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臥薪嚐膽3(2 / 3)

“……在軍事方麵者,如清德溫江水深流急,右岸皆山,本為印度東陲之天然屏障,而英軍竟放棄不守,任敵寇長驅直人。又如印緬邊界之山地,均係峻嶺重峰,綿延數百英裏,實為險要,然山中小路,到處可進,英軍既無工事,又無兵扼守,即使間或駐有少數部隊,其警戒亦異常疏忽。當職師入緬時,英方以為如此天塹,我亦通過,均以為神奇而表示驚訝。尤為令人寒栗者:此間英軍事當局,均以雨季到來,行軍困難,可資拒敵,其僥幸苟安之心,概可想見……”

英軍狂妄自大,又缺乏經驗。一旦戰事爆發,日軍就可長驅直入,失敗在所難免。英軍雖然號稱在印緬邊境布防三個師,實質上兵力不足一個師。英軍司令部顯然也知道依靠這些有著貴族氣質的老爺兵,是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的,所以他們就開始打新38師的主意,想讓新38師駐防,再次幫他們擋子彈。

孫立人沒有答應,他以“部隊作戰太久,人員彈藥均需補充,修正後方可再戰”為由,婉言謝絕。然後,孫立人向司令長官羅卓英建議,讓新38師稍事休整後,經雷多繞道回國。

孫立人來到印度,並沒有打算在這裏待多久。

第一次緬甸戰爭,中國遠征軍開進緬甸,是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中國抗戰的生命線;而現在來到印度,自己國家裏炮火連天,無日不戰,誰願意留在這裏替英國人打仗?

不久,經過羅卓英和英軍方麵交涉,1942年6月20日,孫立人帶著新38師,從英帕爾步行來到了雷多。

日軍要從緬甸進攻印度,隻會選擇攻打英帕爾,而不會選擇穿過野人山攻打雷多。所以,新38師在雷多得到了很好的休整。

新38師要從雷多回到中國,必須穿過野人山。

要穿過野人山,必須適應那種極為惡劣的氣候環境,野人山最惡劣的,當數瘧蚊,任何人隻要被這裏的瘧蚊叮咬,就會傳染瘧疾。傳染了瘧疾,輕者喪失戰鬥力,重者死亡。

在古代,瘧疾叫做瘴氣。據說瘴氣的名字是這樣來的,瘧蚊黑壓壓地鋪在水麵上,等到有人走近,就會轟地一聲飛起來,像河麵上升起了蒸汽一樣,人一碰上,就會死亡,所以人們就把瘧疾叫做瘴氣。

而雷多又是全球瘧疾最嚴重的地方。

新38師在雷多進行叢林訓練,第一步是與瘧疾作戰。

為了防止瘧疾發生,每天早晨和晚上,由值星官監督,每個人必須吃下兩粒奎寧丸,奎寧丸可以防止瘧疾。每個人出門,都要戴著防蚊手套和防蚊麵罩,而平時沒事,也盡量待在蚊帳裏。

美國在雷多設立有野戰醫院,因為沒有戰事,醫院裏收養的都是瘧疾病人。新38師剛剛來到雷多的時候,每個連都有二三十人住進醫院,後來,隨著奎寧和防護措施的普及,再幾乎沒有過瘧疾發生。

僅僅防蚊是不夠的,為了能夠穿越野人山,擊退攔路的日軍,新38師還在進行作戰訓練,準備從雷多出發,徒步走回中國。

1942年7月下旬,新38師在雷多等到了杜聿明和新22師。

杜聿明很快就回國複命,此後再沒有回到印緬。他沒有複仇機會了。

複仇的機會留給了一直和杜聿明不睦的史迪威。

緬甸反攻,成就了史迪威一世英名。正因為史迪威在緬甸戰場取得的巨大成功,他以後得以乘著飛機去日本本土接受投降。

杜聿明回國了,而新22師師長廖耀湘和3000名絕境求生的遠征軍將士留在了印度。

第一次緬甸戰役失敗後,最早來到印度的史迪威密切關注著遠征軍的一切。

當史迪威聽說新38師來到印度,新22師也來到印度,史迪威心花怒放,他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重整旗鼓的機會來了,報仇雪恨的機會來了。

中國遠征軍中,最具有戰鬥力的三個師中,有兩個師來到了這裏。2030師在同古一戰,已經被打殘。史迪威覺得他依靠中國新38師和新22師這兩個很能打的師,就能夠實現自己複仇的夢想。

