起。寒食節。

春秋時晉國大臣介子推躲入山中不應晉文公之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為了紀念介子推而有了寒食節,這也是著名的曆史典故。咱們誰也沒有真的寒食過,不過聽聽故事當下酒菜開胃,吃得更歡騰。但是,在那時,並州的老百姓是如假包換的寒食,連著三天甚至更久不吃飯,地方官未必尊重百姓,卻充分尊重這一民俗,由著百姓餓肚子,由著本就被天災人禍折騰的營養不良的百姓餓到死。

了解到這一情況的曹操,沒有暗自偷笑,而是在並州局勢尚未安定的時候,就下達了一道關乎民生的《明罰令》。

在這個政令裏,曹總理明確指出,紀念介子推並無不當,但天下名人不止介子推一個,伍子胥的屍體沉沒江中,也沒有吳國人因此不喝水,為什麼非要晉國人不吃飯?這隻有一個原因:官員不作為!

《明罰令》的“罰”直指並州地方官員——禁止寒食,如果再有這種情況發生,主管官吏要判刑,縣令、縣長要打板子罰俸。

都說曹操是漢朝的奸臣,但兩漢四百年名臣無數,像曹操這樣一眼望穿民間疾苦的,又有幾個?是不是把百姓放在心上,隻需要看當官的到底在做什麼,把宣傳機器開到七十碼信誓旦旦,未必就真的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除了《明罰令》,曹操統一北方、休養生息的過程中,還多次下達直接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最高指示。

建安八年,曹操下《修學令》,要求郡國全部要開設學校,縣滿五百戶的要設專職官員主管教學工作,挑選優秀的青少年進行義務教育。

建安十年,曹操下《整齊風俗令》,禁止民間私鬥報仇殺人的行為,並以冀州為例指出“父子分為兩派各有組織”的結黨行為令人發指,要嚴加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