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建國大業(2 / 3)

會畫符的神兵靠著天險還是沒能打贏曹操,張衛躲在石牆後麵的唯一作用,就是可以盡可能安全地逃回漢中。

張魯見陽平關失守,又想投降曹操,功曹閻圃勸阻說,現在我們被迫前去投降,顯不出有多大的功勞。不如投奔巴中(今四川嘉陵江上遊)的杜濩和樸胡、任約(巴人、人首領),抵抗一陣子然後再歸順曹操,這樣就顯得功勞大一些。

閻圃有這種思路,很容易讓人懷疑他是賈詡的學生。賈詡已經證明了曹操吃欲拒還迎的這一套,閻圃將再次證明。

漢末群雄中,最不起眼的也許是張魯,但最宅心仁厚的,可能恰恰是張魯。撤離漢中時,張魯的手下勸他把倉庫中貯存的寶貨和糧食統統燒掉,以免落入曹操之手。

張魯憨厚地說,我本來就要歸順朝廷,隻是沒能及時如願,現在出走是為了躲躲曹公的鋒芒,又沒什麼惡意,燒這些屬於朝廷的東西做什麼。

沒有幹這種人人都幹的缺德事,張魯離開南鄭,逃往南山,進入巴中。

曹操兵不血刃的進入南鄭,接收了毫發無損的倉庫,對張魯的好感,立刻上升到很高的層次。如此下麵就不需要動手動腳了,隻管眉來眼去。

曹操數次派人到巴中去做說服工作,九月間,杜濩、樸胡、任約等人率部眾歸服曹操。曹操將巴郡分為巴東、巴西、巴三郡,以樸胡為巴東太守、杜濩為巴西太守、任約為巴郡太守。

看到自己的小兄弟都受到了優待,十一月間,神的子孫也從大山裏走了出來,張魯帶領全家到南鄭向曹操請降。曹操立即任命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張魯的五個兒子和閻圃也都被封為列侯。

小花絮:張魯最終也成“神”了,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他被追封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曹操遠征漢中的時候,“小賊”孫權沒有讓他失望,依循著兩人已有的默契,翩然而至。

建安二十年八月,算著曹操已經到了深山老林裏,孫權親率十萬大軍西行,打響第四次合肥之戰。

此時,張遼、樂進、李典率領的合肥守軍還是那七千人,同敵軍相比太過懸殊,如何抵禦孫權,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於是薛悌同三位將領一起將老頭子留下的錦囊啟封。

讓四人傻眼的是,這個錦囊裏並沒有裝什麼一針根治無效退款的妙藥。曹操隻是說:如果小孫到達,張、李二將率領一部分軍隊去進攻,樂將軍帶一部分軍隊堅守,薛護軍不要參與作戰。

怎麼瞅這都是尋常的作戰指令,而且連援軍都沒安排。曹操似乎就這樣信手一指,七千打十萬,打去吧。

從表麵上看,曹操是看準了張、樂、李三人之間不合拍,怕他們互不服氣,意見不統一,行動不一致,所以特意安排臨敵時再拆看密令,要他們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把互相擰著的勁頭拿出來擰成一股繩。

但從實際效果上看,錦囊早拆晚拆其實都差不多,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並不特別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製。

對曹操這個部署,大家都有些疑惑不解,本來就人馬不多,可是既要守城又要出擊,結果搞不好是守城的困死出擊的送死,這樣能行嗎?

張、樂、李大眼瞪小眼,薛悌幹脆閉上眼。

那麼,曹操留這三人守合肥是留錯了嗎?

當然不是,曹操看準了有個人是天生的出頭椽子。

眾人屏斂練氣的時候,跟著曹操經曆了最多次以少勝多戰事的張遼,最先領會了首長意圖,對大家說,曹公遠征在外,等待他的救兵是來不及的,所以曹公指示我們趁敵人尚未合圍時主動出擊,一則銼敵銳氣,二則安撫眾心,然後就容易守城了。

見樂進默不作聲,張遼生氣地說,成敗的關鍵在此一戰,諸君不必自疑。

張遼果勇,樂進持重,李典大局觀最好,一切都在曹操計算之中。

張遼嚷嚷一番之後,李典被張遼同誌勇當重任的精神所激勵,也立刻表態,這是國家大事,我不能以私人意願而忘掉公義,願隨張將軍出戰!

