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歸心似箭1(1 / 3)

第一節“此路通向東京”

1943年,剛剛進人春天,已經等得急不可耐的中國駐印軍,依靠車船運輸,從受訓的藍姆伽來到雷多。

雷多是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的起點,也是中印公路的起點:

自從第一次緬甸戰爭失敗後,中國和英國的軍隊退出了緬甸,日軍完全控製了緬甸境內和中國滇西的滇緬公路。此前,美國援助中國的戰略物資,是從太平洋運至印度洋的緬甸仰光港口,從這裏裝上汽車,沿著滇緬公路運至中國境內。現在,因為滇緬公路被日軍占領,美國的戰略物資就再也不能運到仰光港口了,而改為運至印度的加爾各答。此時,印度尚未被日軍占領,它控製在英軍手中。

堆積在加爾各答的援助中國戰場的戰略物資,要運至中國境內,沒有更好的路徑可以選擇,隻能依靠空運,用飛機從印度運至中國雲南。這條空中航線,叫做“駝峰航線”。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艱險的一條空中航線。

在這條航線上,危機四伏,險象環生。

這條航線翻越亙古無人、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氣候惡劣的高黎貢山,隨時會遭到炮火襲擊的日軍占領區,穿越飄忽無定的西南季風、來勢凶猛的暴雨狂風,能將飛機吹成風箏的強氣流,穿越雞蛋一樣大小的冰雹、滴水成冰的霜凍、鋪天蓋地的雪片……而且,飛機一旦出現故障,陡峭的山峰中,幽深的峽穀裏,刀削的懸崖邊,連一片迫降的地方也沒有;即使僥幸迫降成功,然而這裏地老天荒,創世之初這裏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是什麼樣子,人類的足跡從來就沒有踏進過這裏一步。這裏隻有凶猛的野獸出沒無常。迫降在這裏,也隻能等死。

如果不是因為戰爭,人們又怎麼會在這種最不利於航行的冰天雪地間開辟航線。

然而,這又是當年唯一能夠行走的航線,要從印度飛往中國西南,隻能走這一條航線。

還有,當時的飛機最高隻能飛到2000英尺,也就是不到70300米,而喜馬拉雅山間70300米以上的山峰比比皆是。如果遇到狂風和霜降,飛機的飛行高度更低,連60300米都不到。所以,飛機要從印度來到中國雲南,隻能從高聳的山峰間穿越:山峰如駝峰,所以這條有史以來最為艱險的航線就被稱為“駝峰航線”。

每天,都有上百架飛機從印度起飛,滿載戰略物資,飛往中國。而每天,都有兩三架飛機會失事。這樣一條航線,讓中美飛行員付出了慘重代價,先後有上千名優秀的飛行員葬身於亙古荒蠻的高山峽穀中。

盡管駝峰航線在晝夜運營,但是仍然不能滿足中國戰場的需要。

當年,從美國海運到印度的援華物資堆積如山,駝峰航線航運的還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無法運走。中國戰場上,槍支彈藥,尤其是重型武器,仍然很短缺。

中國不缺人,缺的是槍;美國不缺槍,缺的是人。

所以,中美雙方都迫切需要重新開辟一條道路,把美援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中國戰場。

這條道路,就叫中印公路,又叫史迪威公路。之所以叫史迪威公路,是因為史迪威在提議到打通這條公路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要把美同運至印度的戰略物資,修一條公路,再轉運到中國,可以有很多種選擇。最理想的地點是,從英帕爾開拓一條道路,向東延伸,與斷裂了的滇緬公路相連,這樣既省時又省力。可是,英國人不同意。

英國人擔心有了這樣一條公路,中國軍隊可以直接抵達印度境內的縱深,因為英帕爾向西,可通印度腹地。所以,他們堅決反對。沒有辦法,隻好選擇在西北部荒涼的雷多修築這樣一條公路。

從雷多向東,要與滇緬公路相連,需要翻越野人山和北緬的高山峻嶺、大河巨流,工程異常艱巨。

然而,再困難的險阻,也無法擋住回家的腳步。

1943年月,反攻的號角吹響了。一些資料記載中國駐印軍的反攻是從1943年10月開始的,其實,早在1943年月,反攻就已經開始了。

要了解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北部的征戰經過,需要先了解緬甸北部的地理環境。

緬甸向北,就是青藏高原,就是喜馬拉雅山山係。青藏高原雄渾無比,壯美異常,它像一頭巨獸一樣趴伏在地球的北段,俯視著東南亞和印度洋。它自北向南逐漸延緩,緬北,就是它伸出的一條腿腳。

緬北,至今還是地球上最荒涼的地區之一,這裏叢林瘋長、螞蝗遍地、蛇蟒出沒、人煙稀少、瘴癘橫行,很多地方從來就沒有留下過人類的足跡。而緬北的野人山,至今還有處於原始母係氏族社會的部落生存。他們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由於擔心會被來自外部文明社會的人類找到他們,他們會不斷遷徙,居無定所。

