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報隊的任務是,負責全師的警戒、搜索、偵察、情報、迂回等,他們的武器是人手一把手槍、一把衝鋒槍、四顆手雷。每次執行任務的時候,多至四人,少則一人。
與吳作勇和曹卓焜比起來,潘仲嶽的駝峰航線之途更為驚險。
曹卓焜離開沾益機場幾個月後,潘仲嶽也來到了這裏。當時,潘仲嶽這批人分乘三架飛機,他坐在第三架裏。坐進機艙後,飛機遲遲沒有起飛,正在潘仲嶽深感疑惑的時候,機艙門打開了,一名美國飛行員打著手勢說,這架飛機多坐了六個人,自然第一架和第二架飛機便少坐了六個人,他要求坐在門口的六個人分坐在第一架和第二架裏。這樣,潘仲嶽就和另外五個人離開了第三架飛機。
三架運載著中國軍人的飛機起飛了。一路上,潘仲嶽照樣看到了窗外的“禮花”。
潘仲嶽乘坐的第一架飛機在印度汀江機場降落後,第二架飛機隨後也降落了,可是他們等了很久也沒有見到第三架飛機。天黑後,才聽說第三架飛機中途被日軍的炮火擊中了,飛機上的百名士兵還沒有參加反攻緬甸的戰鬥,就殞身在異國的叢林上空。
嶄新的軍人生活開始了。吳作勇被分配在新38師,曹卓焜被分在新22師,潘仲嶽被分配在第50師。新38師師長是孫立人,新22師師長是摩耀湘,50師師長是潘裕昆,潘裕昆是將星閃爍的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他參加過淞滬會戰,在“血肉磨坊”羅店之役中受傷。後來,潘裕昆成為繼孫立人之後的新一軍第二任軍長。
曹卓焜來到印度的時候,中國駐印軍還隻有一個軍,名叫新一軍,下轄兩個師:新38師、新22師。潘仲嶽來到印度的時候,中國駐印軍已經有了五個師:新38師、新22師、14師、30師、50師。師編號前帶有“新”字的,為第一次入緬戰役戰敗後退入印度的部隊;師編號前沒有帶“新”字的,為從國內空運到印度,參加緬甸反攻作戰的部隊。後來,新38師與30師編為新一軍,其餘三個師編為新六軍。緬甸戰役結束後,新六軍奉調回國參加雪峰山戰役。而50師在新六軍回國前,又編入了新一軍戰鬥序列。
中國駐印軍編製滿員,每個師人數15000人。這是前麵寫到的,在國內戰場上全軍覆沒的傅正模預4師和孫明瑾預10師所無法比擬的。
多年後,這些新一軍的老兵們還能記起當時的訓練科目。
在這裏,中國軍人們第一次丟掉膛線磨平了的漢陽造,換上泛著鋼藍色槍漆的“芝加哥打字機”。芝加哥打字機,是一種美國造衝鋒槍。不僅如此,中國的士兵發起衝鋒的時候,前有坦克開道,後有大炮覆蓋,空中還有飛機支援。這些經曆了艱苦卓絕的國內戰場的軍人,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叫奢侈和豪氣。
在這裏,每個士兵都要進行專門訓練,訓練內容是史迪威和美國教官指定的,按照美國陸軍的教程進行。訓練內容包括兵器知識、兵器操作、體格訓練、戰術理論、格鬥廝殺、叢林作戰、夜間作戰、偵察捕俘、反坦克戰鬥、受傷自救、穿越鐵絲網、布置障礙物、命令傳達、手語、旗語等;而軍官的訓練除此之外,還有戰鬥指揮、沙盤演練、無線電聯絡、步炮協同、地空協同、反空降作戰等。僅僅兵器操作一項,就要求每名受訓者熟練掌握手槍、步槍、衝鋒槍、輕機槍、重機槍、六〇迫擊炮、手雷等武器的使用。
即使這樣,還不夠。
這隻是每個軍人需要達到的初步標準,達到了這個標準,才能成為中國駐印軍裏一名成績在60分的戰士,而要取得更好的成績,還需要在自己兵種的領域裏繼續深造。新38師諜報隊隊員吳作勇和新22師諜報隊隊員曹卓焜除了掌握這些技能外,還要求掌握搜索、蒈戒、滲透、埋伏、奇襲、突圍、伏擊、打援、迂回、轉進、築城、攻堅、看圖、翻譯等更多的能力。
諜報隊即使掌握了這些技能,還不行。
謀報隊還要講究實戰能力。一輛吉普車把你扔在叢林中,隻給你一把短刀、一張地圖和一個指北針,要求你在第二天規定的時間裏趕到目的地,然後吉普車就離開了。在茫茫無人的叢林裏,在埋葬了數萬中國將士的荒山裏,你借助著星光和指北針踽踽獨行,四周猛獸出沒,毒蛇潛行,螞蟥橫行,你必須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膽識穿過死亡之地,尋覓希望之路。你饑腸轆轆,你口幹舌燥,但你隻能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識尋找食物和水源……第二天,如果你沒有到達目的地,會有信號和煙火給你指引方向,會有直升機在空中盤旋尋找你,你可以安全歸來。然而,你還得再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直到你完全掌握了叢林生存法則。
諜報隊,訓練的是特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