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臥薪嚐膽1(1 / 3)

�`��6�第一節孤軍斷後

1942年,英軍的戰略重心在歐洲戰場。歐洲是英國的本土,他們要保證本土的安全,不能讓希特勒進入英倫三島。

而亞洲,隻是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的地位遠遠低於本土。英軍在亞洲的戰略是“棄緬保印,保存實力”。緬甸對於英國來說很重要,但是對於中國來說,更重要。沒有了緬甸,英國人還有印度;而沒有了緬甸,中國的抗戰就很艱難,因為中國的外援物資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滇緬公路。

所以,英國人或聽任中國遠征軍獨立抗戰,或利用中國遠征軍掩護自己撤退,而他們所做的,隻是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很不幸,在緬甸戰場上,中國軍隊攤上的是這樣不地道的盟友。

英軍的突然撤退,讓中國遠征軍計劃好的會戰,一次次泡湯。日軍第56師團瞅準機會,突然發起攻擊,然後沿著滇緬公路直插中國境內。中國的滇西風聲鶴唳,危如累卵,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再沒有抗爭下去的必要了,隻好撤離緬甸。

英軍向西,中國遠征軍向北,而為他們掩護的,是孫立人的新38師。

因為此時此刻,在最南麵戰鬥的,就是新38師;此時此刻,還具有戰鬥力的,也是新38師。

1942年4月20日夜晚,孫立人帶著112團和113團計劃聚殲日軍第師團,而且114團還在趕往仁安羌的路途中。新38師完全有信心殲滅這路日軍。

就在這時候,由於日軍第56師團突破了第六軍第55師的防線,如同脫韁野馬一樣,一路向北,中國遠征軍麵臨被包圍的危險杜聿明急忙叫回孫立人,讓他堵住缺口。

孫立人惆悵萬分,但也隻能帶著112團和113團回援。

孫立人趁夜離開後,日軍第師團得到了消息,但是,他們對新38師不戰而退,迷惑不解,以為是故布疑陣,所以不敢追趕,聽任新38師全身而退。僅僅仁安羌一戰,日軍第師團已經被打怕了。

新38師渡過伊洛瓦底江,占領了東北岸的巧克伯當地區,這時候,114團也歸隊了。現在,新38師基本上成了齊裝滿員的一支武裝。

說它基本上,是因為尚欠一個營。這個營在哪裏,它以後是什麼命運?後麵會寫到。

孫立人命令在巧克伯當地區占據要點,構築工事,嚴密警戒,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利用地形引誘日軍至我設伏地帶,將其包圍而聚殲之。”

4月25日午後,哨兵報告說,追擊中國遠征軍的日軍前哨部隊,已經進人了伏擊圈,而主力還在源源不斷地向伏擊圈趕來。新38師的戰士們異常振奮,準備在這裏痛快地打一場殲滅戰。

可是,上峰的命令又到了,8師‘放棄巧克伯當陣地,全師向北轉移”。為什麼眼看著日軍進人了伏擊圈,而不能打?因為撤退中的英軍和中國遠征軍都狼狽不堪,被日軍咬住了,需要新38師揮師營救。

兩個小時後,上峰的命令又下來了,要求新38師“占領伊洛瓦底江北岸的色格地區,掩護英國第一軍第17師和中國遠征軍第五軍新22師撤退。”

緬甸戰場上,英軍隻有一個軍,這就是斯利姆任軍長的第一軍,第一軍下轄兩個師,一個是孫立人在仁安羌救出來的第一師,另一個就是這個第17師。

孫立人救了英軍第一師,還要掩護這個第17師。孫立人不是英軍第一軍的軍長,但是幹的是英軍第一軍軍長的活。

上峰有令,新38師隻好再次放棄聚殲日軍的大好機會,悄悄撤出工事,向北疾走。

在英軍和中國遠征軍撤退的路上,現在他們唯一能夠依靠的,就隻有這一個新38師了。所以,新38師充當救火隊的角色。無論是中國遠征軍,還是英軍,都把新38師當成了阻擊日軍追趕的唯一依靠。

然而,新38師縱有三頭六臂七十二般變化,也無法阻止日軍的多路進攻。

4月0日,日軍三十多架飛機,對著新38師的色格陣地狂轟濫炸,同時,地麵上多路日軍展開進攻。新38師依靠有利地形節節阻擊,給了日軍很大殺傷。

在這裏,李文才打死了他在緬甸戰場的第二名和第三名日軍。

李文才打死的這兩名日軍是同時的,他在打死日軍後,向戰友們講起當時的情景,戰友們都覺得不敢相信,李文才也覺得他打鬼子的事情,順利得實在邪門。

那天,一連擊退了麵前的日軍後,連長想和陣地右側山上的二連聯合起來,趁著夜晚對日軍進行突襲,前後夾擊,把這股日軍消滅掉。

連長喊通訊員,沒有答應,通訊員已經犧牲了。連長就讓李文才去通知二連,黎明時分,如果日軍陣地有了火光,二連就衝下山來,與一連夾擊日軍。

黃昏時分,李文才領到任務後,就出發了。

新38師的防守,從來都不是被動地防守,而是選擇適當時機進行進攻。多年後足球場上有一句名言,叫做“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句話其實是從戰爭中來的。