新38師傷亡不大,戰鬥力仍舊讓日軍膽寒;新22師盡管傷亡巨大,但是能夠走出野人山的,都是百煉成鋼的戰士。

史迪威手中有兩把利劍,他要揮舞著這兩把利劍,展開複仇之役。

第六節藍姆伽訓練

1942年6月,史迪威向蔣介石提出在印度訓練中國軍隊的計劃,得到批複。

6月24日,蔣介石任命史迪威擔任這支訓練部隊的司令。

在印度,史迪威充分發揮自己的外交才華,周旋於重慶、倫敦、華盛頓之間,很快就贏得了方方麵麵的支持。中國方麵同意向這支軍隊補充兵員,美國方麵同意提供武器裝備,英國方麵同意提供給養和服裝。

不久,史迪威又向英軍提出要將藍姆伽作為訓練場地,獲得同意。

7月23日,中國遠征軍留在印度的部隊,開赴藍姆伽。孫立人看到準備訓練反攻,就放棄了帶隊徒步回國的想法。

7月30日,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成立,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負責督訓新38師和新22師。

中國遠征軍改為中國駐印軍。

所以,我們如果翻看這時候的中國駐印軍照片,能夠看到一群中國士兵,穿著英軍服裝,拿著美軍武器。

這時候的史迪威雄心勃勃,信心爆棚。他對外界宣稱,他訓練中國駐印軍的近期目標是:“收複緬北,修築中印公路”。當時,中國抗日戰場的生命線滇緬公路,因為日軍占領了緬甸全境和滇西,而被迫中斷。史迪威要另外修築一條公路,從印度穿過緬北野人山,與中國境內公路相連,讓美援物資進入中國境內。

整個“二戰”一盤棋。美國幫助中國武器,中國戰場就能拖住更多的日軍,美國太平洋戰場的壓力就會減輕。

史迪威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訓練裝備全中國的軍隊,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由他擔任中國戰區的盟軍總指揮,指揮大軍向日軍占領的沿海地區發動大反攻,並一直打到東京去。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疇踏滿誌的史迪威對記者說:“我一定會要把日本人給我們的打擊,連本帶利還給他們。”

史迪威這樣說,是因為他對中國士兵有著強烈的信心。史迪威則認為,中國士兵吃苦耐勞,服從命令,要求很低,隻要提供給他們足夠的武器,就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訓練開始了。一群懷著複仇之心的中國戰士,雲集藍姆伽。

藍姆伽,是一個地圖上也難以找到的小地方。

中國遠征軍第二次緬甸戰役,是和這個名叫史迪威的美國人聯係在一起的。

第一次緬甸戰役後,日軍將史迪威和中國遠征軍趕出了緬甸,這位倔強的美國人將此引為奇恥大辱,決心複仇。

1942年7月19日,史迪威向蔣介石提交了一份《反攻緬甸計劃》,他計劃從陸路和水路同時出兵,南北夾擊。首先,在印度的中、美、英軍隊聯合東征,從印度攻入緬甸;同時,在雲南的中國軍隊開始西征,兩支反攻的軍隊會師曼德勒,然後一路南下,向仰光進發。在陸路進攻的時候,英國海軍駛人印度洋,奪取孟加拉灣,然後從仰光登陸。這樣,水陸兩支軍隊實現大會師,奪取整個緬甸,把緬甸的日軍全部殲滅。

緬甸,是日本南方軍的戰略要地,也是日本南方軍重兵雲集的地方,這裏最多的時候,聚集了日軍九個師團到十個師團的兵力,8月1日,史迪威的全麵反攻計劃得到蔣介石的批複。如果史迪威的反攻緬甸計劃成功,中國戰場上的壓力將會得到減輕。而且,從緬甸戰場上經過錘煉的中國軍隊,拿的是美國的武器,而這正是當時的中國軍隊最需要的,在光複緬甸後,中國軍隊拿著美式武器開進中國戰場,中國戰場上的艱苦形勢,將會得到改觀。

蔣介石開始了愉快的等待。

11月日,史迪威從印度飛到重慶,向蔣介石彙報他與英軍的商談結果,要求在1943年月1日左右發動緬甸反攻。蔣介石當即答應,並表示,中國可以在雲南方麵出動15個師。

一直在雲南昆明擔任11集團軍司令的宋希濂,回憶到當時的反攻規劃時,寫道:日本在緬甸現約五個師團,將來增加到十個師團為最大限度;中國陸軍以15-20個精銳師,從滇西滇南攻入緬甸。