緬甸北部有數不清的高山大嶺,高山大嶺都是南北走向;緬甸北部有數不清的江河溪流,這些江河溪流也是南北流向。緬北北部的氣候很變態,大雨一下就是幾十天,將陸地變成汪洋大海;緬甸北部的植被也很變態,在森林裏走幾十天也見不到一縷陽光。

高山大河南北貫通,而中國駐印軍要從西向東進攻,任何一道山梁,任何一條河流,都會成為中國駐印軍的障礙。這一路上,中國駐印軍需要不斷地翻山越嶺,不斷地穿越叢林,不停地涉過河流。難怪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說,緬甸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間最苦的戰場:也隻有中國的軍隊,才能在這樣“人間最苦”的戰場上作戰。

孫立人曾有過一篇講話稿。他在這篇講話稿中,把中國士兵和美英士兵做了一番對比。他認為,中國士兵的體質,是歐美士兵比不上的。這篇講話稿講了兩個故事:

緬甸反攻戰剛剛開始的時候,有一次,英軍一個營在前麵擔任警戒,突然看到日軍,嚇得掉頭就跑,孫立人派最前麵的駐印軍半個連上去堵住。英軍營長一看到中國連長,就問:“你們來了多少人?”中國連長說:“50個人。”

英國營長說:“你快點跑吧,再晚就來不及了,50個人能幹什麼?”中國連長說:“日本人有什麼怕的?你看我的。”他帶著50名中國士兵衝上去,擋住了上百名日軍的進攻。

在全麵反攻的時候,美軍配置給駐印軍兩個團的兵力,這就是一些資料中經常出現的“麥支隊”和“加拉哈德團”。這些從美國遠道而來的士兵並沒有參加正麵作戰的攻城略地,隻做一些從側翼警戒和迂回包抄的任務。中國軍隊在熬長工,美國軍隊在打短工。可是,短短的三個月過後,美軍這兩個團完全失去了戰鬥力,三分之一的士兵患上瘧疾,無力行動;三分之一的士兵患斑疹傷寒死去,另外三分之一的士兵患上了精神病,因為緬北的環境太艱苦了,他們無法適應。而英軍的戰鬥力更為差勁,他們希望患病,因為患病就能夠被送回後方。

筆者在釆訪鬆山戰役的時候,聽一名老兵說過,鬆山慘烈的戰鬥,把一名美軍顧問嚇瘋了。而在緬北,這樣惡劣的,超出了人類想象的環境,也把一批美國人嚇瘋了。

美國大兵們哪裏經曆過這樣的艱苦和磨難,而隻有中國人,自小忍受貧窮,曆經千錘百煉,吃盡了千般苦萬般難,才能在這樣的絕境中生存。

也難怪史迪威評價中國士兵的時候說,中國士兵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士兵。

稍微懂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緬北的地形利於日軍,而不利於我軍。因為每一道山梁,每一條河流,日軍都能夠據守阻擊,都能夠設置障礙,中國軍隊要從西向東進攻,攻占這一座座高山一條條大河,實在太難了。

然而,孫立人卻認為,這是上天給他殲敵的好機會,是上天讓他打勝仗的好地形。

孫立人講話稿中的這段話,讓人大徹大悟,茅塞頓開,他是這樣分析敵我形勢的:

“正是緬北這種利守不利攻的地理環境,使得日軍從一開始就失去了主動,把自己置身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敵人的據險扼守,層層設防,看起來十分嚇人,但實際上分散了兵力,給我軍提供了各個擊破的機會,使敵人兵力總的優勢變成了局部的劣勢,隨著日軍一股股被我消滅,最後總體上也就失去了優勢。”

要了解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北部的作戰經曆,就一定要了解緬北的一些地名。因為將這些讓我們念起來拗口的地名,先從北向南,再從西向東串聯起來,就是中國駐印軍走過的路徑。

第一個地名叫鬼門關,在這裏,中國軍隊打響了反攻的揭幕戰。

第二個地名是新平洋,新平洋是緬北野人山中極為少見的一塊平坦盆地,在這裏,中國軍隊建立了進攻的前沿基地。

第三個地名叫胡康河穀。既然是河穀,一定就是兩邊高,中間低的地勢。在這裏,中國遠征軍擊敗了日軍的“叢林戰之王”第18師團。上麵說了,緬北的山脈都是南北走向,所以,中國遠征軍的進攻方向,是從北向南打。胡康河穀中有一連串的地名要記住,自北向南分別是於邦、太柏家、孟關、瓦魯班,這是胡康河穀的四大村鎮,也是日軍第18師團重兵屯集的地方,而其中的孟關,更是日軍第18師團司令部所在地,所以,在這四個地方都發生過激戰。

