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下鍋,漿彙鍋亦可,麵撈碗澆漿亦可,以口味而定,但絕少不了葷油、蒜苗。冬吃能取暖,夏吃能消暑。萬不能再加醋,有醋則澀,切記。
此食流行鄉下,城市不多見,一向被視為賤食。殊不知漿水麵味在於淡,淡方是食物本味、真味,飲食是衛護人的生命的,如果自視高雅,追求滋味精美,那將會本末倒置,反害了卿卿健康。曾風傳:漿水致癌,此惡意中傷。
柿子糊塌
吃在臨潼。
臨潼有火晶柿,紅如火,亮如晶,肉質細密,且無硬核。吃一想二,飽一人思全家。但季節有限,又不易帶,遂柿子糊塌應運而生。
將軟柿去皮摘蒂,放麵盆中搗攪成糊,加入麵粉,即為柿子麵糊。
用鐵片做手提,外凹中凸邊高二厘米。
手鏟將麵糊攤入手提,一起入油鍋,炸;麵糊熟至五成,脫手提漂浮,翻過,炸;如此數次兩麵火色均勻便可食之。
但買者多有不忍吃的,顏色太金黃可愛,吃在口,又不忍細咬,半囫圇下肚,結果有燒了心的。
臨潼人炸的糊塌味最佳,油鍋前常圍滿人,便有一光棍隻看不買,張大口鼻吸味,竟肥頭大耳。
粉魚
名曰魚,其實並不似魚,酷如蝌蚪。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戲謔者誇口為手工一一捏製,遂使外人歎為觀止。
秦人老少皆能做,以涼水加白礬將豆粉搓成硬團,後以涼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韌性。鍋水開沸,粉糊徐徐倒入,攪,粉糊熟透,壓火,以木勺著底再攪,鍋離火,取漏勺,盛之下漏涼水盆內;“魚”,則生動也。
漏勺先為葫蘆瓢做,火筷烙漏眼;後為瓦製;現多為鋁製品。
漏魚可涼吃,滑、軟,進口待咬時卻順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易飽,亦易饑。暑天有愣小子坐下吃兩碗,打嗝鬆褲帶,吸一支煙,站起來又能吃兩碗,遂暑熱盡去,腋下津津生風。
冬吃則講究炒粉,平底鍋燒熱,淋少許清油,將蔥花稍炒後,倒粉魚炒,加糖色、調料,以瓷碗捂住,一二分鍾後,色黃香噴即成。賣主見婦人牽小孩兒路過,大聲吆喝,小孩兒便受誘不走,婦人多邊喂小孩兒,邊斥責小孩兒嘴饞,卻總要喂小孩兒兩勺,便倒一勺入自己口中。
臘汁肉
並不是臘肉,臘肉鹽醃,它則是湯煮。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湯鍋,肉皮朝上,加紹酒、食鹽、冰糖、蔥段、薑塊、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燒開,小火轉燜,水開圓卻不翻浪。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現在的城鎮人最不喜歡吃肥肉,肉食店裏終日在走後門拉關係站長隊爭買瘦肉,但此肉肥而不膩,瘦則無渣,深為食者所好,故近年來城鎮經營者甚多,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店鋪。
有上海女子來西安,束腰節食要苗條不要命,在一家店鋪前躊躇半晌,饞涎欲滴卻不敢吃,店主明白,大口咬嚼,滿嘴流油,說:“我家經營臘汁肉三代,我每日吃六個肉夾饃吃過五十年,你瞧我胖不堆肉,瘦不露骨。”女子連走了八十家店鋪,見賣主個個幹練,相信人的廣告準確,遂大開牙戒。
壺壺油茶
深夜,城鎮小巷有一點兒燈的,緩緩而來,那便是賣壺壺油茶。賣者多老翁,冬戴一頂氈帽,夏褲帶上別一把蒲扇,高聲吆喝,響遏行雲。
所謂油茶,即麵粉、調料麵加涼水攪成稠糊,徐徐溜入開水鍋中攪拌,勻而沒有疙瘩,再加入杏仁、芝麻、秈米,微火邊燒邊攪。再加入醬油、鹽麵、胡椒粉、味精,微火邊燒邊攪。完全要用攪功,攪得顏色發黃,油茶發稠,表麵有裂紋痕跡才止。
所謂壺壺,即偌大的有提手有長嘴的水壺,為了保溫,用棉套包裹,如壺穿衣。猶在冬日,其臃臃腫腫,放在那裏,老翁是立著的壺,壺是蹲著的老翁。