宋希濂提供的這份資料,說明他的預測完全準確。當緬甸戰役最激烈的1944年下半年,緬甸戰場上的日軍剛好是九個師團和一個混成旅團,他們分別是:15軍下設的第15、第1、第師團,28軍下設的第2、第54、第55師團,軍下設的第18、第56師團和緬甸方麵軍直屬的5師團和24混成旅團。

而中國滇西遠征軍的兵力則有16個師:第11集團軍下設的九個師、第20集團軍下設的四個師和滇西遠征軍司令部直屬的第八軍三個師。

中國方麵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可是全麵反攻緬甸的計劃最終沒有實施,原因在於又是英國人在背信棄義,食言而肥。

蔣介石認為:“此次不反攻則已,一旦反攻,非勝不可,絕不能再受第二次之失敗。”

確實是這樣,如果在緬甸戰場再遭受一次失敗,中國的抗戰信心將會遭到極大損傷,中國的抗戰形勢將會異常嚴峻,而且很有可能,得勝的日軍從緬甸長驅直人,進人中國的西南。到那時候,蔣介石將退無可退,也許真的就要帶著民國政府去往偏遠閉塞的不毛之地西康了。

為了避免再次被出賣,1943年1月,蔣介石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督促英國,調動陸海空力量,共同克複緬甸。

5月1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太平洋軍事會議,宋子文奉蔣介石令,專門找到丘吉爾,要求丘吉爾答應盡快實施反攻緬甸的計劃。

然而,丘吉爾態度消極。宋子文追問:“是否準備放棄緬甸?”丘吉爾回答:“英美軍事專家正在研究。”宋子文倍感緊張和痛苦。

全麵反攻緬甸的計劃最終擱淺了,因為英國不同意這個計劃。

反攻緬甸取消了,駐印軍中的鬥爭開始了。

美國人史迪威認為中國軍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人,但是中國將軍是不優秀的。所以,史迪威在沒有征得蔣介石同意的情況下,就將三百餘名美國軍官調到了印度,準備替換中國遠征軍中營長以上的所有軍官。

史迪威的這一舉動遭到中國遠征軍所有軍官的集體抵製,也遭受了蔣介石的反對。那三百餘名遠道而來的美國軍人,在印度無所事事,他們對史迪威也牢騷滿腹。

史迪威騎虎難下,此事做得實在欠火候,在前期工作沒有做好的情況下,怎麼能貿然把三百名美國軍人叫到印度?

1942年10月,史迪威向蔣介石狀告副司令長官羅卓英,他說羅卓英“終日繞室彷徨,對於軍隊之教育訓練毫無辦法”,還列舉了羅卓英的十大罪狀。

為了緩和矛盾,蔣介石將羅卓英回了國內。羅卓英確實很冤枉,他成為了蔣介石和史迪威鬥爭的犧牲品。

而那三百餘名美國軍官,除派一部分到昆明建立訓練基地外,其餘的分配到中國駐印軍擔任各級聯絡官,也有的在藍姆伽幫助訓練中國軍隊。畢竟那些美國提供的,印著洋碼子的新式武器,他們比中國遠征軍操作更熟練。

羅卓英回國後,中國駐印軍簡化為新一軍,在派遣誰擔任新一軍軍長時,蔣介石頗費周折。本來蔣介石想派邱清泉去印度擔任新一軍軍長,但是何應欽認為,邱清泉脾氣暴躁,難當此大任。因為在印度當新一軍軍長,不但要會打仗,還要會外交,要能夠周旋於英國人和美國人之間,必要時能夠忍受屈辱。而邱清泉盡管能打仗,但是脾氣粗魯,他有一個外號叫“邱瘋子”。既說他打仗凶猛,又說他脾氣凶猛。

何應欽建議改派鄭洞國任新一軍軍長。

鄭洞國經曆豐富,長城古北口、保定會戰、血戰台兒莊、昆侖關大捷,都有成績更難得的是,這個人性格柔和,為人低調。

1943年春,鄭洞國走馬上任,任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擔任新一軍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新一軍另外一個師是新22師,師長仍由廖耀湘擔任。此時,後來也歸新一軍建製的胡素將軍的新30師,還沒有成立。

新一軍軍長是鄭洞國,副軍長是孫立人,那麼忙前忙後的史迪威擔任什麼職務?

