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臥薪嚐膽2(1 / 3)

此時,第五軍已經後撤兩天,估計早就走遠,齊學啟和劉放吾商量後,決定113團也後撤,避免與大隊日軍決戰。

113團傷亡慘重,齊學啟先帶著重傷員撤離,劉放吾留在陣地監視日軍。

齊學啟帶著傷兵一步步走向北麵,此後,他再也沒有走回來。

劉放吾在淩晨2時,也帶著部隊悄然撤離,為了迷惑日軍,他們故意在工事前點起篝火,遍插旗幟。日軍始終不知道113團已經撤離。

就在這天晚上,日軍因為正麵強渡無法突破113團的陣地,便分作兩隊,分別從上遊和下遊渡江,然後合圍113團。

上遊渡河的日軍將砍斷的毛竹和樹枝扔進水中,順流漂下,結果被113團發現,察覺了日軍的企圖。要不然,113團就會遭受滅頂之災。

齊學啟帶著重傷員走離伊洛瓦底江很遠了,估計擺脫了日軍的包圍,便與在溫早的孫立人取得聯係,孫立人立即命令一個名叫葉遇春的副官開車前去迎接齊學啟。

葉遇春來到約好的地點,等待了4個小時,還是沒有等到副師長齊學啟,隻好又返回溫早,向孫立人複命。

齊學啟去了哪裏?孫立人不知道。

孫立人不知道齊學啟去了哪裏,劉放吾也不知道齊學啟去了哪裏。

得知齊學啟的下落,已經到了一年後。

孤軍113團,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地形不熟,語言不通,四麵強敵,危機重重,要在緬甸境內,生存突圍,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

日軍放言:專找中國軍隊。意思是說,隻打中國軍隊,不打英國軍隊。

劉放吾也放言:要翻越野人山回中國。

這樣,日軍調遣重兵,在北麵設伏,攔截113團。

而113團卻是向西疾進。

113團這一路上經過了很多險境。

李文才說:“有一次,我們藏在小樹林裏,日軍的坦克部隊從樹林邊開過去,轟隆隆的聲音震得地麵都在顫抖,如果那時候日軍有一個坦克兵走出坦克,走進樹林,就會發現我們。還有一次,我們藏在村莊裏,日軍向村莊裏打了幾炮,看到沒有動靜,就離開了。如果當時日軍派出小部隊搜索,也會發現我們。”

這一路上,吃飯是最大的問題,因為沒有給養補充,戰士們餓得頭昏眼花。後來,開始吃樹皮了,地麵上的各種昆蟲,也成了戰士們的食物。李文才說:“蜘蛛、蜈蚣、螞蝗、螞蟻,這些東西都吃過。”

更讓人揪心的是,他們與別的部隊斷絕了所有聯係,不知道第五軍在哪裏,不知道新38師在哪裏。他們該撤向哪裏?哪裏才是安全的?

5月28日,新38師主力來到普拉村的第二天,孫立人突然接到了報務員送來的電報,113團聯係上了。

孫立人興奮異常。

113團詢問孫立人,第五軍現在在哪裏。

孫立人感覺到,113團詢問第五軍的去向,一定是想從第五軍那裏得到補充。因為第五軍家大業大,物資比新38師多,更容易得到補充。然而,第五軍一直向北走,要走進緬北野人山。北邊雖然沒有日軍,但是,那裏惡劣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比日軍更為凶殘。日軍在東西南都布有重兵,而在北麵沒有派一兵一卒,道理很簡單,擺明了要把中國遠征軍趕進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裏,讓嚴酷的大自然吞噬這8萬中國軍人。

這種判斷是非常準確的。杜聿明帶著遠征軍主力部隊一直向北和向東行走,中途因為遭敵伏擊等各種原因,遠征軍主力分成了五路,此五路都或多或少地走過野人山。自從中國遠征軍走入野人山後,日軍停止了追擊,靜靜地等候著惡劣的自然環境吞噬中國遠征軍。結果,五路遠征軍回到中國的,僅剩下 4萬人,而走進野人山的,有8萬人。

野人山,是中國遠征軍揮之不去的噩夢。

孫立人在後來所寫的《統馭學》中這樣描述當年的情景:

“我們既然知道第五軍北撤的道路是絕地,現在113團詢問第五軍的方向,定是該團對我失去了信心,想靠近大部隊,以資保障。我當時非常著急,即複電決不可北撤,以免步入絕地。接著他們又來電說,擬化整為零。我想這更糟了,因為一團人,多少還有點力量,可以突破敵線。如果化整為零,而唯一可做向導的地圖,又隻一張,在異國窮荒僻壤之地,各人昏頭亂撞,必死無疑。所以急電製止。”

