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絕地反擊3(3 / 3)

杜聿明不是已經知道了第56師團向北疾走嗎?他難道沒有告知最高統帥部嗎?或者是最高統帥部沒有告知滇西防守部隊?

宋希濂將軍所說的“東進”,是指第56師團已經進入中國境內了。熟悉滇緬公路的人都知道,這條公路從緬甸到中國的方向,先是向北,然後向東。

可能,當時所有人都沒有猜想到,第56師團一路疾進的真正目的。

宋希濂將軍繼續寫道:“28日,第88師的第264團在龍鬆公路上擊斃了一個敵軍大隊長,在其圖囊中獲得敵第56師團的作戰計劃一份及地圖一張,得知敵軍第56師團全部都在騰衝、龍陵地區。我當即將此項文件送到參謀團林蔚那裏,林蔚立即電報軍令部,隨即蔣介石於1日下令停止攻擊,將主力部隊撤回,固守怒江……”。

至此,中國統帥部方知日軍沿著滇緬公路疾進的不是兩三千人的快速部隊,而是人數多過十倍的一個日軍加強師團。

也是直到這時候,人們才知道了這個第56師團想要幹什麼。

第56師團,想要沿著滇緬公路,一直插到中國抗戰的大後方,進人昆明,如果有可能,繼續進擊,進攻戰時陪都、蔣介石所在的重慶。

第56師團,是日軍大本營安排的一支奇兵。

高村無人是一名日本人,他當年是第56師團的一名炮兵。

高村無人從上中學一年級就開始記日記,一直寫到了今天。對於當年的戰事,他有詳細的記載。

昭和十七年,也就是1942年,月26日,日軍第56師團從緬甸仰光登陸,直到5月5日占領雲南鬆山,平均每天行軍110公裏。其中有14天作戰七次。高村無人寫道:“我龍兵團如此怒濤般的進擊,才真正表現出我等北九州男兒的精彩麵貌。”

日軍每個師團都有一個代號,比如以後與中國遠征軍交戰時間最長,傷亡最慘重的兩個師團:第18師團代號“菊”,第56師團代號“龍”。高村無人所說的“龍兵團”就是第56師團;因為第56師團都來自於日本北九州,所以他說“我等北九州男兒”。

高村無人是跟隨第56師團在1942年5月日從緬甸沿著滇緬公路進人雲南的滇緬公路,本來是中國抗戰的輸血管,美援物資先到達印度洋的仰光港口,然後通過這條道路到達中國的昆明。可是,仰光被日軍占領後,港口堆積如山的物資被日軍使用,用來對付中國遠征軍和中國境內的軍隊。這條抗戰的生命線上,駛來的不是中國戰場上急需的戰略物資,而是日軍的加強師團第56師團。

高村無人的日記記載:當年第56師團有一千輛汽車和裝甲車,追趕沿著滇緬公路潰逃的中國車隊。兩者相距七八十公裏。

因為緬甸公路狹窄,汽車隻能勉強並排行駛,而現在是在追趕,所以隻能單排行駛這樣,前麵的車隊跑不快,後麵的車也無法形成包圍。

可是,當中國的車隊行駛到怒江大峽穀的時候,沿著漫長崎嶇的蛇形公路,艱難地向上攀爬,而日軍的車隊到了峽穀的這邊山巔上。兩個車隊的直線距離陡然縮短,中國車隊進人了高村無人所在的炮隊的射程中。

高村無人和日軍架好了野戰炮,對準怒江大峽穀對岸的中國車隊施放排炮,最前麵的車輛爆炸起火,後麵的八十多輛汽車全部拋錨。日軍決定加緊追趕。

然而,幾乎與此同時,怒江上的惠通橋被炸斷了。

洶湧澎湃的怒江,擋住了日軍追趕的步伐,也擋住了日軍想要占領中國西南大後方的步伐。

高村無人看到,惠通橋被炸,第56師團的所有大炮都架了起來,向著怒江對岸轟炸同時,兩個中隊的日軍,乘著橡皮艇,開始強渡,想要占領怒江對岸的陣地:一旦怒江對岸的陣地被控製,日軍就能夠源源不斷地渡過河來。

日軍在這天,向怒江對岸發射了多少發炮彈,沒有詳細記載。

但是,高村無人把這次臘猛炮擊戰,和新加坡炮擊戰、菲律賓炮擊戰並稱為“三大炮戰”,想來這天的炮戰一定非常激烈。

臘猛,現在是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的一個鄉,就在怒江旁邊。

高村無人在用大炮對著怒江對岸的中國車隊進行炮擊的時候,為什麼怒江上的惠通橋突然就會炸毀?是誰炸毀的?

