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對八路軍極為敬佩。有一次孫立人在講話中說:“八路軍之所以總能打勝仗,是因為長官衝鋒在前,以身作則。”孫立人在這次講話中還舉了一個事例。有一年冬天,天氣寒冷,八路軍戰士沒有禦寒的棉衣,長官就把衣服脫了,站在寒風中,他大聲喊道:“寒冷專門欺負膽小人,我現在光著上身,但是我感覺不到寒冷。”然後率先奔跑。戰士們看到長官這樣,也大聲唱著軍歌,跟在後麵奔跑,“這樣,大家自然就感覺不到寒冷了。”
老兵們還告訴了我這樣一件事情。
緬北戰事結束後,新一軍開回國內的某一天,蔣介石站在吉普車上視察新一軍,看到威武雄壯的軍人過後,站立在曠野上的是一排排兒童,他們挺著單薄的胸脯,神情帶著大人才有的肅穆,烈日當空,他們的臉上汗流如注,但是沒有一個人抬手擦汗。蔣介石非常驚奇,就走下吉普車詢問,一個略大一點的兒童回答說,他們是新一軍的童子營,最大的12歲,最小的五歲。蔣介石繼續詢問,那個兒童說,他們都是孤兒。隨同的記者看到這種情形,趨步上前采訪。於是,新一軍收留戰爭遺孤的事情才被人們知曉。
從淞滬會戰開始,新一軍的前身稅警總團第4團就收容戰爭中的孤兒。來到緬甸後,新一軍仍然收養華僑的孤兒。抗戰時期,新一軍居然收養了各地孤兒1400多名。為了培養這些孤兒學文化,新一軍還聘請先生教他們文化課。從北京大學畢業的孫克剛就曾經教過這些孤兒國語課程。
後來,這些孤兒去了台灣。在台灣,他們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孫立人被軟禁後,蔣介石疑心重重,認為這些“童子軍”會是禍患,便將他們解散了。這些九死一生的孤兒,生活麵臨極大的困難。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勉勵。幾十年後,他們中出了很多教授、律師、科學家。
渡過大龍河後,進入胡康河穀腹地。
兩年過去了,這裏依舊瘴癘彌漫,蛇蠍蜿蜒,日光依舊無法穿越厚厚的樹層,風中送來的依舊是虎嘯猿啼,時光似乎在這裏凝固了,四萬遠征軍的冤魂依舊在午夜的山林中遊蕩。在密密的叢林中,他們無法找到回家的路。這麼長的時間裏,四萬遠征軍的遺骨暴露在異國的風中,無人問津。他們的冤魂依舊在異國的夜色中遊蕩,尋找著回家的路。
兩年來,日軍在胡康河穀的每一處隘口都修建了堅固的碉堡,每一座山腳都修建了隱秘的工事,他們等待著中國遠征軍從這裏經過,而遠征軍要回國,胡康河穀又是必經之路。日軍曾經信誓旦旦地說:中國遠征軍想要通過胡康河穀,至少要付出十萬人的生命。日軍像守株待兔的農夫一樣等待著中國遠征軍,等得花兒都謝了,等得花兒又開了,可還是沒有等到中國遠征軍。
吳作勇他們的諜報隊早就偵知了胡康河穀裏敵軍堅固的防禦陣地,並將這些防禦陣地的布防圖提交給了師部。孫立人審時度勢,果斷采取了大迂回的戰術,一直插到了孟關的背後。孟關是胡康河穀腹地一座重要的關口。
《孫子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孫立人就是要以奇製勝。
日軍封鎖了所有路口,等待著中國遠征軍自投羅網。在日本人的作戰計劃中,隻要封鎖了路口,中國人就插翅難逃。他們儲存彈藥,加固工事,準備和中國人大打一場。但他們沒有想到,在那個鮮花盛開的季節,他們得到的是後路被切斷的消息。
他們欲切斷中國人的後路,沒有想到中國人反而切斷了他們的後路。直到戰爭結束後,他們才知道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新38師中,將士們的配置除了槍彈外,還有與叢林有關的工具,每兩人一把鋸刀,每班一個指北針,除此之外,每人一頂蚊帳,一盒奎寧,而且,每個人都會遊泳,都會爬樹,會借助鋼盔、背包、水壺等隨身可以借用的東西遊泳,會背著幾十斤重的裝備爬樹。他們逢山開路,遇水鳧遊,當日本人在隘口嚴陣以待的時候,他們已經迂回到了日軍的背後。
這些中國士兵先攻擊了日軍後方的炮兵陣地,這些缺乏短兵相接的作戰能力的炮兵很快就做了俘虜。後方失守的消息傳到堅守隘口的日軍耳中,立刻陣腳大亂。後方失守,意味著前方日軍的水源、給養、傷兵運輸渠道都被切斷,日軍被迫回頭尋找遠征軍作戰。現在,攻守雙方的形勢徹底發生了變化,中國軍人以逸待勞,邊吃著牛肉罐頭,邊打著暴露在槍口前方的日軍;日軍勞師遠征,膽戰心驚、氣喘籲籲地尋找著中國軍人,直到死亡前還餓著肚子。
就這樣,曾經被日軍認為遠征軍必須付出十萬生命的胡康河穀,被輕易攻破。
很多年過去了,人們都還津津樂道著這樣一件事情。在一個叫作瓦魯班的地方,中國駐印軍的戰車營發現了一個隱秘的山洞,剛要靠近,山洞裏就射出了一串子彈。這一串子彈惹怒了戰士們,他們把坦克炮口對準洞口,兩發炮彈過後,山洞裏沒有了動靜。戰士們進去查看,一個個歡呼雀躍,他們沒有想到,山洞裏倒了一地鬼子,光是大佐就有十幾個,牆壁上掛著還在燃燒的地圖,牆角堆放著一排電台。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兩發炮彈,打掉了日軍18師團的指揮部。
戰士們清掃戰場時,找到了日軍18師團的關防大印,還有田中新一的私人印章,而師團長田中新一在炮彈攻擊前,沿著地道倉皇逃遁,才保住了一條性命。
18師團是日本軍隊中最擅長叢林戰的一支軍隊,然而,他們的叢林作戰技術在中國軍隊大手筆的作戰藝術麵前,就顯得很小兒科。藝術永遠比技術高一個層次。18師團在向日本大本營的回複電文中說:“中國軍隊思鄉心切,士氣旺盛。”他們像一個總是在強調客觀原因的失敗者一樣,把新一軍無堅不摧的戰鬥力歸結為是“想家”了,著實可笑!
中國軍隊的輝煌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