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的艱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中國軍隊艱苦,日本軍隊也艱苦。據戰後的日軍老兵回憶,因為不堪忍受那種痛苦生活,剖腹自殺的,跳落懸崖的,飲彈身亡的,時有發生。
先看看中國遠征軍的兵力。
緬北反攻開始時,中國軍隊僅有兩個師,這就是新38師和新22師,另外有指揮部的直屬部隊炮兵和裝甲兵等,總計三萬人。
在胡康河穀攻堅戰的後期,美軍投人了一個團,這就是麥支隊;在孟拱河穀攻堅戰的後期,英軍派來了第三英印師77旅;在攻打密支那的時候,美軍投人了一個團,這就是加拉哈德團。但是,就像孫立人在講話稿中所說的,這兩支老外部隊都因為傷亡和疾病過半,而很快就退出了戰場。因為在緬北這種極度惡劣的環境中,隻有吃苦耐勞的中國軍隊才能夠生存。
反攻緬甸的戰役中,出力最多的是新38師和新22師。
1944年夏初,日軍進攻英帕爾,印度風聲鶴唳,史迪威趕忙從中國境內調來了30師,又緊急從國內空運來14師和530師,阻擊日軍,保衛新一軍的後方基地。
1944年8月,在新一軍攻占了密支那以後,也就是第一階段戰役和第二階段戰役的中間空歇期,新一軍進行了改編。中國駐印軍下轄兩個軍新一軍和新六軍。除此而外,中國駐印軍司令部還下轄中美混合突擊隊,有兩個團兩個營的兵力;七個戰車營;四個炮兵團;一個高射機槍營;另外還有工兵團、通訊營、特務營等。
新一軍下轄兩個師:新38師,師長先是軍長孫立人兼任,後為李鴻;30師,師長先是胡素,後為唐守治。李鴻,在稅警總團時代,就跟隨孫立人,從中國淞滬戰場,一路打到了緬北叢林;唐守治跟隨孫立人多年,在稅警總團時代,任營長,當時孫立人是團長;緝私總隊時代,任團長,孫立人任總隊長,相當於師長;在新38師時代,任副師長,孫立人任師長;在新一軍時代,任師長,孫立人任軍長而胡素盡管是黃埔一期,但是比起孫立人手下這些人,多年從事練兵工作的胡素,還是相差一個檔次。
新38師是新一軍的絕對主力。
新38師有三個團,112團,團長陳鳴人;113團,團長先是劉放吾,後為趙狄;114團,團長李鴻。
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介紹新一軍的編製和長官,是因為他們的名字會經常出現在以後的文字裏。
新六軍軍長廖耀湘,一個戴著高度近視眼鏡的書生將軍。
新六軍下轄三個師:新22師,師長先是廖耀湘,後為李濤;14師,師長龍天武;530師,師長潘裕昆。
1944年12月,由於國內戰場告急,新六軍新22師和第14師被緊急空運到國內,後參加湘西會戰,同兄弟部隊一起,重挫日軍。參加這次會戰的精銳除了新六軍,還有74軍和18軍。
湘西會戰是抗戰最後一次大會戰。
新六軍回國後,原屬新六軍的530師劃歸新一軍。此時,新一軍有了三個師:新38師、30師、530師,總兵力也不過45000人。
然而,日軍的兵力比中國軍隊要多得多。
整個緬北戰場,日軍的兵力一直占據上風。緬北戰場和國內戰場不一樣。在國內戰場,占據了兵力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總是被日軍像趕羊一樣趕著滿山跑;而在緬北戰場,占據了兵力絕對優勢的日軍,卻總是被中國遠征軍吊起來打,打得滿頭疙瘩。
現在,再來看看緬北戰場上的日軍。
日軍在緬甸設立有緬甸方麵軍,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1945年才改為木村兵太郎。
在中國遠征軍尚未反攻時,緬甸方麵軍下設一個第15軍和一個直屬的第55師團,第15軍司令官是牟田口廉也,發動七七事變的劊子手之一。
第15軍包括三個師團,分別是第18師團、第師團、第56師團。這樣算來,日軍在緬甸隻有四個師團。
第18師團的師團長名叫田中新一,第56師團的師團長叫鬆山佑三,這兩
名在以後會多次出現。
胡康河穀戰役結束後,中國遠征軍痛殲日軍第18師團。日軍為了穩定緬甸的局勢迅猛增兵,這時候的緬甸方麵軍,已經從當初的四個師團,迅速增加到九個師團和一個旅團。而兵力最多的時候,是1945年月,日軍在緬甸達到了九個師團和三個旅團。這九個師團的番號是:15軍下屬的第15、31、33、53師團,28軍下屬的第54、第55師團,33軍下屬的第18、第56師團,另外還有緬甸方麵軍司令部直屬的第49師團。三個旅團是第24、72、105旅團。