當年,113團的彷徨無助,由此可見。因為這是在緬甸的土地上,他們激戰多日、疲憊不堪、彈盡糧絕、傷兵滿營,連任何一點幫助都找不到。

113團遵照孫立人的命令,一路向西,來到了清德溫江邊。

此時,江邊已有大隊日軍在集結,準備攔截113團。113團想要進攻,無奈

沒有彈藥。

劉放吾和各連連長開會研究對策,於是決定先沿著清德溫江向北疾走,故意讓日軍發現。日軍鼓噪追趕,113團派出小分隊繼續前行,大隊人馬埋伏在樹林中。等到日軍追過樹林,113團飛兵直下,來到渡口,西渡清德溫江。

李文才說,當時大家都抱定決心,渡過清德溫江,尋找師部主力。夜晚渡江,危險極大,江那邊有沒有日軍,有多少日軍,都不知道。反正那時候從上到下都知道麵臨絕境,一定要衝過江去。

生死成敗,在此一舉。113團已經被逼上了絕境,沒有糧草,沒有彈藥,人到了這種境地,反而身上的潛力能夠全部發揮了出來,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蔣元連長這天晚上是作為便衣隊的身份,參加偵察的。

這天晚上,在渡河前,團長劉放吾召開軍官會議,他將全部軍官分成了三組,身穿便衣,沿著河岸尋找可以渡河的地點。全體軍官饑腸轆轆地出發了,而所有的戰士,都潛伏在樹林裏。

誰都知道,在這種強兵壓境、敵情不明、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一旦與日軍遭遇,就是死亡。要死,就讓軍官先死。

便衣隊來到了一個叫做南先慶的地方,這裏水流緩漫,地勢平坦,適合渡江。

劉放吾命令第八連埋伏在南先慶的南麵,第九連埋伏在南先慶的北麵,密切注意河邊的動向,如果日軍來犯,就是用石頭砸,也要砸退日軍。

其餘人馬乘上竹筏,飛速渡河。

李文才和營長楊振漢坐上了第一張竹筏,他們爬在竹筏上,耳聽得江水從身下嘩嘩流過,江水帶動著竹筏,漂向下遊,他們以手做槳,拚命地劃向對岸。

不到一百米的江麵,他們劃了將近兩個小時。

登岸後,他們立即建立撟頭堡,嚴密注視著四周,看是否有日軍。還好,一切都順利。

一直到後半夜,全團人馬才渡過了清德溫江。

清點人數時,發現少了營長趙玉戡,還有30名戰士。因為水流湍急,他們的竹筏被衝走了。一起被衝走的,還有幾挺輕重機槍。

所有人都難過了很久。大家從國內一路走過來,經曆了這麼多磨難,都是弟兄,可惜這30名戰友,沒有死在廝殺的戰場,而是死在了清德溫江。

黎明時分,清德溫江對岸出現了大批日軍,他們在向北追趕未果後,連夜南返,終於發現了 113團的蹤跡。天空中,也出現了日軍的偵察飛機。而且,清德溫江的西岸,還有一個日軍大隊急匆匆地趕來,這是以後才得知的。

劉放吾命令全團立即開拔,向西疾走。西麵就是印緬交界的大山,山大林深,易於進行阻擊。

此時,113團沒有彈藥,沒有糧草,無法與追擊的日軍接戰。盡管每個人都已疲憊不堪,但還是攙扶著,逃離這個危險地帶。

早晨9時,113團登上了印緬邊境的第一座大山,回頭望去,看到日軍在山下焚燒房屋,濃煙滾滾,遮沒了天空。

緬甸人都是茅草房,一點就著。

日軍點火燒房,曆史悠久。早在明代戚繼光抗倭的時候,那些日本浪人每到一地,就燒光房屋;抗戰開始,來到中國,是這樣;現在來到緬甸,還是這樣。

進人山中,劉放吾讓報務員與孫立人取得聯係。

可是,電台無法使用。

沒有了電台,就等於沒有了眼睛。印緬交界莽莽蒼蒼的大山,與喜馬拉雅山相連,如果迷路,就是走一年也走不出。

李文才說,當時報務員急出了一頭汗,鼓搗來鼓搗去。後來,把電台放在太陽下暴曬,居然能夠使用了。

這是電台第二次出故障。

第一次出故障是在溫早。天降大雨,道路泥濘,背著電台的人一跤摔進水坑裏,電台也摔壞了。新38師師部聯係不到113團,113團也聯係不到師部,雙

方都心急如焚,白天,部隊與敵激戰,不停地趕路;夜晚,師部話務員彭啟梓、齊聲烈守候著師部電台,113團話務員羅好鳴、邱光第守護著團部電台,不斷地呼叫,終於在一天午夜聯係上了。於是,113團開始了向西轉移。

這一天是1942年6月1日,新38師113團暫時擺脫了日軍的追擊,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新38師112團和114團走上了通往英帕爾的道路。

英帕爾沒有日軍,隻有被新38師救過的英軍,他們已經先期來到了那裏。

英帕爾是印度邊境城市。

7天後,新38師113團來到了英帕爾,終於與112團和114團會師。

這是中國遠征軍中最早成建製撤退到安全地帶的部隊。

此時,新38師擺脫了危機,而遠征軍其他部隊卻陷人了重重危機。

帶給他們危機的,不是日軍,而是緬北野人山。

在英帕爾,孫立人問劉放吾:“齊學啟副師長在哪裏?”

