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臥薪嚐膽2(3 / 3)

張軫的66軍是雜牌軍,他手下的28師、29師也是雜牌部隊,而張軫認為新分配給他的新38師更是“雜牌中的雜牌”。

中國遠征軍即將出征,當新38師師長孫立人從貴州都勻趕到雲南,向軍長張軫報到時,一貫瞧不起知識分子的張軫用輕蔑的口吻對孫立人說:“你們當學生的跑來幹什麼?打仗是軍人的事情。”

孫立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張軫又說:“我看我這一軍三個師裏就數你這個師最差勁。”

孫立人一言不發,報到完畢後,就回到貴州都勻,然後帶著新38師來到雲南,因為新38師是“雜牌中的雜牌”,所以當中國遠征軍其餘的部隊都已經開赴了緬甸戰場,最後一個才輪到新38師。

因為大家都認為新38師戰鬥力最差,就將新38師作為總預備隊的預備隊。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誰也沒有想到,才剛剛從軍政部討要到番號的新38師,居然打了第一次緬甸戰役中的一場勝仗,然後,抗擊十倍的強敵,掩護中國遠征軍和英軍安全撤退。完成任務後,又殺出日軍的重重包圍,全身而退,來到了印度。

新38師的表現,驚得所有人掉下了眼珠子。

十年磨劍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

6月14日,也就是新38師來到印度的第十天,國際聯盟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行閱兵儀式,凡是在印度的各國軍隊都要派出軍隊參加。當時,新38師派出一個排,隨同先期來到的中國遠征軍司令羅卓英一起前往新德裏。

當時,有11個國家在印度駐有軍隊。

在這次閱兵評比中,中國新38師的那一排士兵步伐最整齊,精神最飽滿,軍容最雄壯,贏得全場掌聲,奪得第一名,美國第二,英國第三。

中國士兵奪得第一的消息,登載在了當時印度的大小報紙上,廣播電台也在播放這一消息。幾乎全印度的人都知道了,中國人在這次比賽中獲得了第一。

這一排中國士兵閱兵結束後,從新德裏返回駐地。途中,經過了加爾各答,暫歇一天。當時,加爾各答共有六千多名華僑,幾乎所有華僑都一起出城迎接這一排載譽歸來的中國士兵,看著自己國家的軍隊如此威武雄壯,很多華僑淚流滿麵,激動萬分。那時候,華僑在英國殖民地的印度遭受排擠和歧視,上街的時候,不能超過十人在一起。超過十人,就要被關押。而今天,數千名華僑傾城迎接新38師戰士,這一排戰士力壓世界各國軍隊,奪得了第一名,英殖民統治者看到這種盛況,也不便再說什麼。

後來,這條對華僑極端歧視的法規被取消。

1942年7月上旬,新38師奉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的命令,移防至印度東北部的雷多,有的資料翻譯為利多、列多。

此時,新38師已經來到印度一個月了,而杜聿明的第五軍直屬部隊和廖耀湘的新22師還在緬北野人山中,艱苦跋涉,劫難未盡。

遠征軍其餘的部隊,他們的狀況如何?

第五軍2030師:2030師在大撤退的時候,準備從八莫、南坎之間撤退回國。 1942年5月18日,在穿越公路時,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率部衝鋒,大呼:

“今天不是魚死,就是網破。”被日軍迫擊炮彈擊中,士兵們一路抬著戴安瀾轉移,10天後,戴安瀾壯烈殉國。6月17日,抵達騰衝附近,受到在滇西打遊擊的預二師的掩護,後渡瀘水回到安全地帶,全師僅剩2600人。

第五軍96師:大撤退開始的時候,96師師長餘韶接到杜聿明各種不同的命令,撤退路線一再變更。後來,餘韶要求自選路線,杜聿明同意,但要求餘韶可以焚毀汽車,絕不可丟棄大炮2為了抬炮行走,死亡上百人,病傷兩三百人。可見當時的大炮對中國軍隊有多麼重要,而英軍在竄逃印度時,坦克大炮全部丟棄,為日本人所得。6月6日,抵達葡萄,與蔣介石取得聯係。7月2日,蔣介石令96師回國。山路崎嶇陡峭,隻有埋藏大炮。8月5日,抵達怒江。8月底,到劍川。全師僅剩3000人。

第六軍:據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回憶,甘麗初的第六軍翻越緬北野人山,退到雲南思茅地區時,僅剩6000人。軍委會將所剩兵士編為第93師,甘麗初被免職。

第66軍28師:第28師有三個團,分別是82團、8團、84團。82團在臘戍、新維潰敗,編製被打亂。8團和84團第三營分成兩路,一路在野人山中與第五軍96師彙合,一起行走。回到滇西的時候,2000人的隊伍僅剩下幾百人。84團的一營和二營,與師部失去聯係後,轉移南渡,沒有地圖、沒有給養、沒有翻譯、沒有向導,他們在緬甸四處亂撞,居然奇跡般地走出緬甸,來到了中緬邊境城市畹町,後乘木筏渡江,回國歸隊。