按照日軍《緬甸作戰》資料記載,這時候的日軍總數多達30.35萬人。
中國遠征軍,從北打到南,從西打到東,居然和六個師團的日軍交手過。僅僅在八莫一役,新六軍奉調回國,新一軍就獨立向日軍四個師團發起進攻,並完勝對手。
西通之戰中,新一軍新38師112團僅有2000人,與日軍三個師團各一部的 10000人展開攻守戰,斃敵2700人,我軍犧牲180人。
孟拱之戰,新一軍新38師114團主力約2000人,向日軍三個師團和炮兵聯隊各一部的6000人發起進攻,斃敵2000人,我軍損失甚微。
這樣的戰績,這樣懸殊的傷亡比例,確實很讓人吃驚。
和第一次出兵緬甸的原因一樣,第二次出兵緬甸也是為了路。
第一次出兵,是為了保衛滇緬公路;第二次出兵,是為了修築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又名史迪威公路,還叫雷多公路。叫雷多公路,因為它的起點在印度雷多;叫史迪威公路,是因為史迪威在這條路的修築上出了很大的力;叫中印公路,因為他連接著中國和印度。
史迪威公路是中美兩國的工兵聯合修築的。早在1942年年末,中國遠征軍的工兵團和美國的黑人工兵團,就來到雷多,在野人山中丈量勘測。他們的活動,落在了日軍暗探的眼中。
新一軍雲集雷多,中美工兵團又在野人山外圍蠢蠢欲動,日軍馬上就明白了中國遠征軍想要幹什麼。
日軍的情報工作,一直很出色。
抗戰開始前,日軍派出了 10萬人,也有資料說20萬人,進人中國境內,竊取情報,偷繪地圖,為侵華戰爭做準備。他們對外的身份也千差萬別,有的冒充遊客,有的冒充商人,還有的,居然鑽人中國軍隊中,成為了座上客。
筆者在采訪時,了解到桂林保衛戰有這樣一件事情。1944年夏,日軍攻入桂林,耀武揚威,不可一世。有一名日軍指揮官,走進一間草屋裏,對這家的男主人說:“你認識我嗎?”男主人看著日軍指揮官,搖搖頭。日軍指揮官指著屋梁上吊下來的鐵鍋說:“你這口鍋是我賣給你的。”這家男主人恍然大悟。十年前,村中來了一個賣鐵鍋的小商販,男主人從小商販的手中買到了這口鐵鍋。沒想到的是,當年的那個小商販,居然是日軍特務。侵華戰爭開始後,小商販搖身一變,成了日軍指揮官,打下桂林,舊地重遊。
日軍指揮官假扮小商販,早就窺探好了進出桂林的路徑,所以,他們在十年後進攻桂林的時候,輕車熟路,水到渠成。隻用了短短的十天,桂林就被攻破了。
小商販都這麼可怕,那些鑽人中國軍閥隊伍中的日本高級參謀就更讓恐懼。
岡村寧次在他的回憶錄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當年中國軍閥混戰,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亂哄哄得像一群爭鬥的公雞,不咬出滿地毛是不會罷手的。這樣打來打去,讓中國的軍力越來越弱。
而日本此時在悄悄磨著爪牙,瞪著一雙血紅的眼睛,等待時機,準備出擊。
那時候,中國的各路軍閥為了打敗對方,紛紛聘請日軍將領做參謀。孫中山就曾經聘請過日本人佐佐木到一擔任自己的顧問,攻打陳炯明,而佐佐木到一卻趁機把孫中山軍營中的200份廣東廣西地圖偷走了。抗戰的時候,日軍進攻兩廣,這些地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當年,岡村寧次被孫傳芳聘請為高級顧問,把華中所有地圖都借給了岡村寧次,讓他製定打敗北伐軍的戰略計劃,而岡村寧次將這些地圖占為己有。不久,孫傳芳戰敗,岡村寧次逃走。他臨出逃時,把所有的行李財產統統丟棄了,唯獨帶著這些地圖。
十餘年後,武漢會戰開始,日軍所用的,就是岡村寧次偷來的那些地圖。
1942年年末,中美工兵團開始修築雷多進人野人山的道路。
1943年2月28日,是開工修路的第66天。這條以後被稱為中印公路的路程,已經修築了78公裏,再向前,就是進人野人山的鬼門關了。
鬼門關,是史迪威公路從西向東的第一道關口。
在這裏,意氣風發的中國工兵團,在路邊豎立了一塊巨大的木牌,漆成紅色,上麵用白色的油漆寫著一行大字和一個向東的箭頭:“此路通向東京!”美國黑人丁兵團看到中國工兵團這樣寫,他們也在對麵豎起一塊大木牌,上麵用英文寫著:“此路通向東京!”
