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群雄裏,最叫人同情的當屬劉備。袁紹、袁術、劉表、孫權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劉備含的是草根。
曹操出身雖賤,卻不低,起步階段還能有來自父親的投資,劉備出身則是又賤又低,真正的一窮二白。一切都要靠自己,這句話說了也是白說,現實是草根階層要想成功必須先依靠別人。
劉備靠了很多人: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這些人都做過劉備的主人或主公,以劉備為主線講述三國故事,最是省力。但四處奔命寄人籬下的事情做起來,可並不那麼省力,其中的辛酸還是那個字:靠。
劉備在荊州呆了近七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裏,不管劉備如何表示願意為荊州前驅攻打許都,劉表回答他的永遠隻有四個字:坐觀成敗。
這四字真言無疑是讓劉備頭痛欲裂的緊箍咒。有一次,劉表宴請劉備,席間劉備去廁所蹲了一會兒。在蹲坑時劉備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身材,便開始哭,帶著眼淚回到座位上。
劉表問,你這是咋了,上廁所不開心嗎?
劉備說,我剛才捏了一下大腿,都是肥肉啊。想當年我南征北戰身不離鞍,那腿肉多麼健美瓷實,現在身材沒了,功業也沒建立起來,我心裏難受……劉備的眼淚並不能打動劉表,劉表依然坐得很穩。盼望著坐馬鞍的劉備,也隻能陪著劉表坐馬紮。
建安十三年,劉備四十七歲了,而立了十七年還是沒立,要地盤沒地盤要錢沒錢。
好在劉備有人,關羽張飛趙雲,這都是萬人敵,盡管並不能真的當一萬人來用。
建安十二年,就在曹操遠征烏桓拿了袁尚袁熙的腦袋時,劉備也得到了一顆世上最值錢的腦袋。
這個腦袋長在一個當年因曹操打徐州而流落異鄉的人身上。
我們都知道他的名字:諸葛亮。
對曹操的來襲,劉備和諸葛亮一點都不驚訝,甚至等得有點不耐煩。但對劉表的死,他們實在是沒有心理準備。
一直都好好的,難道是被曹操嚇死的?
劉表雖然沒什麼太大的才能,但他有十萬兵馬,且不肯依附曹操。有劉表在,劉備就有大後方,劉表忽然在這個要命的關頭撒手了,劉備隻覺從頭頂到腳心都嗖嗖發涼。
在荊州最北邊直麵曹操的,可是我啊!
盡管如此,劉備還是依然在樊城厲兵秣馬,準備迎擊曹軍。
他真心地盼望劉表之後的繼承人,能繼續拿個靠枕墊在他背後,讓他常年奔波勞損的腰舒服一點。
這時劉備已經知道繼任荊州牧的,必然是劉琮。
劉表曾為袁家兄弟調解家庭糾紛,但他的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並不比袁譚袁尚友愛到哪裏去。
有袁紹處理家務事的範例在前,劉表沒有吸取教訓,而是兢兢業業地學習著,同樣將長子劉琦發配出老窩襄陽去做江夏太守,將次子劉琮留在身邊。
劉琮不是劉表,他跟曹操無冤無仇,連臉都沒紅過一次。
所以等待劉備的,是來自背後一記結結實實的悶棍。
九月份,曹操的大軍剛剛前進到新野,都沒來得及用幾次小規模軍事摩擦熱身,劉琮就幹脆利落地投降了。
劉琮投降的如此迅猛,讓曹操本人都不太敢相信,這是打荊州嗎?沒打呢你急什麼?曹軍雖然凶猛,但還沒有到達望風披靡的高度啊。
有詐!
