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歸心似箭1(3 / 3)

這一天,114團連下四座山頭。

宋代有一名戰將,名叫狄青,每逢作戰,一定會頭發披散,戴著銅麵具,一馬當先,凶悍異常。他曾經帶軍隊一日攻下敵軍三座城寨,他的故事還被編人古典戲曲中,被人們代代傳唱。

而遠征軍的反攻第一戰,中國遠征軍將士,一日連下四寨,這個戰績同樣讓人吃驚。

而更吃驚的,是日軍第18師團搜索聯隊的聯隊長長橋次六,他感到這支中國軍隊和以前交戰過的中國軍隊太不一樣了。這支中國軍隊就像拳台上的高手一樣,你不能惹他,一旦惹他,他的組合拳就劈裏啪啦打過來,讓你難以招架。

114團僅用幾天時間,就全殲日軍一個中隊,奪取了鬼門關,然後分兵把守。日軍搜索聯隊無法抵抗,隻能轉身向東逃竄,逃向新平洋方向。114團鑽人野人山。

野人山,還是兩年前的野人山,還是樹木蔥鬱,遮天蔽日;還是蟒蛇盤踞,瘧蚊橫飛;還是草深齊膝,螞蝗遍地。在一條已經被荒草掩埋的小路上,一具具屍骨靜靜地躺著,有的是一具兩具,有的是十具八具,它們像路標一樣,指引著野人山深處的方向。

114團的戰士們,挖好了一個巨大的墓穴,小心地收殮這些已經在異國的烈日和野風中躺了兩年的屍骨,小心地放在墓穴裏。

然後,在這座巨大的墳塋前,削石為碑。李鴻在石頭上寫下了這樣一行字:“此恨不雪,愧為炎黃後裔!”

114團的戰士們,肅立在墳塋前,槍口朝向天空,打光了所有的子彈,齊聲發誓:

“此恨不雪,愧為炎黃後裔!”

114團轉身,離開墳塋,走人野人山,搜索聯隊被遠征軍擊退的消息,傳人了胡康河穀的孟關。孟關是日軍第18師團司令部的所在地。師團長田中新一聽聞中國遠征軍打入了野人山中,極為震驚。他命令新平洋方向的日軍,無論如何也要將中國遠征軍趕出野人山,奪回隘口鬼門關,扼守天塹,堅決不能放過一兵一卒,讓遠征軍永遠不能回國,讓正在修築的公路無法前行。

田中新一覺得他對付中國遠征軍,是有一定的實力和底氣的。第18師團盡管成立較晚,但是,第18師團的戰鬥力,絲毫也不遜色於那些排號靠前的常設師團。日本從上到下都對這個師團極為看重。

田中新一的命令下達後,渡邊少佐率領著一個大隊和兩個炮兵中隊前去增援搜索聯隊。這股日軍大約有1500人。

田中新一要派兵攻擊中國遠征軍,為什麼僅僅派出一支1500人的隊伍?他為什麼沒有多派人馬?

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直到此時,田中新一還是沒有足夠重視中國遠征軍的實力。他對中國遠征軍的看法,還停留在第一次緬甸戰役時期,隻要日軍一個衝鋒,就能夠衝垮中國守軍的陣地。他不知道中國遠征軍早就不是那支拿著漢陽造出征的軍隊了,而是全副美式裝備;也早就不再吃了上頓沒下頓了,而是吃牛肉罐頭了,而且想吃多少就有多少。

第二個原因是,第18師團處處設防,難免就分散了兵力,無法進行更為強大的攻擊。同樣的一隻手臂,握成拳頭的攻擊力就遠遠大於伸直五指的攻擊力。

孫立人早就看出了這一點,所以,盡管這一路的回國之途極為險阻,要翻無數道山,要過無數道河,每一處關卡每一道隘口都有日軍設防,看起來困難重重,易守難攻,但是孫立人認為日軍兵力這樣分散,正好讓我各個擊破。雄關漫道有利於防守,但雄關漫道也成為了防守日軍甩不掉的包袱。

渡邊少佐率領的1500名增援日軍,和長橋中佐率領的搜索聯隊,合兵一處,很快就組織了反攻。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中國遠征軍的陣地,他們無法啃動,每次都要留下大量屍體後,不得不後撤。而中國遠征軍的攻擊,震天動地,山呼海嘯,他們還沒有看到中國遠征軍的人影,就一命嗚呼。

有一張拍攝於那個年代的照片,照片上的中國炮兵部隊,他們在炮彈上寫著“到東京”。每打出一發這樣的炮彈,都像直接瞄準東京一樣,豪氣幹雲,讓人蕩氣回腸。

當年在中國境內的戰場上,日軍依靠炮火優勢,讓守衛陣地的中國軍隊傷亡慘重,步步後退。而現在,風水輪流轉,一報還一報。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才短短的幾年時間,日軍就嚐到了被炮彈轟擊的滋味。

