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絕地反擊3(2 / 3)

李文才隨同戰士們追擊日軍,他看到沿途到處都是日軍的屍體,還有被炮火削斷的樹枝。日軍本來有戰場上搬走屍體的傳統,可是從日軍滿地的屍體來看,就能夠想到他們逃跑的時候有多麼狼狽。

日軍逃到了仁安羌油田邊後,惱羞成怒,遷怒於油田,他們把已經撲滅了火焰的油田重新點燃了,用來阻擊中國軍隊的追擊。

石油滾滾燃燒,烈焰濃煙騰起了幾十米高。日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烈焰和濃煙剛好給中國軍隊的炮兵指定了方位。炮兵將炮口對準濃煙處,一起發射,日軍的死亡更為慘重。

包圍圈中的7000名英軍和800名牧師、記者,看到日軍被擊退了,冒著衝天的濃煙和紛飛的炮火,衝了出來。

李文才看到這些大胡子的老外,一個個狼狽不堪,他們跑到中國軍人的麵前,有的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讚;有的又哭又笑,形同瘋癲;有的抱著中國軍人跳起了舞蹈;有的抱著中國軍人親個沒完,弄得中國軍人滿臉都是唾沫。

仁安羌大捷,113團損失過半,而日軍也丟下了 1200具屍體,也有的資料認為丟下了 1500具。中國軍隊解救了英軍7000名軍人和800名文職人員和新聞記者仁安羌大捷的意義已經被說得很多了,它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孫立人也受到了英國女王的嘉獎。

仁安羌大捷也結結實實地打了史迪威和上級官僚們一個耳光。當初他們把 113團交給英國人指揮,就是想犧牲這個團,討好英國人,沒想到孫立人帶著 113團擊敗了十倍之敵,解救了英軍,讓他們心花怒放,又喜出望外。

但是仁安羌戰役最大的意義在這裏:李文才說,仁安羌大捷打出了新38師的信心。這樣艱苦的戰役都能打勝,那麼新38師還有什麼戰役不能取勝?

很長時間來,第五連連長孫蔚民都念叨著仁安羌戰役,這一仗讓第五連僅剩2人。而113團,全團陣亡官兵有營長張琦、連長顧紀常、劉竹秋、莊陶等 250人,負傷者有譚龍彬、陳尚等470人。

在清理戰場時,孫蔚民看到很多日軍屍體的口袋裏都裝著一張“全家福”,這些日本青年也有家庭,也有妻子兒女,可是他們卻受到軍國主義的蠱惑,侵略擴張,戰死異域,最後化成了緬甸叢林中的一杯糞土。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第六節遠征軍潰敗

很長時間裏,我總以為當年的中國遠征軍,武器是最好的,裝備是最精良的。可是在我采訪了當年的老兵後,我才知道了遠征軍的裝備也和當年國內戰場上的中國軍隊一樣,簡陋到了讓人震驚的地步。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時候,中國軍隊的炮兵陣地設在嶽麓山上,居高臨下,向日軍發射,每炮可擊中數人,阻擊日軍進攻。可是,就在薛嶽連聲叫好的時候,炮聲突然停歇了,薛嶽問怎麼回事,回答是,沒有炮彈了。

中國遠征軍當年出國的時候,上峰告知說,隻要去了緬甸,盟國的英軍就會提供更好的武器,大家都興高采烈。可是來到緬甸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英軍東南亞總司令亞曆山大在他以後所寫的回憶錄中,寫到了當年見到中國遠征軍的情景:

“中國軍隊裝備簡陋,三人僅配備一支來福槍,一人攜槍,一人負責帶子彈,另外一人帶糧秣。僅第五軍配有炮,但該軍所擁戰炮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所用的法製七十五毫米口徑,即為德製七十七毫米。然而,即便這樣,第五軍的裝備已傲視其他中國軍隊。”

“在曼德勒戰鬥以前,我往前線檢視戰備,發現第五軍的野戰炮已部署妥當並加蓋掩護;當戰鬥發生後,我再赴前線,卻不見戰炮。問及指揮官,他回答說是戰炮已撤至安全地帶,並表示第五軍因為擁炮而為最好的軍隊,不能冒險失去戰炮,否則第五軍將不再是頂尖部隊。”

所有的英軍都看不起這支簡陋的軍隊,看不起他們腳上的草鞋,看不起他們瘦削的身體,看不起他們落後的武器。

亞曆山大在回憶錄中繼續寫道:

“中國軍隊來到緬甸,沒有醫護人員,沒有軍需裝備,他們期望著我們能夠喂飽他們。”

