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製空權把握在日軍手中。
1942年5月10日,孫立人帶著新38師主力到達了一個叫做米咱的地方。在這裏,他見到了來到這裏不久的新22師師長廖耀湘,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他們突然見麵,感覺到格外親切。
可是,還沒有來得及敘說這些天的經曆,就傳來了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日軍已經占領了八莫、密支那。而八莫和密支都是他們回國的必經之地。八莫在東麵,密支那在北麵。
也就是說,向北和向東的路都已經走不通了。
日軍的兩道鉗形包圍圈已經完全形成,要依靠遠征軍這支兵疲馬乏的隊伍,衝破日軍精銳武器構築的包圍圈,談何容易。
形勢異常危急。
來到米咱不久,第五軍聯絡參謀就來傳達遠征軍司令部的命令,要他們去幵會。這次開會的主要議題是:遠征軍何去何從?退往何處?
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的意見是退往印緬邊境,因為印度方向沒有日軍,而且背靠印度,可以防止四麵受敵。但是,如何退往印緬邊境,退往印緬邊境後的下一步怎麼辦?羅卓英不知道。
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的意見是退往緬北野人山,翻越緬北野人山,回到中國。然而,緬北野人山是個什麼樣子,適合不適合行走,杜聿明一概不知。
孫立人讚成羅卓英的觀點。
孫立人認為:從軍事方麵來說,日軍雙重鉗形包圍圈的主力在北方和東方,明顯是要在中國遠征軍回國的路上進行伏擊,中國軍隊不能硬闖;從地理方麵來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寫著“五月渡瀘,深人不毛”,雲南怒江邊城瀘水以西,都是瘴癘遍地、杳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即使中國遠征軍僥幸衝出了日軍的包圍圈,進人的是這樣的絕地,豈能生存?
所以,孫立人認為應該將中國遠征軍先撤人印度,保存實力,再圖良策。
孫立人和羅卓英的建議合理可行,但是,杜聿明沒有采納。
杜聿明沒有采納的原因是,蔣介石不讓遠征軍去往印度。蔣介石的日記這樣記載:“中國軍隊無退入印度之意。”
副司令杜聿明知道蔣介石的意圖,而司令羅卓英居然不知道。可見,羅卓英隻是一個傀儡,中國遠征軍的真正權力,掌握在杜聿明手中。
中國遠征軍的高級將領們在一起開會,為什麼史迪威沒有參加?史迪威此時在哪裏?
當中國遠征軍的這些高級將領們在一起研究如何撤退的時候,作為中國遠征軍總指揮的史迪威,已經在五天前,離開了中國遠征軍,帶領114人的一支小分隊,徒步走向印度。
這次會議結束後,羅卓英也帶著一支小分隊步入史迪威的後塵,走向印度。史迪威是5月5日出發,5月20日到達印緬邊境的英帕爾;羅卓英是5月10日出發,5月2日到達英帕爾。
會議結束,孫立人回到了新38師師部所在的米咱。
這時候,孫立人還沒有帶著新38師退往印度的打算。既然上級杜聿明要求退往中國,孫立人隻好執行。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當年的新38師軍醫處處長薛慶煜回憶,杜聿明在那次會議上下達了這樣的命令:軍部直屬部隊新22師和96師均以汽車輸運,經印道到曼西,然後徒步向太柏家前進;新38師徒步斷後,以後再向太柏家前進。
印道、曼西、太柏家都是地名。
撤退的人坐著汽車,而斷後的人邁著雙腳。
孫立人剛剛回到米咱,突然接到一封加急電報,新38師112團情況危急。
112團從溫早發來的加急電報是這樣寫的:
“尾追之敵約一個聯隊,附有坦克8輛,炮8門,於10日下午2時大舉來犯,迄晚我被包圍,形勢急迫……”
溫早在孫立人的來路上,他在去軍部開會前,已經帶隊走過了溫早,沒想到,日軍將為新38師斷後的112團咬住了。
此時,新38師麵臨著極為嚴峻的局麵。113團在卡薩抗擊著二十倍於己的日軍,掩護主力撤退;112團在背後被擁有優勢兵力的日軍包圍。孫立人手中能夠使用的兵力,隻剩下了一個114團。
日軍擁有機械化裝備,而孫立人想向英軍討要坦克和大炮,遭到拒絕。
日軍一個聯隊就是800人,而孫立人手中掌握的兵力,僅有1000人,而且連日作戰,奔波千裏,已經疲憊異常。
日軍一路追蹤,士氣正旺;遠征軍一敗塗地,士氣大受影響。
無論從兵力,裝備上,還是從氣勢上,114團都處於下風。
這仗怎麼打?
