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38師到印度(1 / 3)

1942年5月27日,孫立人率新38師進入印度。沿途僅用18天。

四天後的5月31日7時,被困在緬北野人山中的第5軍軍長杜聿明接到蔣介石密令:“該軍應即向印境或印度東北之列多轉進,暫事休息……”之所以用密令,是因為擔心日軍會截聽。從5月18日,蔣介石發出“中國軍隊無撤人印度之意”的電文,到5月31日的這封密令,說明經過漫長而艱苦的13天的思索,蔣介石和軍政部終於想通了,尊嚴其次,生命第一。

進入印度後,孫立人清點人數,從入緬作戰,到撤出緬甸,大小作戰數十次,跋涉山峰河穀數十道,9000人損失了1000多人。

但是,副師長齊學啟依然沒有找到。

孫立人準備派出小分隊返回緬甸尋找齊學啟。小分隊還沒有出發,一隊全副武裝的英軍出現了,他們奉有英軍東方警備軍軍團長艾爾文的命令,要求新38師就地繳械。

楊伯方說,那時候部隊有一條規定,上了戰場,槍支一刻也不能離身。當時,新38師義憤填膺,排成方陣,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嚴陣以待。有的戰士喊著:“想讓我們繳械,就放馬過來!”

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看著這支雖麵黃肌瘦但鬥誌昂揚的軍隊,看著他們挺起的寒光閃閃的刺刀,看著他們視死如歸的神情和怒火燃燒的眼睛,英國人害怕了。在西方人的眼中,生命高於一切;在東方人的眼中,尊嚴高於一切。聰明的英國人明白,如果要讓這支軍隊繳械,勢必會引起一場戰爭。然而,盡管這些剛剛從原始森林中走出的人饑腸轆轆,他們卻仍然具有壓倒一切的氣勢,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這場戰爭,英國人不一定能夠勝算。英國人膽怯了。英國所謂的警備軍,說白了就是城管,城管的戰鬥力能夠勝過軍人嗎?

然而,大英帝國的軍隊畢竟也是有尊嚴的,英國東方警備軍軍團長艾爾文的命令已經發出,要求繳了這支中國軍隊的械,大英帝國的軍隊總不能空手回去說,這個任務無法完成。這是在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上,堂堂大英帝國的軍隊,怎麼能夠容忍這支穿越了原始森林的彈盡糧絕的中國軍隊

“撒野”?

怎麼辦?英國軍隊騎虎難下,左右為難。

雙方相持不下。

老兵們說,新38師的戰士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文化水平是比較高的。大家都明白“軍隊代表國家權威”的道理。走出國門,軍紀渙散,軍容不整,人家笑話的不是你個人,不是這支軍隊,而是國家。新38師跋涉緬甸,轉戰河川,阻擊叢林,穿越沼澤,這一路上盡管忍饑受餓,片刻得不到休息,但是從上到下,軍容嚴整,紀律森嚴,成建製撤退,井然有序。

印緬邊境的當地人,他們見到過不久前的英軍進入印度的樣子,他們槍支也丟掉了,帽子也找不到了,三五成群,踉踉蹌蹌,衣衫襤褸,狼狽不堪,一個個就像瀕臨死亡的病人。而掩護英軍逃亡的新38師,在日軍的追擊中,日夜激戰,進入印度的時候,仍然精神煥發,鬥誌旺盛,除了衣服破舊外,依舊紐扣齊整,軍帽端莊,而且他們還喊著口號,唱著軍歌,步履整齊,槍械明亮。

這種情景,讓印度人大為驚異。

這種情景,也讓看到了英軍逃亡,又看到這支中國軍隊的英國東方警備軍大為驚異。

他們在心理上,對這支穿越了無數道生死線,依然戰鬥力強大的中國軍隊心存恐懼。

亞曆山大和史林姆趕來了,亞曆山大讓英國東方警備軍找到了台階下。

仁安羌戰役中,被孫立人救出的英軍第1師7000餘人在師長斯高特和第i軍團軍團長史林姆的帶領下,以前所未有的英勇,一路狂飆,趕到了印度。因為一路風寒和驚嚇,史林姆將軍生病了,他躺在英帕爾的一家醫院裏。

艾爾文準備“圍剿”新38師的消息傳到史林姆耳中的時候,史林姆大為驚異,他扶病坐上了吉普車,一路搖搖晃晃地找到了艾爾文,神情激動地向在後方擔任警戒而不知道前方戰事情形的依舊傲慢無禮盲目自大的艾爾文陳述了仁安羌的戰況,他說,中國這支軍隊是英軍的救命恩人,絕對不能恩將仇報,而且,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很強,戰事一開,大英帝國的軍隊肯定占不到任何便宜。

艾爾文猶豫了。

史林姆說,如果不相信,可以去新38師那裏看看。

亞曆山大也聽到了這個消息,英國緬甸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沒有去找艾爾文,而是直接去找新38師,他清楚地知道那支騎在印度人頭上作威作福的英國軍隊無論如何也不會是中國新38師的對手。

亞曆山大的到來,讓英國軍隊拾起了麵子,他們一見到中國軍隊,就明白了自己不是對手。但是大英帝國的軍隊怎能輕易認輸?亞曆山大的到來使他們找到了向下的台階。

艾爾文也來了,他一看到駐紮在山坡上的新38師陣容嚴整,服裝雖破但衣扣齊整,槍械雖舊但擦得鋥亮,麵有菜色但精神飽滿,就一下子感到了後怕。他讚揚了新38師幾句後,回頭對自己的手下說:“你們以後多向這支中國軍隊學習。”

此後,無論是英國人還是印度人,都對這支中國軍隊仰慕不已,每天前來參觀和看稀奇的人,如同過江之鯽。

幾天後,美國總統為孫立人將軍頒發了勳章,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中國孫立人中將於1942年緬甸戰役在艱辛環境中,建立輝煌戰績,仁安羌一役,孫將軍以卓越之指揮,殲滅強敵,解救英軍第1師之圍,免被殲滅,後複掩護盟軍轉進,於千苦萬難中,從容殿後,轉戰經月,至印後,尤複軍容整肅,不減銳氣,尤為難能可貴,其智勇兼備,將略超人之處,是足為盟軍楷模。

6月14日,聯合國11國部隊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行閱兵儀式,當時,新38師派出一排部隊隨同中國遠征軍司令羅卓英參加。入緬軍隊大撤退一開始,羅卓英就和史迪威撤入了印度,而遠征軍副司令杜聿明因為抱定回國的決心,此時還在死亡之地緬北野人山中艱苦行軍,每天都有近千名將士倒下去。

這次閱兵儀式更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軍人的英姿。在這次評比中,中國新38師一排士兵步伐最整齊,精神最飽滿,軍容最雄壯,贏得全場掌聲,奪得第一名。

這一排中國士兵自新德裏閱兵一結束,就返回駐地。途中,經過了加爾各答,暫歇一天。當時,加爾各答共有6000多名華僑,6000多名華僑一起迎接這一排載譽歸來的中國士兵,看著自己國家的軍隊如此威武雄壯,很多華僑淚流滿麵,激動不已。那時候,華僑在英國殖民地的印度遭受排擠和歧視,上街的時候,不能超過十人在一起。超過十人,就要被關押。而今天,_多名華僑傾城迎接新38師戰士,英殖民統治者也不便再說什麼。後來,這條對華僑極端歧視的法規被取消。

7月15日,新38師奉命從利多來到藍姆伽訓練,在這裏,他們意外地見到了中國遠征軍的新22師。新22師師長廖耀湘,被稱為“東方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