1942年5月日,日軍沿著滇緬公路,通過邊境城市畹町進入滇西後,兩天推進200多公裏,一直打到了怒江邊的惠通橋西岸。

於是,一場關係到中國遠征軍命運的一幕,在西南邊陲的一座大橋邊上演了。當時,惠通橋是怒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橋,也是滇緬公路的咽喉。1942年5月4日,大批難民從惠通橋以西不斷地向大橋湧來。為了防備日軍的到來,守橋的中國部隊事先就在大橋上安放了炸藥,並且派了一隊憲兵在大橋上維持混亂的秩序。

日軍的前哨部隊便衣隊,化妝成中國的難民,混在難民隊伍裏,也趕到了離惠通橋不遠的地方。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這支便衣隊被稱為斥候。

這時,從橋東來了一輛大卡車,它要逆行過橋。守橋的憲兵命令它退回去。但是車主不服從憲兵的指揮,因此被當眾抽了兩耳光。

挨了打的車主迫於無奈,隻好將汽車調頭,不料由於操作過猛,車頭與另一車相撞,不能移動,致使大橋阻塞。憲兵命令馬上將卡車推下怒江,車主又不同意,大哭大鬧。憲兵氣憤不過,把車主拉到河邊,一通亂槍,打死了。

正是這一通亂槍改寫了曆史。

這時,身著便衣的日軍已經來到了橋頭,他們聽到槍聲,以為中國士兵發現了他們,從衣服裏抽出槍來就打。中國士兵這才發現日本人已經衝到了橋上,他們趕緊點燃了導火索。

惠通橋被炸斷了。

不久以後,日本的大部隊趕到,他們一麵用大炮向怒江對岸的中國車隊和難民猛轟,一麵組織士兵用橡皮艇渡江。

日軍衝上了怒江東岸,迅速構築工事,與6師的兩個連激戰。

兩個連在日軍炮火的轟炸下,幾乎傷亡殆盡。

千鈞一發之際,6師後續部隊一個團趕到了,將突入的日軍又壓了回去。

西岸的日軍越來越多,拚命渡河,而日軍的工兵居然開始搶修被炸毀的橋梁。

就在這時候,飛虎隊從昆明出動了,這些攜帶著重磅炸彈的飛機帶著尖厲的嘯聲,掠過東岸中國軍隊的頭頂,也掠過了怒江的上空,將一枚枚炸彈丟在了日軍的頭上。

據後來參加過這次轟炸的一名美軍飛行員回憶:他坐在飛機上,看到機翼下的日軍在滇緬公路的兩邊排成了長龍,坦克、重炮、汽車、士兵……井然有序,綿延20公裏。這就是日軍第56師團,他們等待著惠通橋修好了,浩浩蕩蕩地進入中國西南大後方。

時隔多年後,當年的情勢讓人回想起來還心有餘悸。

雙方相持不下時,宋希濂帶著參謀人員趕到,指揮6師向日軍發起反擊,衝上怒江東岸的大部分日軍被消滅,剩下的被擠進了洶湧的江水中。

飛虎隊的飛機將肅然靜立在滇緬公路兩邊的日軍第56師團當成了活靶子,日軍驚慌失措地鑽進了公路兩邊的稻田裏和樹林裏。在緬甸戰場上無比驕橫的日軍,現在也終於嚐到了挨炸的滋味。

87師和88師晝夜兼程趕來增援。此時,惠通橋東岸已經聚集了三個師,可見惠通橋在當時抗戰中的作用有多重要。

幾天後,第6軍預2師也趕來了,駐紮保山,加強怒江防禦。

從此,日軍再沒有越過怒江一步,兩國軍隊在怒江兩岸形成對峙,直到兩年後大反攻開始。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就這樣失敗了。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的失敗,有很多原因:

英軍背信棄義,獨自逃走;日軍第56師團長途奔襲,斷絕遠征軍後路;製空權完全掌握在日軍手中,遠征軍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中;高層紛爭不斷,將帥不和;敵情不明,連日軍有幾個師團參戰都搞不清……

這樣的一支軍隊,如果還能勝利,除非駱駝穿過了針眼。

筆者看到過一份資料,是遠征軍第66軍軍長張軫寫的,張軫寫到的兩件事情讓人震驚。

第一件:日軍第56師團衝破了遠征軍第55師的防線,並向北進攻時,遠征軍司令部參謀團團長林蔚讓張軫在臘戍指揮攔截日軍。而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讓張軫去曼德勒防守,並說,如果張軫去了臘戍,一定要嚴懲。張軫就這道命令與林蔚協商,而林蔚說:“不要緊,一切由我負責。”

