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在屋內來回踱步,經過陸遜的點撥他也漸漸地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劉備死前故意放出“劉禪孱弱有意將蜀漢江山禪讓給孔明”的謠言,首先就能肯定劉備絕對相信孔明的忠心。而孔明猜到劉備的用意後,既不會真的接受所謂的禪讓,也不點破這個謠傳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他們君臣二人合起來給天下人演了一場大戲。
首先,劉備也算是大漢的正統,他的禪讓是名正言順的,而孔明明明有機會接受禪讓,卻因忠心而甘願為人臣子,心甘情願護佑劉禪以表忠心。
而漢獻帝被曹丕逼迫,不得不將帝位禪讓給他,表麵看似乎也名正言順,但天下人無不知那是漢獻帝的無奈之舉,因此曹丕接受禪讓反倒不算是名正言順了。
再說孫權,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雖說手段不算光明正大但好歹也是有據可依的,但是孫權想要自立為帝便無論怎麼也說不過去了,無論找什麼樣的理由都不能算是名正言順。
在這亂世中雖然一切以實力為尊,但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忠君愛國、一切講究禮法的思想風潮也已經流行了數百年時間,尤其是在讀書人與講究傳承的士族大家中還是根深蒂固的。正因此,織席販履的劉備僅僅憑著一個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很快就在亂世中拉起一支隊伍,也才能在短短十餘年間就能成為三足鼎立中的一大勢力。
劉備就是想用這樣的手段,以對大漢江山和對劉氏皇族忠心耿耿的孔明為類比,用來襯托曹丕和孫權的野心和賊心。而且這樣做還能更加襯托出劉禪大漢正統的身份,幫助劉禪更好的招攬民心。也算是在臨死前狠狠地擺了曹丕和孫權一道。
“怨不得主公最近又忽然不怎麼提登基的事情了呢。”諸葛瑾又問陸遜道,“可是我二弟就算不點破,也該早日澄清他無心想要替代劉禪之事,可為什麼他隻字不提呢?”
“因為劉備死前的最後這一條計謀,除了針對我們主公和曹丕之外,還針對了另一個人,所以孔明才一直沉默。”
“難道那個人就是我二弟?”
“準確點說應該是你二弟的後人。”陸遜又接著解釋道,“劉備應該清楚,以孔明才智定會猜到他的第一層用意,因而也會配合他不點破禪讓的謠言。但劉備也和子瑜兄一樣,以為憑孔明的忠心和為人,應該會向天下澄清他沒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如果孔明真的這麼做了,那麼劉備的第二個目的也就達到了。”
“劉備應該也能想到,他死後蜀漢江山多半就要靠孔明支撐了,而蜀漢的其他勢力也自然會往孔明左右靠攏,這樣的勢力集團恐怕會一直持續,即便孔明死後也不會立刻就消失。他可以相信孔明的忠心,卻沒理由也相信孔明後人的忠心。隻要孔明澄清了他沒有受禪讓的野心,那麼也就絕了孔明後人繼續做大的可能,而且到時候劉禪為了避免大權旁落,也可以隨時滅掉孔明的後人,而一旦孔明身死這樣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經過陸遜的一番講解,諸葛瑾終於徹底明白過來了:“劉備死前的這最後一條計謀可真是毒辣,看來我二弟是看透了劉備隱藏的第二層用意,為了保護自己的後人才沒有澄清,好製衡劉禪的名頭,到時候也可以讓自己的後人能夠進退自如。”
權力的爭鬥永遠都有看不見的刀光劍影,越大的權力爭鬥就越是殺機重重,隻要身處其中,無論有沒有爭奪之心,都不可避免地會被卷入這殺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