夜有看戲的、跳舞的、幽會的,壺壺油茶就成為最佳消夜食品。隻是老翁高喊:“熱油茶!燙嘴的油茶!”倒在碗裏卻已冰涼。
乾縣鍋盔
關中八怪之一:烙饃像鍋蓋。蓋為平麵,盔為凸形,且硬,敲之嘭嘭,如石如鐵。一年,有少年從外婆家攜鍋盔回,中途下冰雹,皆蛋大,砸死許多雞羊,少年頭頂鍋盔,有安全帽之功能,行十裏路,身無傷損,饃無破裂。
堅硬,食之卻酥,沒牙的老人尤其喜愛,窩窩嘴嚅嚅而動,愈嚼愈出味。
用料簡單,若麵粉十斤,水便四斤,堿麵七錢,酵麵可夏七兩,冬斤半,春秋一斤。製法也簡單,卻必須下苦力,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麵塊,放在案下用木杠壓,使勁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倒,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麵和堿水再壓,再使勁壓,直到人大汗淋淋,麵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餳。餳起,麵塊分成每塊一斤多重的麵劑,推擀成直徑七寸、厚約八分的圓餅,上鏊,三翻二轉,表皮微鼓即熟。
鍋盔鋪裏,賣主稱饃不用手折,而以刀割,刀是長葉馬刀,割是斜麵削割,大顯大家風度。曆來賣鍋盔的未遭他人搶竊,刀具使一切歹人生畏,鍋盔也隨時能夠當盾。
據鄉裏傳,鍋盔為古軍人所創。極是。
辣子蒜羊血
將羊扳倒,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熱血接入盆中。用馬尾籮濾去雜質,倒進同量的食鹽水,細棍攪之,勻,凝結成塊後改切成較小的塊,投開水鍋煮,小火,血固如嫩豆腐,撈出,呈褐紅色,舌舔之略鹹。
至此羊血製成,可泡在清水盆裏備用。
清晨,或是傍晚,食攤安在小巷街頭,擺設十分簡單,一個木架,架子上是各類碗盞,分別放有鹽、醬、醋、蒜水、油潑辣子、香油。木架旁是一火爐,爐上有鍋,水開而不翻滾,鍋裏煮的是切成小方塊的羊血。羊血撈在碗裏,並無許多湯,加各類調料便可下口了:羊血鮮嫩,湯味辣、嗆、鹹,花椒、小茴香味躥撲鼻。
鹹陽有一人,可以說什麼都不缺,隻是缺錢;也可以說什麼都沒有,隻是有病。病不是大病,體弱時常感冒。中醫告之:每日喝人參湯半碗,喝過半月即根除感冒。此人拍拍錢包,一笑了之。賣辣子蒜羊血的說:買羊骨砸碎熬湯每早喝一碗,再每晚吃羊血一碗吧。如此早晚不斷,一月後病斷。
臘羊肉
一九○○年,庚子事變,慈禧太後倉皇出逃,避難西安,一日坐禦輦經城內橋梓口坡道,聞香停車,問:何處美味?答:鋪裏煮羊肉。便饞涎欲滴,派人購買,嚐之大喜,後賞金字招牌:“輦止坡”。
輦止坡的羊肉便是臘羊肉。本是百姓食物,太後竟也輦止;而在這以前,百姓更是早已馬止、步止,故此食品更朝換代數百年流傳不失。
製作此肉一醃:大瓷缸倒入井水,羊肉,帶骨鮮羊肉,皮麵相對折疊而放,撒精鹽、芒硝,夏醃一至兩天,春秋醃三至四天,冬醃四至五天,醃到肉裏外色紅。二煮:倒老鹵湯多少,倒清水多少,輔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為料,旺火燒開,羊肉下鍋,老嫩分別,皮麵朝上,再燒開放鹽,而後加蓋,武火文火煮四五個小時至肉爛。三撈:撇淨浮油,將火壓滅,燜半小時待湯溫下降,用長竹棍挑肉,放入瓷盤。四潷:肉皮麵上平放盤中,用原汁湯衝澆數遍,再小心以淨布揩幹。
因為是當年慈禧所留的遺風吧,此肉漸漸進入上流宴席,且趨熱愈來愈甚,已大有攀高枝之德行。近多年更有人以此作後門的見麵禮,致使聲名大壞。
錄者聲明:有人曾非議臘羊肉,建議將其開除出小吃之列。但念其畢竟街巷有賣;況且,以送臘羊肉走後門,罪應在送肉人而不在臘羊肉本身,故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