當年,英軍在印度的軍隊職務編配上非常搞笑。

英國仍然妄自尊大地認為“歐洲第一”,對亞洲戰區還沒有上升到戰略的意義上,盡管史迪威力主全麵反攻緬甸,但是英國總是推三阻四,他們以“確保印度”為最高目標,不願對緬甸出兵。

當時,東南亞盟軍總司令是蒙巴頓,史迪威是盟軍副總司令;盟軍總司令部又下設地麵部隊司令官,由吉法德擔任;吉法德的下麵,又有11集團軍司令亞曆山大,亞曆山大的下麵是14軍團軍團長斯利姆,斯利姆的下麵又是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史迪威的下麵是新一軍軍長鄭洞國,鄭洞國的下麵是新38師師長孫立人。

在這個架構中,史迪威出現了兩次。

所以,當史迪威要率領中國駐印軍進人緬甸作戰的時候,蒙巴頓說,讓史迪威找地麵部隊司令吉法德請示。史迪威勃然大怒:“搞清楚,是我領導吉法德,不是吉法德領導我。”

李文才對當年的培訓記憶猶新。

在藍姆伽,李文才頓頓都能吃飽飯。不但能夠吃飽飯,而且還有各種肉食和罐頭吃。這種高質量的生活,是他以前在國內想都不敢想的。

訓練的時候,美國教官要求在規定的時間裏,打光槍裏所有的子彈,扳機一扣,槍裏的子彈就全部打出去。這對當年“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中國軍隊來說,也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連想都不敢想的,還有醫療救護。在藍姆伽,訓練負傷了,有野戰醫院。而在那時候的國內戰場,士兵負傷了,隻能聽天由命。命好的,就僥幸活過來;命不好的,隻能含恨離去。

關於當年中國戰場上傷兵的救治,有這樣幾件事情。

1941年月,羅卓英將軍指揮的上高會戰中,49軍26師78團一營二連三排排長朱光第負傷,前胸後背給日軍穿透力很強的三八大蓋子彈打穿,被抬到了一座土廟裏。他在土廟裏躺了一個晚上,那天晚上所見到的慘狀給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慘叫聲、呻吟聲、哭喊聲,從黃昏一直響到了半夜,黎明來臨的時候,土廟裏的聲音漸漸靜息了,很多人就這樣死了。

天亮後,來了一名醫生,他挨個摸著傷兵的身體。走到朱光第身邊的時候,醫生摸著朱光第的額頭說:“這個活著,抬走。”就這樣,朱光第被抬到了後方醫院,撿回了一條命。

1944年5月,11集團軍司令部參謀譚延煦跟隨司令部翻越高黎貢山,展開滇西大反攻。在高黎貢山,他看到沿路都是死屍,橫七豎八的死屍遮住了路麵,無法行走,隻能將這些屍體搬走。隻要一搬挪,屍體裏的膿水血水和蛆蟲就從綁腿和衣服的縫隙裏冒出來。這些死屍中,大部分是中國士兵的。他們的死因讓人不可思議,有的是負傷犧牲,有的是被凍死。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在當年的中國戰場上,如果負傷稍微嚴重點,就等於死亡。因為軍隊缺醫少藥。

事實上,正麵戰場上的大量傷兵,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醫治;正麵戰場上大量的陣亡者,都沒有得到撫恤。有的家屬得到了一張《陣亡通知書》,而更多人的家屬連親人是否陣亡,親人在哪裏,都不知道。一直到了現在,70年過去了,還有人在尋找當年抗日戰場上的親人。

給李文才留下過深刻印象的,還有美軍的步兵戰法。

美軍條例規定:主動權是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一旦發起進攻,應竭盡全力取得並保證進攻趨勢,直至奪取目標為止。

當進行攻擊的時候,不能齊頭並進。當遇到對方支撐點抵抗時,應該從側麵繞過;或者用部分兵力牽製,主力繼續進攻,保持旺盛的銳勢。

步兵在進攻的時候,後麵有火力掩護。在火力延伸後,進攻部隊以散兵隊形立即向指定目標發起衝擊,並對對方可能會藏身的地方進行射擊。

美軍的作戰條例,是建立在他們強大火力的基礎上。在進攻的途中,隻要見到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比如灌木叢、房屋、矮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射擊和投彈再說,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自身的安全。

再反觀那時候的中國戰場上的中國軍人,“不見鬼子不掛弦”。不把日軍放到近處,都舍不得開槍,因為子彈太金貴了。

中國士兵也願意像美軍士兵這樣打仗,也知道這樣能夠把傷亡降到最低。可是,中國太窮了,一杆槍比一條命還要珍貴。

中國士兵在衝鋒的時候,哪裏會有炮火掩護?哪裏會對著任何可疑目標就開槍射擊?中國士兵的寒酸和美國士兵的闊綽,又怎麼能夠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