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春天,中國駐印軍從藍姆伽開往利多。
反攻開始了。
中國駐印軍既要打敗盤踞在緬北的日軍精銳師團,還要掩護工兵修築公路,任務極為艱巨。一位英國軍官對新一軍的將士們說:“你們的部隊想從野人山打出去,還要掩護中國和美國的工兵修築一條公路,實在比登天還難。你們就算從野人山打出去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從利多向南50裏,就是野人山,吞噬了中國數萬將士的野人山,印度人叫作鬼門關。幾千年來,除了中國遠征軍從野人山穿越過,再沒有人從這裏走過。
而現在,還是野人山,還是日軍18師團,還是新38師和新22師組成的新一軍,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後來,新一軍的勢如破竹和玩命打法不但把英國人驚呆了,也把日本人驚呆了。
新38師是新一軍的先頭部隊,偵察連是新38師的先頭部隊,諜報隊是偵察連的先頭部隊。
新一軍諜報隊員吳作勇至今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執行任務的時間是1943年,地點在印緬邊境一個叫作臨岡薩卡的地方。
那次,吳作勇和三名老諜報隊員執行任務,他走在隊伍中的第二位,這是三位老兵為了保護他。每個人之間相距十幾米。走著走著,最前麵的戰友突然發出臥倒的手勢,吳作勇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匍匐到了戰友身邊,詢問究竟怎麼了,戰友悄聲說:“前麵發現了日軍的小股部隊。”吳作勇左看右看,仔細傾聽,既看不到什麼,也聽不到什麼,他將信將疑地問:“我怎麼沒有看到?”戰友悄聲說:“等你看到了,你就沒命了。”
緬北叢林遮天蔽日,日軍早在新一軍反攻前,就占據了山中的重要山頭和關口,而且,為了防備新一軍偷襲,日軍還經常派出小分隊,在密林中搜索。除此之外,日軍的狙擊手還埋伏在新一軍必經之路的大樹上,構成交叉火力。他們拎一袋大米,持一杆步槍,就能在大樹上堅守一個星期。
日軍18師團號稱“叢林戰之王”,它的戰鬥力在日軍所有師團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吳作勇所在的諜報隊每次執行任務的時候,都會分成幾股,冒著巨大的危險搜索,然後在指定的地點會合,交流情報,哪些地方有緬北土著的村莊,哪些地方有河流,哪些地方有道路,哪些地方有敵人的火力點,這些情報彙總後,就會交給師部。
吳作勇是一名獵人,諜報隊的每個人都是獵人,叢林偵察生活鍛煉出了他們極強的感覺,他們能夠從風中嗅出前方是否有人,叢林潮濕,敵我雙方的衣服都是很多天沒有洗,幹了又濕,濕了又幹,吳作勇他們能夠從風中飄來的汗腥味判斷前方有多少人;他們還能從地上的腳印判斷是否有敵人走過,日軍在國內經常穿木屐,大拇腳趾經常用力,所以即使穿著皮鞋和膠鞋走在叢林裏,因為著力點不同,留下的腳印也不同;他們還能用槍聲來偵察,槍聲是“嘎——勾”,那就說明是手持三八大蓋的日本人,如果槍聲是“突突突”,那就說明是手持衝鋒槍的自己人;他們還能從荒草的倒伏狀況判斷對方的兵力和火力,從鳥的叫聲判斷是否有敵人的埋伏……
做偵察兵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新38師反攻的時候,都會以吳作勇他們提供的情報作為參考。
新一軍剛開始的戰爭鬥行得異常順利,李鴻率領的新38師114團一天之內攻下了日軍控製的四座山頭,不僅解救了被日軍追趕的英軍,而且打開了通往野人山的大門。李鴻,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的蒙哥馬利”。
114團後麵緊跟著中美工兵,他們將道路也修到了野人山山口。這條路後來被人們稱為“史迪威公路”,以紀念率領中國遠征軍反攻緬甸的史迪威將軍。
在野人山山口,中國士兵們在道路邊豎立了一塊路牌,刷著紅色油漆,上麵用白色油漆寫著:“此路通往東京。”
這群中國士兵,決定從印度的利多出發,一路向東,光複本土,直搗東京。
新38師114團的將士們,和隨後來到的112團,相繼開進了野人山,他們看到兩年前遠征軍倒下的軀體,此刻已經變成累累白骨,白骨層層累積,最下層的埋進了沃土,最上層的覆著枯葉,他們跪倒在地,收殮骨骸,然後掘土安葬。在安葬遠征軍遺骸的旁邊,豎立了一塊巨大的山石,他們勒石為記:“此恨不雪,枉為炎黃後裔。”
所有的將士們肅立在墓碑前,脫帽致哀,然後,舉起如林的槍支,打完了槍中的子彈。
新一軍的戰鬥力讓“老喬”史迪威震驚,讓英軍震撼,讓日軍震恐。
幾十年來,英國人和日本人都會提起新一軍的李克己營。
李克己營,其實當時不足一個營,隻有一個加強連,不足200人,他們是由營長李克己率領的。這個加強連在野人山的大龍河岸邊,與日軍一個大隊對峙36天,日軍這個大隊也是加強大隊,人數多達1200人。
1200名日軍圍攻200名中國軍隊,時間長達36天,比例高達6:1,不但沒有消滅中國軍隊,自己反被增援的中國軍隊全部剿滅,一個不留。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引為“此生最痛之恥辱”。
新一軍要穿越野人山,先要進入胡康河穀。
胡康河穀有四大河流:大龍、大奈、大宛、大比。大龍河是新一軍需要渡過的第一條河流。
112團在進攻大龍河的時候,盟軍的情報機構說,大龍河沒有日軍的主力部隊,僅有200名緬甸人組成的“偽軍”和幾名日本軍官防守,偽軍是沒有戰鬥力的,在中國是這樣,在緬甸還是這樣,在世界各地也幾乎都是這樣。然而,實際上防守大龍河的不是200名偽軍,而是55師團和56師團的兩個聯隊。
112團1營營長李克己最先向大龍河畔的日軍陣地發起進攻,他們迅速占據了一個叫作於邦的村鎮。於邦地處水路交通要道,三麵是茂密的森林,一麵是大龍河,稍有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