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小吃小識錄(1 / 3)

序 羊肉泡 葫蘆頭 岐山麵 醪糟

涼皮子 桂花稠酒 漿水麵 柿子糊塌 粉魚

臘汁肉 壺壺油茶 乾縣鍋盔 辣子蒜羊血 臘羊肉

石子餅 甑糕 錢錢肉 大刀麵 油條

泡油糕 攬飯 圪坨 跋

世說,“南方人細致,北方人粗糙”,而西北人粗之更甚。言語滯重,字多去聲,膳饌保持食物原色,輕糖重鹽,故男人少白臉,女人無細腰。此水土造化的緣故啊。今陝西省域,北有黃土高原,中是渭河平原,南為秦嶺山地,綜觀諸佳肴名點,大體以曆代宮廷、官邸和民間的菜點為主,輔以隱士、少數民族、市肆菜點演變組合而成,是北國統一風格中而有別存異。我出身鄉下,後玩墨弄筆落入文道,自然不可能出入豪華席麵,品嚐高級膳食飲饌,幸喜的是近年來遍走區縣,所到各地,最惹人興致的,一則是收采民歌,二便是覓食小吃;民歌受用於耳,小吃受用於口,二者得之,山川走勢、流水脈絡更了然明白,地方風味、人情世俗更體察入微。於是,閑暇之間,施雕蟲小技,錄小識,意在替陝西小吃做不付廣告費的廣告,以白天下;亦為自己“望梅止渴”,重溫享受,泛涎水於口,逗引又一番滋味再上心頭是了。

羊肉泡

骨,羊骨,全羊骨,置清水鍋裏大火燉煮,兩時後起浮沫,撇之遺淨。放舊調料袋提味,下肉塊,換新調料袋加味。以肉板壓實加蓋。後,武火燒溢,嘭嘭作響,再後,文火燉之,人可熄燈入睡。一覺醒來,滿屋醇香,起看肉爛湯濃,其色如奶。此羊肉製法。

十分之九麵粉,十分之一酵麵。摻和,搓勻,揉到。做饃坯二兩一個,若飥飥狀,飥邊起棱。下鏊烘烤,可悠悠溫酒,酒未熱,則開鏊,取之平放手心,在上搔搔,手心則感應發癢,此饃餅製法。

食客,出錢並非飯來張口,淨手掰饃,碎如蜂(左月右(上天下韭))(sá,頭的別名)。一是體驗手工藝之趣,二是會朋友談藝文敘家常拉生意,饃掰如何,大、小、粗、細,足可見食者性情;烹飪師按其饃形,分口湯、幹泡、水圍城、單走諸法烹製,且以饃定湯,以湯調料,武火急煮,適時裝碗。烹飪十年,身在操作室,便知每一進餐人音容相貌,妙絕比柳莊麻衣相師有過之而無不及。

西安五味巷有一翁,高壽七十。二十年前起,每日來餐一次,饃掰碎後等候烹飪,又買三饃掰碎,食過一碗,將掰碎的饃帶回。明日,將碎饃烹飪,又買新饃掰。如此反複,不曾中斷。臨終,死於掰饃時,家人將碎饃放頭側入棺。

葫蘆頭

同於羊肉泡,異於羊肉泡,同者均為掰饃,異者一為羊肉,一為豬肉,豬肉又僅限於腸子。

史料載:孫思邈在長安一家專賣豬腸的小店吃“雜碎”,覺腸子腥味大,油膩多,問及店家,知製作不得法,遂告之竅道,留藥葫蘆於店家調味。從此,“雜碎”一改舊味,香氣四溢,顧客盈門。店家感激孫思邈,特將藥葫蘆高懸門首,漸漸,葫蘆頭取其名。

葫蘆頭三道製作工藝,處理腸、熬湯、(左氵右奅)(pào)飱(sūn)。腸過十二次手續:挼,捋,刮,翻,摘,回,再捋,漂,再捋,又再捋,煮,晾,汙腥油膩盡脫。熬湯必原骨砸碎,出骨油湯水乳白,下肥母雞一隻,花椒、八角、上元桂,大火小火湯濃而止。(左氵右奅)時將腸切“坡刀形”,五片六片即可,排列在掰好的饃塊上,滾湯澆,三四次,加熟豬油、味精、調料水。

南方人初見葫蘆頭,皆大駭,以為胃不可克,勉強食之,頓覺鮮香,遂大嚼不要命。有廣東人在羊城仿法炮製,味則不及。

鄉俗:身弱氣柔人宜多食之,日入健壯。這恐怕是和藥王孫思邈有關吧。

岐山麵

岐山是一個縣,盛產麥,善吃麵條。有九字令: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韌柔光是指麵條之質,酸辣汪是指調料之質,煎稀香是指湯水之質。