工兵們,豪氣衝雲天。
第二節反攻揭幕戰
中美工兵修築的道路,步步緊逼緬甸,緬甸的日軍坐不住了。
隻要把公路修到緬甸境內,就等於把刺刀架在了日軍的脖子上,汽車拉著的大炮、履帶滾動的坦克、全副武裝的軍隊,順著這條公路源源不斷地開往戰爭的最前線。到這時候,日軍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想跑?你的兩條腿可跑不過脫膛而出的炮彈。
日軍難受了好多天,最後終於決定先發製人,向印度方麵進攻,切斷這條正在修建的公路。
當時,距離這條正在修築的道路最近的,是駐紮在新平洋附近的日軍第18師團搜索聯隊。
日軍第18師團,又名久留米師團,每個士兵都來自於日本北部的民風彪悍的久留米。這是中國人比較熟悉的一個日軍師團。
久留米是日本北九州的一座城市。
第18師團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它組建不久,就從杭州灣登陸,在淞滬一帶燒殺搶掠,然後向北,包圍南京。在南京,第18師團獸性大發,殺人如麻,是南京大屠殺的元凶之一。此後,一路南下,攻占過廣州,又搶占過南寧。再後來,第18師團在越南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叢林作戰訓練,兵出東南亞,連下馬來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地,曾以萬兵力擊敗英軍7萬人,俘獲大量英軍,對俘虜進行殘酷虐待。好萊塢獲獎電影《桂河大橋》反映的就是這段時期的故事。
由於第18師團在東南亞一帶戰績輝煌,它被日軍譽為“常勝師團”、“叢林戰之王”、“叢林之狐”等稱號。
在與新一軍交戰前,第18師團從無敗績。
日軍沒想到,叢林之狐,這次遇到的是叢林之虎。
1943年月2日,第18師團搜索聯隊聯隊長長橋次六奉命向印緬邊境線上的英軍發起攻擊。
戰前,英軍控製著印緬邊境這一帶很多地區,在唐卡家、卡拉卡一線布防,監視著緬甸方向的日軍。英軍的部隊番號為邊防軍第八團和皇家遠征突擊隊第三旅第四營,人數有2000多人。而日軍的進攻部隊,不足2000人。
英軍與日軍一接觸,就全線崩潰,紛紛轉身逃跑,丟盔撂甲,翻山越嶺;日軍在後追趕,鍥而不舍,不屈不撓。一場戰爭變成了爬山比賽。
日軍追到了鬼門關後,就止步不前,再向前追,就會遇到兵力雄厚的中國遠征軍。不到2000人的日軍,給他們十個膽,也不敢向萬人的中國遠征軍發起攻擊。這支中國遠征軍,曾受到東條英機的重視,東條英機讓緬甸的日軍,一定要加倍重視這支中國軍隊。
鬼門關是一處關隘,是中國遠征軍進人野人山的必由之路。要修築一條公路向東進入野人山,隻能從鬼門關走。
鬼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日軍占據了鬼門關後,又向鬼門關兩邊互為對峙的山頭派出精兵,等待中國遠征軍進擊。他們自信把住關口,10萬雄兵也休想通過。
114團團長李鴻奉命敲開鬼門關。
入夜,李鴻派出一個加強連編製的突擊隊,偷偷來到最西邊的一座山峰上,然後藏身在鬱鬱蔥蔥的森林裏。天亮後,114團所有的炮火對著山頭轟擊,將山頭上的樹木全部炸斷了,日軍的防衛工事暴露在了陽光下。炮聲剛剛停止,突擊隊立即展開攻擊,還沒有緩過氣來的日軍被遠征軍壓縮在山頂上僅有的幾個地堡裏。
山頭上,日軍依仗著堅固的工事,負隅頑抗。他們想將進攻的中國遠征軍牢牢拖住,贏得時間,東麵幾座陣地上的日軍就會來增援,到時候,裏應外合,中國軍隊就會被殲滅。
可是,這次日軍失算了,他們少算了中國軍隊中有了一種叫做火焰噴射器的新式武器。
這隊遠征軍一路打上來,看到哪個射擊孔裏有槍彈射出,就偷偷迂回到射擊孔旁,打開火焰噴射器向裏狂噴。瞬間的三千度高溫,立即將日軍火化。後來,一些參加過緬北和滇西戰鬥的日軍老兵,在他們的回憶錄中,都對這種會噴火的新式武器極度恐怖。
無論日軍的工事修得多麼堅固,但總要有射擊孔和通氣孔,隻要有空隙,三千度高溫的火焰就會尋隙鑽人,讓日軍在鬼哭狼嚎中化為焦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