第66軍29師:一個團在臘戍潰敗,兩個團在新維潰敗,多是脫離公路東向渡江回國。軍長和師長都是乘著車輛逃回。

宋希濂後來回憶說:“28師、29師在滇緬公路上幾乎沒有進行什麼抵抗,被日軍快速部隊衝了一下就完全崩潰了。他們大多是幾十人或三五人一群沿著滇緬公路兩側東逃,到處搶劫,弄得雞犬不寧。為整飭軍紀,我向軍委會建議:66軍軍長、28師師長、29師師長均革職懲辦。將66軍和29師番號取消,保留28師番號,以收容的5000人編成。建議很快得到蔣的批準。”

當初,孫立人率兵解仁安羌之圍的時候,新38師114團有一個營奉命堅守機場。大撤退開始的時候,這一個營也撤往北部。目前找不到這一個營的撤退資料,但是按照撤退方向,新38師的這一營,不是隨同第66軍29師一起撤退,就是隨同第66軍28師82團一起撤退。當時,新38師隸屬於第66軍編製。

這一營人馬回到雲南後,堅決拒絕接受28師兼並,一直強硬地以新38師 114團一營的番號存在著。因為新38師在印度,他們一直努力爭取要去印度歸還建製。一年後,終於得到批準,他們排除千難萬險,從雲南一路走到了貴州,翻越重重山隘,在貴陽乘上了飛往印度藍姆伽的飛機,終於回到了新38師主力身邊。

第五節走出死亡穀

自從來到印度後,孫立人就在尋找杜聿明的下落,可是卻總是聯係不上。此時,杜聿明在莽莽蒼蒼的緬北野人山中,覓路突圍,第五軍的電台連信號都沒有。

孫立人與重慶方麵聯係,重慶方麵說,也一直在尋找杜聿明。

雄渾荒蠻的緬北野人山,像一隻巨獸一樣,吞噬了中國遠征軍。外界的人,無法找到他們,而他們在野人山的什麼位置,也不知道。野人山除了樹木,還是樹木;除了螞蝗,還是螞蝗;除了毒蚊,還是毒蚊。即使能夠用電台聯係上,杜聿明也不能夠說清楚他在哪裏。因為野人山連一個標誌方位的特殊參照物也找不到。

孫立人多次向英軍反映,請求營救深陷密林中的中國遠征軍,可是英軍總是在推三阻四,一再搪塞。不是說天氣不好,就是說飛機故障,總是不願意派出一架飛機去尋找中國軍隊。

後來才知道,英國人一直不願意營救,是因為在第一次緬甸戰爭中,杜聿明的傲慢傷害了大英帝國這些將軍們的傲慢。

孫立人無奈,就直接找到蒙巴頓。

蒙巴頓出身於英國王室,世襲爵位,他的曾祖母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蒙巴頓是英國王室裏一位很重要的人物。當時,蒙巴頓擔任東南亞盟軍總司令,他的職位比孫立人要高好多級。

見麵後,孫立人說明了來意,蒙巴頓沒有說尋找中國遠征軍的事情,而是說:“據我所知,你不是蔣介石的黃埔係。”

孫立人回答:“是的,但我和杜聿明都是中國軍人。”

蒙巴頓又說:“杜聿明要回中國,而你帶軍隊來印度,你違抗了杜聿明的命令。

孫立人說:“我遵照的是司令長官羅卓英的命令。”

蒙巴頓繼續說:“你結怨於杜聿明,對你的前途將會大受影響。據我所知,杜聿明是蔣介石的紅人,而且在黃埔係很有影響。”

孫立人說:“閣下,您知道中國的事情很多,但唯獨不知道中國軍人的良知。”這句話讓蒙巴頓深深震撼,孫立人的執著和大度,感染了他。

蒙巴頓頓了頓說:“孫將軍,我欣賞你的騎士風度。”

孫立人說:“閣下,我不是騎士,我是一名中國軍人。我僅僅以一名中國軍人的身份,向一名英國軍人提出請求,不知您是否答應?”