劉放吾不知道。

在溫早,孫立人派齊學啟去卡薩增援113團,自己帶著114團解救包圍圈中的112團;在卡薩,劉放吾帶著全團在後麵阻擊日軍,而讓齊學啟帶著重傷員先行撤離。

然而,這些天過去了,他們都找不到齊學啟。

全師大部分將士,都來到了安全地帶,唯獨找不到副師長齊學啟。

這位中國清華大學和美國西點軍校的高材生,他在哪裏?

行文至此,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新38師還有一部分士兵沒有撤到印度。

當初,新38師剛剛來到緬甸的時候,進駐臘戍和曼德勒,孫立人被任命為曼德勒衛戍司令。然後,前方告急,英軍第一師被圍,113團晝夜兼程趕赴營救。隨後,孫立人單槍匹馬,趕去指揮,而112團也在趕去增援的路上。剩下的114團,兩個營守衛曼德勒,一個營守衛臘戍。

後來,戰事越來越不利,雖有孫立人取得仁安羌大捷,但是無法扭轉整個戰局,守衛曼德勒的114團兩個營找到新38師,而113團又被杜聿明調走,給第五軍斷後。

現在,113團終於回來了。

可是,守衛臘戍的那一個營,命運如何?他們在哪裏?

這一個營在遠征軍大潰敗的時候,無法找到新38師,因為一個營的編製,是不會配置電台的,他們隻能跟著大部隊撤退。

向哪裏撤退?大部隊向哪裏撤退,他們就向哪裏撤退。大部隊要回國,他們也隻能回國。在緬甸那種環境極為惡劣的,又語言不通的地區,所有遠征軍隻能抱成團,這樣才會有一線生機,如果落單,肯定會被日軍圍剿。

此刻,當新38師主力已經來到印度英帕爾安全地帶的時候,114團第一營正和中國遠征軍主力部隊,艱苦卓絕地走在緬北野人山中。

5月中旬,杜聿明在撤退途中,曾經派來蔡嶽和熊瑛兩名中校,帶來他的手令,命孫立人的新38師火速北上,從密支那方向突圍回國。在孫立人從緬甸撤退前,新38師已經從66軍調為第五軍指揮。杜聿明是遠征軍副總司令兼第五軍軍長。

孫立人巧妙地支走了兩名特使,帶著新38師沒有北向,而是西指,避開比日軍更可怕的野人山,撤向印度。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新38師能夠保全,與這次違令行為密不可分。

雨季來臨了,英軍躲人了印度青磚綠瓦的古老建築中,而中國遠征軍還在淒風苦雨中頑強抵抗。直到三個月後,他們才拖著疲憊之軀,用最後一絲力氣支撐著,濕漉漉地走出了亙古無人的緬北野人山。

第四節悲愴野人山

新38師113團來到了印度安全地帶英帕爾的這一天,淩晨7時,野人山中的杜聿明突然接到了蔣介石的密令:“該軍應即向印境或印度東北之雷多轉進,暫事休息……”直到這時候,蔣介石才醒悟過來,才想起了淩晨發電報。

之所以用密令,是擔心日軍會截聽。

我能夠查到的蔣介石關於遠征軍撤退的最早電報,是5月7日發給杜聿明的一封,內容為:“我軍應立即向密支那、片馬轉移,勿再猶豫停頓。”

密支那是緬北城市,片馬是中緬交界的雲南邊陲小鎮,這封電報就是要杜聿明立即率領遠征軍穿越緬北野人山,回到國內。

從5月7日發布的讓回國的電報,到現在發布的這封讓去印度的密電,時間已經過去了24天這24天裏,不知道蔣介石和他的高級幕僚們是怎麼考慮中國遠征軍的事情,是如何指導中國遠征軍的撤退。為什麼時隔24天,才改變當初錯誤的主張。

中國遠征軍直到此時才決定去往印度。

可是,已經晚了。

因為24天的疲憊,24天的重負,24天的艱苦,24天的饑餓,24天在暗無天日的熱帶雨林中踉踉蹌蹌地行走,24天在螞蝗蟒蛇蜈蚣毒蠍中穿行,中國遠征軍最後一點精氣神兒,已經耗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