第二節勝利突圍
幸生不生,必死不死。
114團決心殺一個回馬槍,解救112團,1000人去向800人發起進攻,和仁安羌戰役一樣,這支部隊又要違背軍事規律了。
上一次,孫立人是帶著113團進攻日軍,113團盡管有1000人,但是除過夥夫雜役,能夠參戰的僅有800人。結果,800名中國軍隊擊敗了日軍兩個聯隊。
這一次,孫立人是帶著114團進攻日軍,114團剛來到緬甸有1000人,但是現在已經與日軍激戰多日,傷亡不少,剩下的能有多少人呢?
日軍完全沒有想到,一路倉皇北顧的中國軍隊,竟然能夠有一支軍隊冋身再戰。
114團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他們借著夜色,手持利刃,一刀捅在了日軍的後尻子上。
然後,114團上下齊心,向日軍發起了猛烈進攻。一時,殺聲震天,自夜達晝。
包圍圈裏的112團,也向日軍發起攻擊。
這場戰鬥的結果是,日軍丟下800具屍體後,倉皇逃竄,112團安全出圍。
在這個名叫溫早的地方,新38師主力耽擱了一天一夜。
孫立人與113團聯係不上,他異常著急,就派副師長齊學啟想辦法去卡薩找到113團,相機行事。
而副師長齊學啟,離開了新38師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齊學啟,是新一軍和新38師犧牲人員中,級別最高的陣亡者。
5月1日拂曉,日軍集結重兵,截斷了溫早通往八莫、臘戍的道路。這樣,日軍就將中國遠征軍的主力部隊,和斷後的新38師隔開了。
因為114團解救包圍圈中的112團,在溫早耽擱了一天一夜。
此時,遠征軍各路人馬已經向北轉進很遠了,而新38師孤軍奮戰,與主力部隊愈來愈遠,無法聯係。
新38師孤懸敵後,形勢危急。
此時,東麵有日軍第55師團,南麵有一路追來的第師團,西麵有攔截的第56師團,北麵是絕地,是和日軍一樣凶猛的緬北野人山。
新38師已經陷入重圍。
但是,日軍想要吃掉新38師,卻也不容易。盡管現在新38師能夠使用的兵力,隻有兩個不滿員的團,還要照顧大量的傷員,而四周都是日軍。天上是日軍的飛機,河麵是日軍的船艇,路上是日軍的坦克,樹林裏是日軍的狙擊手。但是,日軍的陰謀仍然沒有得逞。
新一軍老兵方寧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新38師殿後,掩護先行部隊,抵抗日軍的追擊,邊戰邊退,不斷與敵戰鬥。有時掘好戰壕,布好陣地,等敵來攻;有時埋伏,給追敵一個大襲擊;有時用疑兵,使敵不敢窮追;有時反找敵打一陣,再向後退……
強敵環伺,險象叢生,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當時的情形非常危急。
最關鍵的是,現在該去哪裏?向哪個方向突圍?
孫立人決定,轉向西北方向,去往印度。
在決定西去印度前,孫立人曾經給重慶發過兩次電報,但是都沒有收到回音。
重慶沒有回答的原因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也許是重慶統帥部裝糊塗。
也多虧重慶沒有回音。
如果重慶有回音,肯定是讓向北走,向北走,就是死路一條。那樣,就沒
有此後的新一軍了。
偶然決定命運。
新38師主力向西突圍。
沒有給養,沒有援兵,沒有根據地,甚至連語言都不通,四麵都是日軍,而且還有奸細特務滲透,空中有飛機偵察,大道小徑和河流湖泊全部被日軍占領,要突圍出去,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孫立人想到了一條計策,那就是以假亂真。
派遣一支小部隊打著新編8師的旗號,大張旗鼓,吸引日軍,而真正的大部隊則晝伏夜出,擺脫日軍。
以假亂真的計策,在《三國演義》中被張飛運用了兩次:第6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和第70回“猛張飛智取瓦口隘,老黃忠計奪天蕩山”。《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奇書,古今中外的所有計謀,都應該能夠在《三國演義》中找到對應。
孫立人派出的假主力不是一支,而是多支。這多支部隊故意打著新38師的旗號,大搖大擺地走在叢林中。隊伍拉得很長,日軍的飛機在空中看到如此逶迤連綿的隊伍,肯定就是新38師主力,急忙呼叫地麵部隊追趕攔截。就在包圍圈即將形成時,假主力突然消失了。接著,另一支假主力出現了,照樣打著旗號,照樣走得逶迤,照樣被日軍當成了新38師的主力。
就這樣,多支小部隊像跑道上的接力賽一樣,將日軍愈引愈遠,而真正的新38師,已經像土行孫一樣遠遁了。
後來,日軍的情報證明,那些天裏,日軍一直找不到新38師的主力在哪裏。
新38師的主力在哪裏?