亞曆山大把中國軍隊叫做“寄生蟲”。因為中國軍隊像個叫花子一樣,總想得到英軍的施舍,總想讓英軍給他們一點武器;中國軍人負傷後,也隻能依靠英軍的醫生營救:

解救7000名英軍的仁安羌大捷發生在1942年4月19日。

當天晚上,劫後餘生的英軍軍官興高采烈,想和孫立人一起聯歡,可是找不到孫立人。

孫立人在幹什麼?他在籌劃下一步的行動。

打仗和下棋是一個道理,名帥名將和那些高明的棋手也是一樣的。高明的棋手能夠下棋看三步、五步,甚至更多的步數,而庸手才會對僅有一步的得手而沾沾自喜。

目前,在仁安羌,中國軍隊僅有一個剛剛經曆了一場大戰,人數不足500人的殘缺不全的113團,英軍早就潰不成軍,無法再戰。中國軍隊陷入日軍第師團的中心地帶。盡管經曆了仁安羌大捷,但是日軍第師團主力尚存,如果摸清楚了中國軍隊的底細,返身再戰,中國軍隊隨時都會有覆滅的危險。

孫立人手中的兵力實在太少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然將帥再能征慣戰,手中沒有可用之兵,指揮起來捉襟見肘,仍然難以打勝仗。

第二天,也就是1942年4月20日,日軍第師團果然進行了反撲。

這天天剛亮,日軍就有400餘人試探性地進攻113團的左翼,想查看113團的虛實,孫立人命令集中所有炮火向日軍猛轟,並且將大部分預備隊派上去,向著日軍一齊射擊。孫立人此舉的目的在於,要讓日軍明白,守衛在左翼的,是一支實力雄厚的中國軍隊。

果然,400餘名日軍在付出了幾十個士兵的性命後,終於明白過來,麵前的中國軍隊兵力眾多,不敢再激怒他們。

日軍在中午時分,就悄然退走了,與113團成對壘之勢。

當天夜晚,陳鳴人的112團趕到了,他們在聽聞師長孫立人帶著113團與日軍在仁安羌激戰時,就苦口婆心說動了上峰,一路奔跑上百公裏,趕來增援 11團。

112團一到,孫立人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他當即下令:“以112團為主力,於21日拂曉,施行果斷攻擊,向敵左翼包圍,斷其後路,壓迫日軍至伊洛瓦底江東岸,一舉而殲滅之。”

孫立人當時手中僅有一個半團的兵力,就要包圍殲滅敵軍第師團,膽子確實夠大的

當然,孫立人的魄力和膽量是建立在對當麵之敵第師團的了解上麵。經過了昨天和前天的激戰,孫立人已經明白這支日軍的戰鬥力。他們指揮鬆散,各自為戰情報不明,缺乏重武器。而且,因為剛剛吃了敗仗,他們士氣低落,驚恐不安,裝備不整。這樣的一支隊伍,隻需擊中一點,就會波及其餘,引起連鎖反應,像雪崩一樣敗退。

午夜12時,劉放吾團長和陳鳴人團長分別帶著一支部隊,利用夜色掩護,悄悄逼近敵陣,準備在拂曉前發動進攻。

傳說中日軍擅長夜戰近戰,他們不知道,他們麵前的新38師同樣擅長夜戰近戰。

筆者從一份資料中看到,當年緝私總隊征兵的時候,兵員大部分來自湘西。湘西是個什麼地方?那裏山大林深,民風彪悍,血性漫溢。打架不要命,打仗也不要命。

不久,指揮部的孫立人接到了陳鳴人和劉放吾兩位團長的電話,報告說他們都已經進入了陣地,10分鍾後,就可以開始行動。

一場更大的戰役即將來臨。

就在這時候,英軍羅伯特上尉來到了孫立人的指揮所,轉交給了一份要求取消這次戰鬥的命令。

取消這次戰鬥的原因是,有一股日軍突破了第六軍的防線,整個中國遠征軍麵臨危險境地,需要孫立人率領新38師趕快救援,堵住缺口。

孫立人隻好叫回陳鳴人和劉放吾,返身回援。

孫立人失去了一次比仁安羌大捷更為壯觀的勝利。

直到這個時候,遠征軍還不知道,這支突破了他們防線的日軍是什麼番號,有多少人。

正是這支日軍,讓遠征軍像雪崩一樣敗退了。

這支日軍就是中國人很熟悉的第56師團。

第56師團的士兵來自於北九州,北九州民風強悍,士兵優良。第56師團是一支包括航空兵、坦克兵、炮兵、工兵、騎兵等多個兵種的加強師團,人數多達8000人。

4月19日,就在孫立人率領新38師擊敗第師團,從他們的包圍圈中救出 7000名英軍的時候,一直潛伏在日軍陣地後方的第56師團,突然對第六軍第55師發動進攻。

第55師本來就不是一支戰鬥力強硬的部隊。在第一次人緬作戰中,中國遠征軍共有三個軍:第五軍、第六軍、第66軍,第五軍和第六軍分別下轄三個師,第66軍下轄四個師,一共有十個師。在這十個師中,僅有戴安瀾的200師、廖耀湘的新22師、孫立人的新38師作戰力與日軍相當,或者超過,其餘的師作戰力都與日軍相差甚遠。

