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建國大業(3 / 3)

——曹操撤軍後,黃權領兵打敗樸胡、杜濩、任約,控製了三巴地區。曹操聞訊後,派張郃領兵南下去搶回三巴。張郃在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被張飛打敗,隻好退回南鄭。

自此,從漢中到襄樊再到合肥,沿著長江流域往北方的三個突出地帶,曹操和劉、孫兩家之間形成了一個綿延數千裏的停火線。

當然,在這個停火線上放著的,依然是易燃易爆物。

在三方短暫的休整後,曹操、劉備、孫權將首度一起來到在這條線上,進行一次華麗的聚會。

準確地說,這也是他們最後的一次完整聚會。

上天留給曹操的時間,已經不多……在華夏三兄弟不死不休的聚會之前,各自都還有任務沒有完成。

留給曹操、劉備、孫權的任務性質相同,都是把自家後院的民族兄弟招待好。劉備和孫權的任務稍微輕一些,益州、吳越的地方民族割據勢力此時尚缺乏足夠的戰鬥經驗。曹操要麵對的,仍然是北方的遊牧部落。

這時,代郡烏桓三大人,皆自稱單於,依仗自己的勢力,驕橫跋扈不服從郡太守的治理;南匈奴那幫不成器的家夥也沒有放棄奮發成才的誌願。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便著手解決烏桓和南匈奴的問題,他先派丞相倉曹屬裴潛為新任代郡太守,並告訴裴潛,咱們現在家底厚,你想要多少精兵去討伐烏桓,盡管提要求。

不料裴潛和當年的杜畿一樣勤儉節約,他推辭說,代郡本地兵馬常有一萬左右,單於自知放縱很久,內心不安,現在多帶兵去討伐,他們一定因恐懼而在境內抗拒。如果少帶兵呢,以烏桓人的脾性,自然會感恩戴德。所以應當用計謀圖取,不能用軍隊威脅。

曹操同意了這個意見,於是裴潛隻乘一輛單車,瀟灑地來到代郡。對這個光杆子裴太守的到來,烏桓單於十分驚喜。

然後,裴潛進入烏桓部落,用起恩威並施的天朝四字訣,將烏桓三單於全部收拾得服服帖帖,紛紛派自己的兒子去鄴城給曹家公子當打獵時的遊伴。

接著,曹操又力邀南匈奴呼廚泉單於入朝相會,等呼廚泉到了許都,曹操便把他留住,並弄到鄴城供養起來。

呼廚泉寫了家信,告訴匈奴兒郎,我在鄴城很舒服,不回去了。曹操另派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代替單於主管政事,又將南匈奴的部眾分為五部,每部置帥一人,由匈奴貴族擔任,還以漢人為司馬監督他們。

如此,中國史上第一次兵不血刃的大範圍解決遊牧部落問題的創舉,在六十二歲的曹操手裏誕生。

自從赤壁大戰之後,一到閑暇時間,曹操第一個想起來的,便會是孫權。曹操知道,劉備跟他一樣垂垂老矣,孫權才是曹家後人必須麵對的磨刀石。

磨刀石當然是磨不斷的,隻有盡可能地磨薄一點。

建安二十一年十月,徹底沒了後顧之憂的曹操,第四次整軍親伐孫權,撩起第五次合肥之戰的麵紗。經過合肥時,曹操視察了張遼單騎破敵的戰場,高度評價了張遼為維護合肥地區安定團結作出的卓越貢獻。

魏、吳的合肥拉鋸戰,吳攻則合肥是戰場,魏攻則濡須口是戰場。曹操和孫權似乎都是死心眼,一次也沒變化過。

曹操同孫權爭奪淮南的戰爭,曆時近十年,大的戰爭就有三四次,但雙方都無驕人的成績。我們不難發現,雙方的目的都不是想通過這樣的戰爭奪取更多的地盤,徹底摧垮對方,而主要是顯示自己的武力,威懾對方,鞏固其在淮南或江北的防線,不讓對方占到更多的便宜。所以,這種戰爭更像是美俄的聯合軍演,各懷鬼胎耀武揚威而已。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曹操統兵來到居巢(今安徽巢湖市),二月,進攻濡須口。

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在濡須口重兵防守。呂蒙憑借以前修建的寨塢,在上麵安置強弩萬張來迎接魏王的南巡。

曹操和孫權的這次交手,遠沒有張遼玩得驚心動魄,還是那麼淡出鳥來——乘曹軍前鋒紮營未穩之機,呂蒙主動出擊,取得了小的勝利;接著曹操大軍又把孫權的軍隊打敗,取得了小的勝利。