司令和參謀長各持己見,相持不下,指揮係統紊亂到了這種程度,實在讓人不可思議。

第二件張軫身為軍長,軍部裏居然沒有一張詳細的緬甸地圖,師部以下就更不要說了。就是張軫手中的這張地圖,還錯誤百出。地圖上有的,實際上沒有;實際上有的,地圖上沒有。更要命的是,河流上的橋梁,實際上有,而地圖上沒有,致使第66軍跑了很多冤枉路,

反觀日軍,他們的地圖詳細到了讓人震驚的地步。筆者采訪過的很多老兵都說,他們在戰場上繳獲到日軍的地圖,和實際一對照,發現日軍地圖上每一座房屋,路口的每一棵樹都標得清清楚楚。而遠征軍的地圖,居然連橋梁道路這樣重要的信息,都沒有反映出來。

人緬作戰失敗了,中國遠征軍何去何從?

當初入緬的有10萬人,經過多日作戰,現在還有8萬人。

蔣介石讓回中國,史迪威讓去印度。

而且,史迪威在1942年5月6日下令中國遠征軍向印度撤退,而他自己拒絕了美國派來接他的飛機,執意帶著少量隨從人員,步行去印度。

蔣介石在1942年5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

“史迪威擅自令我華軍赴印度,而彼且離開隊伍,先自赴印,並無一電請示。此種軍人,殊非預想所及。”

5月18日,蔣介石讓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馬克路德轉告史迪威:“中國軍隊無退入印度之意。”

杜聿明拒不聽從史迪威的命令,要求中國遠征軍向北,穿過亙古無人的緬北野人山,走向回國的方向。

而中國遠征軍所有的部隊中,隻有孫立人的新38師沒有向北走,而是向西走。向西走,是去往印度的方向。

向東走,是日軍占領的泰國,向南走,是印度洋。遠征軍隻有兩種選擇,向北,或者向西。

事實上,向北走,是一條死路。向西走,是一條生路。

10萬遠征軍,2萬犧牲在戰場上,4萬倒在緬北野人山。能夠活下來的,僅

有4萬人。

倒在回國路上的,比犧牲的還要多。

所以,向北走,是一個搜主意:

這一道命令,斷送了中國遠征軍4萬將士的性命。真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在緬甸,英軍比日軍好不到哪裏去。所有的中國遠征軍,都領教了英國人的背信棄義。

美國提供給中國人的戰略物資,在仰光堆積如山,英國人寧肯被日本人搶走,也不送給中國人;日本人還沒有打過來,英國人先把中國人即將駐防的房屋全部燒光;中國人和英國人聯合起來,有可能打敗日本人,可是英國人偏偏就要逃跑,讓中國人留在後麵給他們擋子彈……

在英殖民地緬甸,英軍最擔心的,不是日軍,而是中國軍隊。

日軍占領了緬甸,英軍可以撤退到印度去,日軍是沒有能力再去進攻印度了,因為能夠打到東南亞,日軍的力量已經達到了極限。然後,英軍借助美軍的力量,在適當的時間再把緬甸收回來。在這場有美軍參戰的戰爭中,英軍自信勝利最後是屬於同盟國的。

英軍想:中國軍隊如果在緬甸打敗了日本人,那就很麻煩了,中國軍隊會借口保護滇緬公路,留下不走,到時候,想從中國軍隊手中收回和中國緊挨著的緬甸,難上加難。

所以,英軍害怕中國軍隊打勝仗,甚於害怕日軍打勝仗。

杜聿明在《中國遠征軍人緬對日作戰述略》中記載:

“英國寧願把緬甸丟給日寇,唯不願讓給中國。其實,中國隻是為了戰勝日寇,需要借助緬甸仰光港口而已……所以,英國始而不願意中國遠征軍人緬布防,繼而戰爭爆發,又阻止中國軍隊人緬;及仰光危機,英國才要求中國一個團、一個師;及我先頭部隊到同古後,它就對中國遠征軍實行緩運。這樣,英國的陰謀就暴露出來,它是利用中國軍隊來掩護它的安全撤退,並不希望中英並肩與日寇決戰,更不是為了保全仰光這個港口。”

在遠征軍撤退的時候,蔣介石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這就是沒有保存有生力量。保存自身,消滅敵人。消滅敵人的前提是保存自身。都沒有自身了,用什麼去消滅敵人?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保存自身。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