繼續向南,第四個地名叫傑布班山,這道上千米的山峰分割了胡康河穀和孟拱河穀。

再向南,第五個地名叫孟拱河穀。這裏的地形和胡康河穀相似,從北向南依次是沙都渣、加邁、西通、孟拱。沙都渣是孟拱河穀的門戶;加邁是日軍的屯兵之地,也有的資料把它叫做卡盟;西通是日軍的屯糧之地,中國駐印軍在這裏與日軍曠日血戰,擊潰了日軍多個師團的多支部隊;孟拱是緬北第二重鎮,僅次於密支那,它向南通往曼德勒,向北通往加邁和西通,向東通往密支那在這些地方,中日兩國軍隊都經曆了慘烈激戰。

第六至九個地名分別叫密支那、八莫、南坎、芒友。密支那和八莫都在伊洛瓦底江沿岸,南坎和芒友在中緬邊境。密支那是中美兩國的軍隊聯合攻占的,也是緬甸戰場上首次大規模使用空降兵作戰;八莫是新一軍投放兵力最多的一個地方,因為戰果輝煌,八莫的兩條道路分別以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和新38師師長李鴻的名字命名;攻下八莫後,中國遠征軍轉而向東,出擊南坎;南坎攻占後,中國駐印軍又飛兵北上,直取芒友。芒友就在原來的滇緬公路上。

芒友還有一個異常重要的意義是,兩支中國遠征軍在這裏會師:一支是這一路打過來的緬北遠征軍,當年的代號叫X部隊;一支是翻越了高黎貢山,從東向西一路激戰,先後經曆了鬆山血戰、騰衝戰役和龍陵戰役的滇西遠征軍,當年的代號叫Y部隊。

至此,史迪威公路與滇緬公路連接起來。中國抗戰的大動脈,又開始輸入新鮮血液。

中國遠征軍和新一軍的故事還在繼續。

第十個要記住的地名是臘戍。這個名字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反複出現過,這是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攻占的最後一個重鎮。然後,中國遠征軍一路向南,勢如破竹,英軍看到這種情景,就以戰前劃分的作戰區域來提醒中國遠征軍不能再繼續攻打。日軍望風而逃,英軍便跟在後麵驅趕,直至仰光港口。

說完了中國遠征軍,回頭再說說緬甸戰場上的英軍。

就在中國遠征軍攻占了南坎,緬北之敵將要被掃清時,英軍看到形勢一片大好,就展開了反攻,走下英帕爾高原,進人緬甸。

英軍對中國遠征軍出兵緬北,一直抱悲觀態度,他們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孫克剛的《緬甸蕩寇誌》中記載了一名英軍少校的風涼話,這位少校在中國遠征軍準備反攻緬甸的時候,就說:“你們的部隊想從野人山打出去,還要掩護中國和美國的工兵修築一條中印公路來嗎?我看不要說這條公路沒有法子修得成,恐怕連你們的部隊也沒法子爬過這座野人山啊!”

中國遠征軍一路高歌猛進,英軍看到形勢一片大好,就下山反攻。英軍進人緬甸後,占領曼德勒,在喬美與中國遠征軍會師,阻止中國遠征軍西進,然後,英軍與日軍在敏鐵拉激戰,又攻占仁安羌。

日軍緬甸方麵軍司令官看到大勢已去,退出緬甸,起義的緬甸國民軍占領了仰光,第二天,英軍兵不血刃占領了仰光。

至此,緬甸戰役結束。

緬甸戰役中,中國遠征軍是軍隊的主力,這一點已經形成了定論。中學曆史課本中也有這樣的文字:“在英美軍隊的配合下,中國遠征軍擊敗了侵緬日軍。”

很多史料中記載,中國遠征軍的緬甸反攻戰從1943年10月到1945年月6日的中英喬美會師,共打了一年半。事實上,反攻前哨戰從1943年3月就開始了,應該算兩年。

英軍的緬甸反攻戰從1945年1月到1945年5月,僅僅打了5個月。

接下來,再看看中日兩軍的兵力對比。

緬甸戰役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應該從1943年月下旬新38師進人野人山,到1944年8月上旬攻占密支那,但是一般的資料是從1943年10月下旬遠征軍進人胡康河穀算起。第二階段從1944年10月中旬進攻八莫開始,到1945年3月中英喬美會師結束。

在第一階段裏,中國軍隊打得特別艱苦,幾乎是無日不戰,重創了日軍第18師團等多支武裝。這時候的中國軍隊,僅有兩個師,在攻打密支那的時候,才增加到五個師。在第二階段,因為日軍大勢已去,中國軍隊進展非常順利。

在這兩年裏,中國遠征軍在地球上最艱苦的環境裏,與數倍於己的日軍廝殺。除了在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過渡期,因為雨季而休息了兩個月,其餘的時間,不是在作戰,就是在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