蒙巴頓說:“我以勳爵的名譽向您保證,馬上派飛機搜救。但是,野人山密林覆蓋,不一定能夠找到。”

孫立人說:“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盡人事而聽天命’,用英國人的話來說,就是‘付出努力,聽從上帝的安排’。”

這是蒙巴頓第一次見到孫立人。這名中國將軍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記住了這名性格鮮明的中國將軍。後來,在反攻緬甸的時候,孫立人帶著新38師連戰連捷,蒙巴頓專門來到緬北的遠征軍營地,看望並表彰孫立人。

蒙巴頓沒有食言,他果然就派出飛機在野人山上空飛行,尋找中國遠征軍。可惜的是,野人山密不透風,樹冠緊挨在一起,地麵上行走的人,飛機上無法看到;空中有飛機飛過,地麵上的人也看不到。

老兵們說,當年在緬北野人山,抬頭看不到天空,因為天空已經被枝楝樹葉全部遮蔽。走了很遠,才能看到一縷陽光照射下來,但是沒有人敢去那一縷陽光下麵,盡管那一縷久違的陽光無比親切。因為,日軍也知道遠征軍會來到那一縷陽光下,所以,日軍的狙擊手就藏在高高的樹上,等待遠征軍過來。

有一次看趙忠祥主持的《動物世界》,畫麵上,一群鱷魚藏身在水潭裏,等候著飲水的羚羊走近。羚羊長途奔波,不能不喝水,可是,羚羊一靠近水麵,鱷魚就會突然發起攻擊,將羚羊拖下水潭。

動物界的戰爭,和人類的戰爭一模一樣。

孫立人請求英國人搜救遠征軍,蔣介石也請求美國人搜救遠征軍。

從緬甸撤退都兩個月了,中國遠征軍的實權人物杜聿明還沒有音信,蔣介石心急如焚,派遣聯勤司令俞鵬飛飛到印度,請求美國空軍尋找杜聿明和第五軍。

美國的飛機在野人山的上空飛行了多日。終於有一天,他們在新平洋看到了有一群行走的人,盡管無法判斷這群人是什麼人,他們還是空投了食品和通汛裝備。

新平洋是胡康河穀靠近雷多方向的,群山夾峙的一塊小小的盆地。胡康河穀和新平洋,我在以後會多次寫到,它們都是中國軍隊以後反攻的必經之路。

這一天是1942年6月25日。

美國飛機在新平洋看到的這群人,是第五軍新22師65團9連的戰士。他們是第五軍軍部直屬部隊和新22師的先鋒。

緬甸從6月份就進入了雨季,天昏地暗、暴雨傾盆,饑腸轆轆的遠征軍戰士,在這樣的天氣中,繼續艱苦地跋涉。

6月25日,暴雨已經下了將近一月。65團9連戰士穿行在胡康河穀,胡康河穀是最難以逾越的一道關口,穆旦那首著名的詩歌就是以胡康河穀為內容的。此刻,胡康河穀已經成為水鄉澤國。

9連在行進中,看到對麵的山腳下有一座村莊,大約有三四十戶人家,戰士們喜出望外,就派幾名水性好的人,遊過波浪翻卷的洪水,去村莊打探消息。

這幾名戰士來到村莊後,突然看到了萬分恐怖的一幕:

村莊裏空無一人,寂無人聲,隻有雨滴打落水麵的聲音。村莊裏水深齊膝,水麵上飄滿了屍體,從他們的衣服上看出來,是中國遠征軍。

戰士們繼續前行,推開一家家房門,看到床上,地麵上,都是遠征軍的屍體,有的被水泡得腫脹,有的隻剩下累累白骨,有的身體上爬滿了各種五顏六色的昆蟲。

他們的屍體散發著惡臭,他們的衣服還沒有腐爛,戰士們判斷出,他們應該是在雨季來臨前,葬身於此。時間還沒有超過一個月。

翻開他們的衣服,看到了他們的番號。他們是第五軍96師的弟兄。

三四百具屍體啊,一個營的弟兄,就這樣沒了。

他們為什麼會死在這裏?

事後,有人推測,這個村莊被四麵大山包裹,瘟疫蔓延,在雨季來臨前的一

天,96師這個營一路奔走,人閑馬乏,走進這座村莊休息,卻再也沒有走出來。

胡康河穀,是緬北當地人的叫法,翻譯成中文就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駐紮在印度東北部雷多的孫立人,每天都在給杜聿明發報,他牽掛著杜聿明和第五軍。

終於有一天,新38師收到了第五軍發來的電報。當通訊處長拿著電報送給孫立人的時候,孫立人興奮不已。然後,他飛步來到電台邊,發報詢問杜聿明和廖耀湘的情況。

時間不長,杜聿明發來電報:“食品早已耗盡,將士疲病交加,恐無見麵之日。”

孫立人當即口授回電:

“副司令長官杜(密)職聞鈞座受困而又音訊全無,終日如坐針氈,現得與鈞座取得聯係,黨國之幸!三軍之幸!職當竭盡全力救鈞座脫險,望鈞座善自珍重,相見有期!職孫立人叩。”

發完電報後,孫立人當即命令112團一營三連連長周友良,帶一連人馬,帶足幹糧和飲水,去野人山中迎接杜聿明。

周友良帶著一連戰士走進了野人山中。

野人山蒼茫無邊,一連人馬走進去,就像掉進大海一樣,要在這樣浩渺無際的山中找到杜聿明和第五軍,就像在大海中尋找一根針一樣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