新38師主力已經來到了清德溫江,渡過了清德溫江,距離印緬邊境就不遠了。
然而,新38師從溫早來到清德溫江,曆盡千辛萬苦。
5月1日夜晚,在得知日軍截斷了東去的路徑後,孫立人帶著新38師主力一路向西,進人了山區。這幾天,他們晝伏夜行,來到了一處穀口。
這個地方叫做拉馬山穀。
這道峽穀極為狹窄,也極為險峻,兩邊是懸崖峭壁,頭頂上隻有一線天。要通過這道峽穀,必須穿過山穀,而山穀中又有水流。當時,雨季即將來臨,
流水尚緩,淺的地方隻到膝蓋,深的地方要及腰部。
這種地方,日軍的飛機即使飛過山頂,也絕不會想到新38師的主力,此刻正在山穀裏。
新38師涉水走過山穀,走了一天一夜,等到上岸後,每個人的腿都被水流泡得浮腫,體力下降,搖搖欲墜。
這是一處荒涼的山穀,沒有人煙,與世隔絕,在地圖上也找不到。孫立人帶人走在山脊上,借助月光查看,又用指北針查看方位,終於找到了一條依稀可辨的羊腸小道,不知道這是哪一世紀的道路,路邊的石頭上已經長滿了苔蘚,路麵上覆蓋著厚厚的荒草和落葉。
新38師又沿著這條羊腸小道,在崇山峻嶺的夾縫裏尋覓,在溝岔河汊的交彙處探路,在深山密林的黑暗中摸索,一直行走了五天五夜,終於走到了清德溫江邊。
現在,日軍的追兵已經被遠遠地甩在層巒疊嶂的褶皺裏。
這一天,是1942年5月18日。
追兵被擺脫了,可是,江麵上卻有巡邏的日軍。
麵對寬闊的清德溫江,沒有渡河工具的新38師插翅也難以飛越。如果返回去,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唯一的去處就是去印度。
緬甸人地兩生,語言不通,特務無孔不入,日軍四麵合圍,要打遊擊是完全不可能的。要翻越野人山回到中國,更不可能。因為野人山的威脅,比日軍的威脅更大野人山的環境太惡劣了,惡劣到了人類極難生存。
所以,一定要想辦法盡快渡過清德溫江。
當時,日軍盡管找不到新38師,但是他們判斷新38師一定是去往西麵。日軍的情報工作是相當仔細的,是當時的國民黨軍隊遠遠不能相比的。
筆者曾經采訪過當年參加過中條山戰役的老兵。中條山戰役比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早一年。老兵們說,日軍在進行中條山戰役之前,放出了數以百計的特務和暗探,把中條山各條道路,各部隊駐紮地,甚至各部隊營以上長官的姓名打聽得一清二楚。中條山戰役開始的時候,日軍包圍了中條山守軍,然後喊著包圍圈中長官的姓名,讓趕快投降。連營長的姓名都被打聽到了,想想這有多恐怖,包圍圈中的長官還有抵抗力嗎?
再反觀中國遠征軍,連日軍一個龐大的第56師團參戰這麼大的事情,都不知道。
日軍判斷出新38師是向西,所以加強了清德溫江的防禦。打開地圖就知道,要去往印緬邊境,就必須渡過清德溫江。
而且,清德溫江兩岸的當地人對中國遠征軍敵對情緒嚴重。日軍從進入緬甸開始,就給當地人洗腦,說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把英國人從緬甸趕出去,日本軍隊是來解救受苦受難的當地人的,當地一些人就相信了,他們跟著日軍走,給日軍當向導,送情報,運軍糧。
新38師來到清德溫江的消息,當地有人很快就報告了日軍,日軍連夜調兵遣將,準備合圍新38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