曹操認為有詐,謀士婁圭則認為劉琮慫得很誠懇,他指出,劉表征討四方所依靠的大義名分,是當年靈帝賜給他的漢節,持節代表天子,現在劉琮可派人把這漢節都送來了……確認了劉琮是個不騙人的好孩子,曹操立刻派兵前往樊城,攻打老朋友劉備。
劉琮是個好孩子,好孩子做錯了事,往往支支吾吾地瞞著大人不敢說。
所以劉備此時還不知道發生劉琮的英明決策,直到曹操兵臨樊城城下,劉備派人追問劉琮,你到底做了什麼?劉琮才羞答答地說,侄兒……降了嘛。
原本以為是群毆呢,最後變成了單挑。劉備這才發自肺腑地明白,劉表活著是多麼好。
這時擺在劉備麵前的隻有一條路,退路;擺在諸葛亮麵前的隻有一策,走為上策。
劉備馬上決定向江陵(南郡郡治,今湖北江陵)方向撤退,同時派關羽領水軍由漢水到江夏,向劉琦請援,要他派軍隊和戰船接應,會師江陵。
當劉備黯然離開樊城,率軍路過襄陽時,諸葛亮勸劉備,不如去攻打劉琮,占據荊州。
劉備說,我不忍心。
好吧,不打他,帶他走行不行?帶不走請他走行不行?
劉備搖搖頭,還是不忍心。
不但劉備不忍心打劉琮,劉琮也沒有忍心去打劉備,而是在襄陽城頭目送劉備遠去。襄陽城裏很多人去送劉備,送著送著竟跟劉備走了,劉琮也沒有計較。
所以,劉備路過襄陽的結果是,“荊楚之士,從之如雲”,由於在荊州醜化曹操的宣傳工作落到了實處,許多老百姓也怕青麵獠牙的曹操來吃人,便跟著劉備南撤,人數多達十餘萬。
一次迫不得已的逃命,最後變成了螞蟻搬家。
江陵是個軍事要地,劉表早就在這裏囤積了很多軍械、糧草。這才是劉備一門心思往江陵跑的主因,對這一點,曹操也很清楚。
因此追隨著劉備的腳步來到襄陽城下的曹操,也顧不上跟劉琮寒暄,親率五千精銳騎兵,以一天一夜行三百裏的速度往前追趕劉備。留下劉琮在襄陽城頭納悶,怎麼玄德叔叔和孟德伯伯都不進來喝杯茶,兩人一把年紀了,還這麼急性子。
年幼無知的劉琮不懂得,什麼叫豪傑,什麼叫天下。
劉備退到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市東北)時,被曹操的騎兵追上。螞蟻搬家的後果此時呈現,一盆開水澆過來,螞蟻紛紛亂竄,不僅十多萬老百姓被衝得七零八落,本來尚有一戰之力的劉備軍隊,也成了擺設。
但應當鄭重指出的是,劉備此行為後世的文藝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沒有當陽之敗,就沒有張飛長阪小河邊的一聲大吼。
沒有當陽之敗,就沒有趙雲單騎救阿鬥。
沒有當陽之敗,就沒有徐庶進曹營(徐庶之母在長阪被曹操俘獲)。
這一係列經典戲碼上演完畢,劉備也已帶著諸葛亮逃離了曹操的追擊圈。再想往江陵去,已經不可能了,曹操這次來的主要目的就是奪江陵而不是殺劉備。
江陵去不了了,那能去哪兒呢?
夏口!
說這話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
事實上很多人都忽視了魯肅的重要性,以至於他在赤壁大戲裏隻能做一個配角。然而如果沒有魯肅,絕不可能有曹、劉、孫的鐵三角碰撞。
早在建安十二年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前,建安七年的某一天,魯肅就與二十一歲的孫權有過一次討論天下大勢的對話。
那時孫權還很年輕,很追慕父親孫堅、哥哥孫策輔助漢室的豐功偉業,他問魯肅,我想做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人物,你覺得可以嗎?
魯肅微笑著,這個年輕人挺狂妄。可是,還不夠狂妄!
魯肅說,漢室絕不可能複興!連苟延殘喘的時間都可以就此開始倒數,你隻要鞏固江東、觀察天下形勢的變化,乘曹操在北方忙於軍務,剿除黃祖、進擊劉表,將長江一線據為己有……孫權問,然後呢?
然後?魯肅正襟危坐,給了這位二十一歲的小夥子一個極其挑戰想象力的建議——然後你要成為一代帝王,圖取天下。要做就做漢高祖,做什麼公、公!
那時孫權不過有兩三個郡的地盤,還沒把盤子端穩,魯肅對他的期許和鼓勵,無疑是往小孫權的血管裏打了400CC的咖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