新38師在撤退印度的途中,身後有日軍重兵追趕,但是新38師總是能夠運用各種計謀,或者突然殺一個回馬槍,或者布下埋伏圈,讓追趕的日軍膽顫心驚,總是和他們保持著安全的距離,禮送他們去往印度。

一連到二連的距離有好幾裏,中間還要翻越一座小山包,涉過一條淺淺的河流,穿過一片茂密的叢林。

李文才像隻機警的靈貓一樣,弓著身子翻越了山包,來到了小河邊。河岸邊是一片開闊地,他擔心這裏有日軍的埋伏,就趴在草叢中,身體藏在月光下的樹影裏。

四周一片靜寂,偶爾會有枯葉落下,聲音窸窣。

李文才等候了足足有幾十分鍾,感覺到沒有危險了,就準備起身涉過小河。這時候,他突然聽到了腳步聲。

腳步聲不是中國遠征軍的草鞋踩在地麵的聲音,而是皮鞋與地麵摩擦的聲音。

來人不是遠征軍,肯定是日軍。在緬甸戰場上,穿皮鞋的隻有兩種人,種是日本人,另一種是英國人。此時,英國人早就腳底抹油,跑得比泥鰍還快,跑向印度,他們根本就不會在這裏出現。

月光下出現了兩個人影,一個攙扶著一個,被攙扶的那個把槍當成拐杖,拄著向前走。那兩個人又矮又胖,腳步遲鈍,肯定是日軍的潰兵,他們稀裏糊塗,就走到了一連和二連的結合處。

李文才發現了他們,但是他們沒有發現李文才。

他們走到距離李文才僅有二十多米遠的地方,停下了腳步,嘰裏咕嚕交談了幾句,其中的一個解開褲帶蹲下去,另一個端著槍向四周觀望。

李文才覺得這是一個消滅他們的大好時機,他從腰間解開一顆手榴彈,投向他們,兩名日軍還沒有搞明白是怎麼回事,就倒在了地上。

他們曆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想要歸隊,沒想到鍥而不舍地走了大半個夜晚,卻不明不白地倒在了不知道誰撂來的一顆手榴彈下,死不瞑目。

李文才繼續在草叢中潛伏著,觀察四周,過了好久,他看到四周宿鳥的叫聲漸漸平息,又恢複了先前的寂靜,這才走出樹林,走到了那兩名日軍屍體的跟前。

兩名日軍的身上都帶著“千人針”,這是日軍眼中的護身符。日軍在臨離開本土,侵略他國時,日本婦女就拿著針線,站在街頭給每一個日本士兵身上的小布巾上縫一針,縫千針後,日本士兵裝在身上,就能夠成為“護身符”。

美國大片《珍珠港》裏有一個鏡頭,日軍飛行員在臨登機飛往珍珠港的時候,都把一塊布巾綁在額頭,這塊布巾,就是千人針,有的繡著太陽,有的繡著“武運長久”。

那天,李文才準時把情報送到了二連。黎明時分,一連和二連突然襲擊,將日軍打退了幾百米。

很多年後,李文才提起當年的往事時,遺憾地說,如果那時候把這兩名鬼子抓了俘虜,該有多好啊,興許從他們嘴裏能夠得到情報。

新38師且戰且走,掩護英軍和中國遠征軍撤退。即使他們打了勝仗,也要趕緊向後撤退,不能和大部隊距離太遠,以免日軍乘隙而入,隔開他們和大部隊的聯係。

撤退途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

伊洛瓦底江北岸有一座村莊,村外有一條河流,河流上有一座橋梁,英軍從這座橋上逃走後,擔心日軍會通過這座大橋追趕他們,就在橋下埋了炸藥,準備炸橋。而大橋的那邊,還有新38師用來掩護阻擊的兩個連,孫立人一直隨同這兩個連撤退。

