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不拋棄,不放棄(1 / 3)

在沒有成為西北軍舉足輕重的人物之前,有兩件事情改變了楊虎城的生命軌跡:第一件是蟄伏陝北,第二件是堅守長安。

陝西作家髙建群在小說《最後一個匈奴》中寫到過楊虎城在陝北的往事,陳忠實則在《白鹿原》中寫過“二虎守長安”。陝西作家對曆史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那些年裏,中國一直在打仗,大軍閥在混戰,小軍閥也在混戰,為了爭奪地盤, 為了爭權奪利。軍閥們是沒有原則的,也是無所謂正義不正義的。昨天還是朋友, 今天就成了敵人,今天還是敵人,明天就成了朋友。“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打來打去,消耗的都是中國的國防力量,消耗的都是中國的戰略物資。 而此時的日本,卻已經在暗暗地厲兵株馬,工廠的機器聲晝夜轟鳴,校場上喊殺聲直入雲霄,他們上下一心,準備占領中國。

楊虎城帶著他的部隊在陝西打了很多仗,他的勢力在不斷壯大,最強盛的時候,手下已經有了 8000人槍,這樣的一支武裝,足以稱霸一方。可是在一次與直係軍閥的交戰中,他們被裝備精良擁有重武器的直係軍閥擊敗,手下猛將孫蔚如負傷,楊虎城帶著僅存的1000名殘兵敗將退入陝北。

那時候的陝北地廣人稀,草木不生,被西方人認為是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楊虎城帶著1000人來到陝北的時候,連糧食都沒法籌措。直係軍閥預測到楊虎城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成不了氣候,就讓他自生自滅。十幾年後,毛澤東也帶著一支疲憊不堪的隊伍來到了陝北,蔣介石同樣判斷出毛澤東在這個窮山溝裏成不了氣候。然而,異常苦焦的陝北鋪煉了陝北人異常堅韌的性格,楊虎城在這裏把事弄成了,毛澤東也在這裏把事弄成了。

楊虎城帶著1000人一直向北,穿越了千溝萬壑和毛烏素沙漠,來到了背靠蒙古草原的榆林。盡管當時極度饑寒,前途渺茫,但是這支隊伍沒有散,他們擰成了一股勁,等著局勢變化,然後從陝北殺出去。十幾年後,毛澤東也是這樣,盡管經曆了各種困難,走完了二萬五千裏長征,終於來到了陝北,盡管貧困的陝北幾乎無法養活這支紅軍隊伍,但是,他們依舊萬眾一心,對勝利充滿了渴望。

當年跟隨著楊虎城在陝北養精蓄銳的很多人,一直跟隨楊虎城到西安事變, 不拋棄,不放棄。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出國,他們又一起開赴中條山抗日前線。 這支隊伍越戰越勇,這些陝西軍將領從來沒有窩裏鬥,無論處境多麼艱苦,他們總是抱成團,義字當先。而這些人,無論哪一個都是能夠獨當一麵的虎將,在以後的中條山保衛戰中,他們每個人都打得有聲有色,功勳卓著。人們隻知道桂係高級將領齊心協力,不知道陝西軍高級將領照樣同心協力。

孫蔚如當年沒有跟隨楊虎城去往陝北,他在一次戰役中負傷了,當楊虎城帶著僅餘的1000人行走在陝北的千溝萬壑時,孫蔚如在醫院裏療傷。傷好後,很多軍閥都來拉攏孫蔚如,委以高官,但都被孫蔚如一一謝絕,他奔往陝北,尋找楊虎城。

孫蔚如來到陝北後,就舉辦了陝北軍事教導隊,為楊虎城的軍隊培養幹部, 後來,名揚中條山戰場的孔從洲就是這時候入學的。

後來,楊虎城軍中的軍官有“測、保、教”的說法,意思是說,這支軍隊中的軍官都來自陝西陸軍測繪學校、保定軍校、陝北軍事教導隊。

楊虎城在陝北待了一年,這一年裏他痛定思痛,總結失敗教訓,重新訓練軍隊。 他像當年蟄伏新野的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一樣,延請了杜斌丞、魏野疇作為自己的軍師。杜斌丞是以後國民黨軍隊著名將領杜聿明的堂兄,當楊虎城在陝北練兵的時候,杜聿明還背著書包上學堂。杜聿明還有一個表兄叫做李鼎銘,就是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提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