中國有三個軍,而日軍有四個師團,包括現在突然出現的第56師團。

按照人數、裝備和戰鬥力來說,隻有像2030師、新22師、新38師這樣的軍隊,才能三個師一起對付日軍一個師團。而一般的部隊,六七個師聯合起來,也不一定是日軍一個師團的對手。日軍的一個師團,人數相當於中國一個軍。

那麼,中國現在有十個師,戰鬥力也就相當於日軍兩個師團。可是,緬甸戰場上,出現的是日軍四個師團。中國軍隊肯定是要落敗的。

日軍一流的第56師團攻打中國一個三流的第55師,自然不會費多少工夫。第55師師長陳勉吾在一天內給杜聿明連發三封電報,第一封電報說的是:進攻日軍有數百輛戰車,向我大規模進攻;第二封電報說:日軍攻勢淩厲,我軍難以抵抗;第三封電報內容為:我軍陣地多處失守,日軍向北猛衝。

一個師堅守的陣地,僅僅一天時間就丟失了。奇怪的是,這股日軍攻占了第55師的陣地後,並沒有停下來,也沒有繼續追趕中國軍隊,而是向北疾奔。

日軍到底要幹什麼?

日軍一路奔向荒涼的北方,而沒有向東和向西掩殺遠征軍,這一點不但第 55師師長陳勉吾看不懂,遠征軍副司令杜聿明也看不懂。

更為糟糕的是,他們不知道這股日軍的番號,他們直到現在還以為來到緬甸的日軍隻有三個師團,而沒有把這支人數最多的第56師團計算在內。

而在幾天前,為了迷惑中國遠征軍,第56師團隻派了一個聯隊在和陳勉吾的第55師周旋,而其餘的三個聯隊躲藏在這個聯隊後方的密密叢林中。直到孫立人擊敗了第師團一部,準備聚殲第師團時,第56師團才突然冒出來。

日軍一般師團有三個聯隊,而第56師團有步兵四個聯隊。

第56師團突然冒出來,一天之內就擊敗了遠征軍的第55師,衝過了遠征軍第55師的防線,無論怎麼說,遠征軍指揮部也要對這支日軍倍加重視。可是,上峰麻痹大意了,也判斷失誤了。

當年中國遠征軍指揮部的才能,由此可見一斑。

這股日軍以每天急行軍100公裏的速度,沿著滇緬公路,向前狂奔。他們

到底要幹什麼?

第56師團的陰謀敗露,是源於一個偶然的機會。

第五軍軍部有一名便衣偵察員,名叫馬玉山。遠征軍開始作戰時,馬玉山化裝成緬甸人,為日軍第55師團司令部挑水打雜。這一天,他在第55師團司令部的辦公桌上看到了一張作戰地圖,上麵標有日軍的番號和位置。馬玉山看到地圖後,就趕緊退出去燒好了一壺開水,送進辦公室,當時日軍司令部正開飯,辦公室裏空無一人,馬玉山就將這張地圖偷出來,趁著夜晚跑到了第五軍司令部,交給了杜聿明。

杜聿明一看到地圖,才知道在緬甸作戰的是日軍四個師團,而這個最為狡猾和凶悍的第56師團,已經深入到了遠征軍的身後。

杜聿明急忙提醒北麵的部隊注意。

第56師團深人遠征軍身後,並不是想包圍遠征軍,他們還有更大的陰謀。

宋希濂當年駐守滇西。滇西和緬甸,就依靠一條滇緬公路相連。

第56師團沿著滇緬公路向中國境內疾奔,而宋希濂居然不知道。

宋希濂在《遠征軍在滇西的整訓和反攻》一文中有這樣的記載:“當時重慶軍委會軍令部對於敵情有一個錯誤的判斷。他們認為沿著滇緬公路東進的日軍,隻是敵人為了實行追擊任務而臨時編成的一個快速部隊,最多不過兩三千人,孤軍深入,不能持久。”

而實際上,突破第55師防線向遠征軍後方突進的就是得到航空、坦克、重炮、汽車部隊加強的第56師團。這麼重要的情報,最高統帥部居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