雙方小勝之後,再打下去就又沒了意思。不久,孫權派都督徐詳為使者前來曹營求和,而此時曹操軍中也有了疫情,不便久留。

在濡須口呆的不耐煩的曹操,便順水推舟同意休戰,並對徐祥和藹地表示,要繼續同孫氏結為姻親。

鑒於孫家的女兒在曹家並未受虐待、曹家的女兒在孫家也沒有犯錯誤,孫權回複說,可以考慮為雙方家庭的未婚男女青年繼續進行配對。

劉備絕對想不到,曹操和孫權劍拔弩張的相會,有了這麼一個溫暖祥和的尾巴。而曹、孫關係的陰轉多雲,將引發劉、孫之間的災害性天氣。

三月,曹操率軍北還,臨行前,曹操留下伏波將軍夏侯惇都督張遼臧霸等二十六軍駐守居巢,控製孫權從水路進攻的路線。

這是曹操和孫權最後一次正麵對話,也是魏蜀吳三國大戰交響曲的小小前奏。趁著魏吳的東線戰事打響,劉備接受法正的建議,以趙雲、黃忠、魏延為大將,親自統兵北取漢中。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治理後方,供應軍需,支援前線。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到十月,伴著第五次合肥之戰的餘韻,魏蜀吳三地再次陷入表麵的平靜。

在這種難得的平靜裏,四月份,曹操平靜地接受了獻帝的又一次賞賜。但可以肯定的是,獻帝絕對無法平靜,因為他賞賜給曹操的,是天子旌旗。

除了天子旌旗,還有出入警戒清道的天子待遇。

到了八月,曹操下達《舉賢勿拘品行令》,再次強調指出,民以食為天,人以才為先,隻要是能讓老百姓吃飽飯的幹部,就不必計較傳聞中的德行優劣。曹操在暮年幾乎徹底推翻漢朝的“孝廉”推舉法則,無疑是想留下更多的人才輔佐後人。

畢竟,與均是三十幾歲的人主政的吳、蜀相比,魏國的幹部隊伍此時明顯不夠年輕化。

十月,獻帝再次賞賜給曹操一係列天子日用品:十二旒的冕、天子乘……該曹操生前享受的東西,除了一聲萬歲的稱號,截至此時,曹操均已享受到。所以,曹操雖然節儉,但對自己不算是很刻薄。

同一月,曹操立曹丕為太子,魏國正式後繼有人。

曹操立太子的事情,又是一個角度紛繁的曆史懸案。事實上,在曹昂死後,立誰做太子並沒有太大的懸念,論嫡論長,太子一位都非曹丕莫屬。曹操絕不會去主動重蹈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的覆轍,曹丕在魏國臣僚中受到的擁戴,也是極為廣泛的,連賈詡這種輕易不開口的老狐狸,都明確擺出支持曹丕的態度。曹操是給過曹植機會,但那也隻是給個機會罷了,文人氣質過於濃鬱的曹植,完全達不到政治家的行業標準。

曹丕成為太子,標誌著曹魏建國大業的完成,這時剩下的,隻是牌匾上蒙著的蟬翼紗罷了,這塊輕紗隻能增加觀賞性,連遮羞的作用都起不到。

那麼大魏朝為何還不揭幕?也許是因為曹操還沒想好。

也許是因為,劉備和孫權都不願給他留出絕對優裕的時間。如果劉、孫均不出手,繼續平靜兩年,曹操未必不會親自登上帝位。

就在魏國舉行立儲典禮時,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劉備親率大軍來到陽平關,兵鋒直指夏侯淵所部。

在進兵漢中的同時,劉備派張飛、馬超、吳蘭等人入武都郡,屯下辨(武都郡治,今甘肅成縣西)牽製曹軍,配合主力進取漢中。

為保護漢中側翼,曹操派都護將軍曹洪帶領曹休進駐武都,與夏侯淵遙相呼應。

月餘之後,孫權再次命呂蒙督軍朝合肥前線進發,仿佛跟劉備心心相印,不讓曹操的《建國大業》停機絕不罷休。

建安二十二年底,在魏蜀吳的漫長戰線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三國時絕大部分的名將彙聚一堂。

漢中蜀方: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

漢中魏方:夏侯淵、張郃、徐晃、曹洪、曹休。

合肥魏方:夏侯惇、張遼、樂進、李典。

合肥吳方:呂蒙、周泰、甘寧。

荊州魏方:曹仁。

荊州蜀方:關羽。

荊州吳方:魯肅。

在荊州附近候場的還有魏方的於禁和吳方的陸遜。

魏國的五子良將、蜀國的五虎上將、吳國的三代精英名將全數到位,如果不大打一場,怎麼對得起期待已久的觀眾。

此時,沿漢水放舟東下,經三峽、越江夏、趨巢湖、下建業,水光瀲灩,殺機四伏。

漢朝的紀年已進入倒計時,未來兩年,曹操等人將用自己最後的生命,奉獻出三國時最為豪華的大戰。

在這個巨星雲集飆戲的長鏡頭裏,每個人都將傾盡全力。

——不死不散、不亡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