日軍追了上來,距離大橋愈來愈近,孫立人帶著一連人擊退了一路日軍後,衝過了大橋。可是大橋那邊,還有一連人馬,連長叫葉英周,他們還在與另一路日軍激戰。

英國人害怕了,就要提前炸橋,讓葉英周那一連中國人替他們在河流對岸擋住日軍,讓英國人順利逃脫:負責炸藥的英軍上校已經安排人炸橋了。

孫立人見到這種情況,怒不可遏。他用英語痛斥英軍上校,安排一個排的中國士兵,把守橋頭製高點,用輕重機槍壓製日軍火力,接應葉英周連突圍。

孫立人又擔心英國人會提前炸橋,他叉開雙腿,站立在大橋上,看著英軍。他知道,一貫驕傲自大的英軍根本不會把一連中國士兵的生命當回事,但是,英軍再膽大包天,也不敢炸死一個中國將軍,而且是救活了7000名英軍的一個中國將軍,被英國女王稱讚不已的中國將軍。

英國人看到這種情形,就放棄了炸橋計劃,轉身逃走了。

葉英周連在一個兄弟排輕重火力的支援下,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終於擺脫了日軍的追擊,跑上了大橋。

就在孫立人準備下令炸橋的時候,葉英周說:“負責殿後的一個班還沒有跟上來。”孫立人就要求再等等。當時,日軍的子彈已經落到了大橋的這邊,大橋這邊的人隨時都會傷亡。

又等了十幾分鍾,當最後的三名戰士跑過了石橋,得知殿後的那個班僅剩下這三名戰士後,孫立人才下令將這座四米寬的石橋炸毀。

新38師為全軍斷後,卻不能得到有效的物資保障。

4月0日,孫立人驅車來到盟軍總部,麵見亞曆山大將軍,在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後,懇請亞曆山大能夠撥給新38師一部分大炮和坦克。這樣,新38師就能夠擊敗在他們側翼出現的日軍第56師團之一部。第56師團自進入緬甸後,連

戰連捷,驕橫異常,防範鬆懈,如果新38師突然發起襲擊,一定能夠殲滅這股日軍。同時,也保證了英軍可以安全從容地從緬甸撤入印度。

可是,亞曆山大拒絕了孫立人的請求。他的理由是,英軍已經奉命撤往印度,所以不便再做攻擊的舉動。至於那些山炮和坦克,屬於大英帝國的裝備,不能交付中國軍隊使用。亞曆山大還托詞說,現在一無汽油,二無給養,不堪再戰。

孫立人請求再三,亞曆山大推辭再三。

沒辦法,孫立人隻好返回新38師。

因為這股日軍沒有被擊潰,所以他們就趕在英軍的前麵,占領了清德溫江的重要渡口,將欲渡江西去的英軍擊潰。

英軍為了逃跑方便,就把這些山炮和坦克都堆在了江邊,這些重型武器成為了日軍的戰利品。

5月5日,新38師又劃歸第五軍,孫立人接到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的命令,要求派遣113團星夜趕往卡薩,阻擊日軍的第55師團。

接到命令後,孫立人立即趕到第五軍軍部,向杜聿明陳說實情:113團連續作戰,不得休整,實在已經疲憊不堪,而且113團還有00名傷員,行動不便。當時,所有車輛都在軍部的掌控之下,孫立人請求杜聿明能夠撥給新38師幾輛汽車,以便運輸傷員。

杜聿明對孫立人的請求一口回絕,他說所有的車輛都已經調撥一空,現在找不到一輛汽車了。

孫立人隻好離開第五軍軍部。

走出不遠,孫立人看到一條路邊,停著幾十輛大卡車,就不經意地問起卡車司機:“車上裝的是什麼?”

卡車司機看到麵前站立的是一名中將,不敢隱瞞,就老老實實地說:“車上裝的都是沿途搜來的藥品和照相器材,準備開往密支那。”

孫立人仰天長歎。

在國民黨高級將領眼中,那些藥材和照相器材,比士兵的生命還重要。

後來,杜聿明率軍走入野人山,因為林深路窄,車輛無法通過,這些大卡

車和山炮、坦克,全部被付之一炬。

英軍把他們的山炮和坦克,寧肯送給日本人,也不送給新38師。

杜聿明把中國遠征軍的汽車,寧肯送給烈火,也不送給新38師。

新38師113團就這樣帶著傷兵上路了。此後,他們就與新38師主力分開了很長時間,在緬甸叢林中左衝右突,連遇險境。

孫立人帶著新38師主力也上路了,盡管滿腹委屈,但是他還是要完成上峰交給的任務。

因為在國民黨軍隊裏,上級隨便下達一個命令,而從不考慮這個命令下級能否完成。如果下級不能完成,上級就能夠冠冕堂皇地殺頭問罪。

掩護龐大的、多路的敗軍撤退,其艱苦可想而知。

當年的日軍采取兩個鉗形攻勢,一個是內鉗,一個是外鉗,要將遠征軍和英軍全部包圍並消滅。兩個鉗形攻勢,其實就是兩個包圍圈。即使遠征軍衝出了第一道包圍圈,還有第二道包圍圈在等著他們。遠征軍和英軍對日軍的動向一無所知,而日軍對他們的動向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