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彭德懷傳授遊擊戰術(1 / 2)

十七師遭受重創後,於1938年初,渡過黃河,在陝北綏德補充休整。

十七師和一般的國民黨軍隊不一樣,它的師長趙壽山非常讚同共產黨的主張, 它的中下層軍官中有將近一半都是共產黨員。因為十七路軍與八路聯係緊密,而被人們稱為七路半。

楊虎城曾經說過:我們十七路軍的槍最雜,什麼樣的子彈都能用上,可是像八路軍這樣的爛杆子槍,比起我們還差得多,可就能打勝仗。所以,那時候, 十七師,甚至整個十七路軍,都對紅軍和八路軍的戰鬥力保持敬意。

在陝北,十七師的兵力得到了補充,並從八路軍那裏學到了很多遊擊戰的打法。他們仿照八路軍的戰鬥編製,每個營組織一個武裝便衣隊,編製為三個班, 每班12人,設立正副班長各一名,主要任務是襲擾日軍後方,刺探情報,破壞日軍交通,鏟除鐵杆漢奸。這些人晝伏夜出,出沒無常,來去無蹤,讓日軍和漢奸膽戰心驚,他們稱武裝便衣隊為夜貓子,老百姓則笑稱“夜裏混”。

武裝便衣隊有時候會與日軍遭遇,如果能打過日軍,就發動突然襲擊。如果打不過,就迅速脫離戰場,所以傷亡極小。即使這12個人的隊伍,也嫌行動不方便, 他們化整為零,各自執行任務,任務完成後,再在指定地點會合。而每十天,武裝便衣隊向營部報告一次行蹤;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彙報的間隔時間又能夠隨時伸縮。這種靈活機動的戰法打法,十七師此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讓他們大開眼界。

十七師在陝北得到了短暫休整後,又東渡黃河,深入敵後。袁啟亞清楚地記得, 1938年3月中旬的一天,他們中下級軍官接到了通知,在山西省高平縣的下馬遊村集合。那天,他見到了彭德懷將軍。

彭德懷穿著棉布大衣,戴著棉帽子,中等身材,麵容清瘦,他操著一口地道的湖南口音,向十七師的軍官們講解遊擊戰。

彭德懷說,遊擊戰分兩種,一種是待伏,一種是誘伏。待伏就是預先設伏在險要地方,等到敵人走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殲滅。孫子日: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孫子所說的九地之下,就是說要絕對隱蔽,一擊奏效。而誘伏,則是設法引誘敵人進入包圍圈,然後一舉殲滅。

八路軍此前打過十多年遊擊戰,他們深得遊擊戰的精髓。八路軍的遊擊戰曾經讓一個名叫卡爾遜的美軍觀察家驚歎不已,卡爾遜是羅斯福總統派到中國戰場來觀摩的,後來,卡爾遜將從八路軍這裏學到的遊擊戰法運用到了太平洋戰場上, 取得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勝利。

十七師在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那裏學到的遊擊戰很快就派上了用場。

1938年4月14日,袁啟亞接到了一項任務,要在今夜率隊奪回被日軍占領的高平關。高平關扼守著兩條大道,日軍在這裏駐紮有上百人。

那天黃昏的時候,袁啟亞站在全團的武裝便衣隊麵前。武裝便衣隊都是從各營抽調出來的精英,身強力壯,戰鬥力強,共有108人。那天晚上,每個戰士一把駁殼槍,四枚手榴彈,一把砍山大刀。袁啟亞檢查每個戰士手中的大刀是否鋒利, 他知道今晚有一場血戰。

團部有人抬來了一大缸烈酒,敢死隊員每人喝了一碗,然後把瓷碗摔碎了, 踩著一地的碎片,走向高平關。塞外的四月還異常寒冷,但是每個人都光著上身, 一手持槍,一手握刀,胸前吊著四枚手榴彈,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向被日軍把守的關口。

快到半夜的時候,袁啟亞他們走到了距離山頂隻有幾十米的地方,然後向著十七師九十七團的方向揮舞著衣服,團長李維民看到了月光下揮舞的衣服,就命令全團僅有的六門大炮一齊向著山頂上的高平關轟擊。十多分鍾過後,炮擊停止, 袁啟亞帶著敢死隊齊聲呐喊著,衝向山頂,幾十米的距離,一口氣就衝了上去。 然後見人就砍,月光映著刀光,汗水和著血水,山鳴穀應,殺聲震天,很多日軍還沒有來得及反抗,就身首異處,頭顱骨碌碌地滾下山坡。

戰前,團長李維民曾給敢死隊員說,殺死日軍後,割下耳朵,回來用耳朵領賞, 一個耳朵三塊大洋。可是,敢死隊殺得興起,隻顧揮刀奮斫,早就忘記了割掉日軍耳朵。

袁啟亞有武功基礎,擅使大刀,他左劈右削,一連砍翻了四個鬼子。而自己的手臂也被日軍刺傷了,他渾然不覺。僅僅過了一刻鍾,日軍就抵擋不住了,他們亂紛紛地逃下山去,袁啟亞高喊:“抓俘虜。”黑暗中聽到有一個人說:“到現在誰還管這一套,見了鬼子齊殺。”

一個身材矮小的鬼子從袁啟亞的身邊跑過去,袁啟亞飛起一腳,將鬼子踢翻在地,舉起砍刀,那個鬼子跪在地上喊:“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別殺我,別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