岐山麵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麵上多有掛假招牌的,欲辨其真偽,一觀臊子爦(làn)法和麵條擀法便知。

臊子,豬肉,必帶皮切塊,碎而不粥。起鍋加油燒熱,投之,下薑末、調料麵煸炒。待水分幹後,將醋順鍋邊烹入,衝冒白煙。以後醬油殺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擀麵,堿和水,水和麵,揉搓成絮,成團,盤起回餳。後再揉,後再搓,反複不已。而後擀薄如紙,細切如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到碗裏一窩絲,澆臊子,隻吃麵而不喝湯。

在岐山,以能擀長麵者為女人本事,否則視之家恥。娶媳婦的第二天上午,專門有一個擀麵的隆重儀式:客人上席後,新媳婦親自上案擀麵,以顯能耐。故女兒七歲起,娘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

醪糟

醪糟重在做醅(pēi)。江米泡入淨水缸內,水量以淹沒米為度,夏泡八時,冬泡十二時。米心泡軟,水控幹,籠蒸半時,以涼水反複衝澆,溫度降至三攝氏度以下,控水,散置案上拌曲粉,裝入缸內,上麵拍平,用木棍在中間由上到底戳一個直徑約半寸的洞。後,蓋草墊,圍草圈,三天三夜後醅即成。

賣主多老翁,有特製小灶,特製銅鍋。拉動風箱,噗噗作響,一頭灰屑,聲聲叫賣。來客在灶前的細而長的條凳上坐了,說聲:“一碗醪糟,一顆蛋。”賣主便長聲重複:“一碗醪糟,一顆蛋——”銅鍋裏添碗清水,放了糖精,三下兩下燒開,呼地在鍋沿敲碎一顆雞蛋打入鍋中,放適量的醪糟醅,再燒開,漂浮沫,加黃桂,迅速起鍋倒入碗中。

要問特點?酸甜味醇,可止渴、健胃、活血。

涼皮子

是夏天食品,三九寒天卻有出售,吃者,男食客絕少,女人多,妙齡女人尤多,半老徐娘的女人更多。

製法:一斤麵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鹽,加堿,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成筷子粗細的條為宜。籠上鋪白紗布,麵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爆蒸,氣圓,約六七分鍾即熟。將麵皮從籠箅上扣在案上,每張麵皮上抹一層菜油,疊堆一起晾涼後用擺刀切成細條。

賣主賣時並不用稱,三個指頭一捏,三下一碗,碗碗分量平等,不會少一條,多一條也不給。加焯過的綠豆芽,加鹽,加醋,加芝麻醬,後又三指一捏,三條四條地在辣子油盆裏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紅者豔紅,未啟唇則涎水滿口。

切記:吃涼皮子的別忘記帶手帕,否則吃罷一嘴沿紅色,有傷體麵。

桂花稠酒

一、泡米:清水入缸,淹沒江米,木瓢攪拌使髒物上浮撇而棄之,四時為宜。

二、蒸米:上籠,燒大火,熟爛達八成,離火,澆水,先米中間後籠周圍,溫度降至三攝氏度以下即可。

三、拌曲:平散攤開在案,撒曲麵,拌,需均勻。

四、裝缸:先置木棒一個,於缸中心,將米從四周裝入輕輕拍壓,後木心轉動抽出,口成喇叭狀。白布蓋之,再加軟圓草墊,保持三十攝氏度溫,三天後酒醅即熟。

五、過酒:將缸口橫置兩個木棍,銅絲籮架其上,籮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幾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轉、攪、搓、壓,反複不已,酒盡醅幹。

酒中放糖精,加桂花,加熱燒開。

一般酒澄清,此酒黏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綿甜。鄉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兒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潤肺。

相傳太白飲此酒,成詩百篇。故曆來文人到長安,專飲桂花稠酒。今有一學子欲做詩人,每次到酒店大飲覓靈感,但三碗下肚,則大醉,語無倫次,不識歸路。

漿水麵

“下裏巴人”飯。不吃者絕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

城裏人製漿:鍋中添清水,一手持長筷,一手撒麵,邊攪邊撒,攪勻燒開。將醋曲和洗淨的芹菜放在缸裏,燒開的麵湯入缸內,日曬六七天,湯呈乳白色即可。鄉下人製漿簡單,泡半生不熟的蘿卜纓子及白菜在甕,將糝子稀飯的清湯倒幾勺進去,六七天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