二比一,民主集中製完成決策。張遼李典連夜選拔八百名敢死隊員,殺牛宰羊發安家費進行戰前動員。

第二天一早,張遼與李典率領將士向敵陣猛衝過去。張遼披堅執戟,一馬當先,高呼著自己的名字,衝入重圍,連斬吳軍兩員大將,直至孫權中軍旗下。

一心以為曹軍不敢出城的孫權遭受突然襲擊,大驚失色,諸將一時也不知所措,隻能向高處撤退,以長戟自守。孫權望見張遼率領的戰士不多,便調集軍隊,把張遼團團圍住。

事實證明,孫權這樣做隻是為了成全一個英雄傳說:張遼威震逍遙津。

張遼左衝右突反複殺敵,所向披靡,從早晨一直戰到中午,數萬吳軍成了瞎比劃著武器、不知朝哪裏放的臨時演員。

敢死的張遼沒死,目睹了這一幕的吳軍,士氣大傷。

殺完這一場之後,張遼才招呼李典:樂進喊咱倆回去吃午飯。

張遼和李典從容退去,回軍嚴守合肥城。曹軍的軍心這才徹底安定下來,滿城上下對張遼的武勇,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樣一來,有完成“神化”的張遼在,不等到合肥城裏的人死絕,孫權就隻能在城外逮耗子。何況還有樂進,這是位守城戰博導級老師傅。

孫權神不守舍地圍了合肥十多天,見城池很難攻下,既不想耗費時間、更不願耗費兵力的孫權,便引軍撤退。

曹操在漢中收到合肥無恙的消息,並不是特別開心。張遼打得太順,孫權跑得太快,合肥一線沒能形成相持局麵,對曹操來說,隻能意味著孫劉還是有餘力勾肩搭背的一體。

這時司馬懿建議說,劉備用詐力降服劉璋,西蜀人未必真心歸附他,他又率軍東下同孫權爭奪荊州,這是我們進攻益州的好時機,我們現在拿下漢中則益州震動,如果乘勝進兵,益州勢必瓦解。

後世許多人都替曹操為司馬懿的這個建議流哈喇子,認為曹操如果采納了司馬懿之計,劉備剛搶到手的益州就不會那麼牢固。這些人沒有注意到,此時守益州的是諸葛亮,而劉備與孫權也早在五月份就達成了平分荊州的協議。如果曹操強攻益州,有可能被諸葛亮拖死在四川盆地涮火鍋不說,還會替孫劉彌補感情裂痕。

似乎有機可趁,其實無計可施。

所以曹操說,人苦於不知足,既已得隴,何必望蜀,還是算了吧。

數日後,劉備回師益州的情報便到了漢中,讓曹操得隴不望蜀的心態變得更加平和。

等到張魯投降後,十二月,曹操以夏侯淵為都護將軍,督率張郃、徐晃等大將駐守漢中,自己則率主力班師回朝。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曹操回到鄴城。

曹操不具備滅掉劉備、孫權統一全國的條件,對此曹操本人是很清楚的。已經邁過六十歲門檻的曹操,不願意把戰爭擴大化,造成鷸蚌兩敗漁翁獲利的局麵,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也都確實具備做漁翁的能力和實力。

從後來的三國形勢發展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曹操在此時已經基本認可了三分天下的事實,所以他更急著要辦的,是把自己家裏收拾好,留一份安全可靠的遺產給後代。

因此,曹操在二月回到鄴城之後,準備了三個月,於五月份登上了王位。

漢朝的一個憲法式條文便是非劉氏不得封王,曹操做了魏王,等於修憲。修憲的目的是什麼,已經不需要許多無聊的士子去討論猜測,皇帝的帽子何時會戴到姓曹的頭上,不過是個連懸疑色彩都不濃的程序問題。

三分天下如果說連曹操都認可了,那麼劉備和孫權隻會更加認可,因為諸葛亮和魯肅給他們製定的爭霸初級階段的綱領,就是各拿三分之一。

對三三製大夥兒沒有異議,有異議的是我的三分之一該有多大,在這一點上連諸葛亮和魯肅的見解都不相同,何況曹劉孫。

曹、孫的爭議地區在合肥一帶,孫、劉的爭議地區是荊州,劉、曹的爭議地區理所當然在漢中。

劉備剛跟孫權談好分荊州的方式方法,偏將軍黃權便向劉備進言說,如果失去漢中,三巴的局勢就會危險,如果漢中和三巴一起失去,這等於是把蜀中的大腿和胳膊都露出來任曹操宰割了。

黃權認得很準,曹操親征漢中的目的,何嚐不是把益州的盔甲都扒下來,讓劉備變成穿熱褲吊帶大露其肉的舞女,到時想怎麼猥褻便怎麼猥褻。

劉備立即派黃權領兵去巴中迎接張魯,但當黃權到達巴中時,張魯已經在去往南鄭投降曹操的路上。走了張魯這頭肥羊,黃權並未灰心,他耐心地等著曹操牽羊回家,自己再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