這支中國軍隊,讓日軍吃盡了苦頭。

美軍《步兵操典》這樣規定的:火力優勢是進攻戰鬥的先決條件和取勝的根本保證,應及早取得火力優勢並在進攻的過程中予以保持。

如何進行攻擊,美軍《步兵操典》說得非常詳細:在每次進攻的半小時到一小時前,先實施空、炮火力準備。步兵分隊在向目標衝擊時,坦克、裝甲運輸車、步兵火器不間斷地對目標實施射擊。衝擊過程中遇到對方堅固支撐點或當對方實施反衝擊時,便召喚空、炮火力進行壓製。如衝擊受阻,步兵先後撤一段距離,重新實施火力準備,爾後再發起衝擊。

各國的《步兵操典》都是建立在本國軍力的基礎上。當年的美國經濟發達,他們為了達到攻擊目標,絲毫不會考慮彈藥不濟。而貧窮的中國軍隊,考慮的是如何節省子彈,“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1943年盛夏,中國軍隊將不自量力的日軍一股勁兒地趕過了一條叫做南陽河的河流。日軍損失過半,不敢再做反攻的奢想了,就在南陽河對岸構築工''''事,繼續與中國軍隊對抗。中國軍隊也停止了追擊,因為山高路險,補給不便,彈藥缺乏,更重要的是,前方不能打得太快,因為後麵還有築路大軍。中國軍隊一邊要擊退前方的日軍,一邊還要保護後方的築路工兵。

三個月後,112團團長陳鳴人帶著全團戰士,替換了 114團。114團回到雷多休整。

114團最大的傷亡,不是來自日軍。

李文才說,在野人山最讓人煩惱的,不是日軍,而是螞蝗和瘧蚊,螞蝗和瘧蚊比日軍更難對付。你從樹下走過去,無意中低頭一看,就看到自己的手臂上,小腿上,肩膀上,凡是裸露在外的地方,都爬滿了螞蝗,密密麻麻的螞蝗在你的身體上蠕動,一半身子在外,一半身體鑽進了你的身體裏,你的血液流出來,但是你渾然不覺,因為螞蝗在向你進攻的時候,它的身體會分泌一種毒素,讓你局部知覺麻木,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它會來襲,等到你發現它的時候,它已經吸飽了你的血。

麵對鑽人你身體的螞蝗,你不能驚慌,不能將它扯出,你要扯隻會將它扯斷,因為它鑽入你身體裏的前半部分,集聚了所有力量來對抗你,而如果它剩下的前半截身體進入了你的身體,那更麻煩。

這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香煙灰燼放在它後半部的身體上,它聞到那種氣味,就會慢慢地退出來離開你。這就像對付那些流氓無賴一樣,你越招惹流氓無賴,流氓無賴越會纏住你,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置之不理。

你身體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成為它攻擊的對象。你包裹得再嚴密,它也能尋找到空隙。你的耳朵,你頭發的縫隙,你綁腿之間的縫隙,你鞋帶之間的縫隙,它都會尋隙而人,讓你防不勝防。

瘧蚊也是這樣。你在叢林中行走,如果被一隻瘧蚊發現了,它就會呼叫無數的瘧蚊,成千上萬的瘧蚊。成千上萬的瘧蚊把你當成了一頓人肉大餐,追趕著你,圍堵著你,爭先恐後地撲到你的身上,瘋狂地吸你的血,然後把病毒注射進你的血液裏。你無法躲避,你無處遁逃,因為瘧蚊和螞蝗一樣,到處都是,你無論怎麼奔逃,也逃不出它們的圍剿。

被瘧蚊叮咬後,很快就會得病,而這種病並沒有特效藥。當年遠征軍走進野人山中,被瘧蚊叮咬後,患病死亡的,不在少數。

緬北,這是地球上最惡劣的地方;緬北戰場,是地球上最惡劣的戰場。

螞蝗和瘧蚊隻管叮咬吸血,它不管咬的是中國軍人還是日本軍人,也不管吸的是中國軍人的血,還是日本軍人的血。當年,中國遠征軍不勝其擾,日軍也痛苦不堪。

1943年的雨季來臨了,日軍無法發動大的進攻,改為派小股部隊偷襲。

為了掩護後方的工兵部隊築路,112團在正麵陣地上挖掘了一條長約50公裏的塹壕,阻擊日軍。日軍隻要在塹壕旁邊出現,立即遭到躲藏在密林中的遠征軍的射殺。就是在這個時候,和中國遠征軍展開反攻第一戰的日軍搜索隊隊長,被擊斃。

現在,戰場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日軍在攻,遠征軍在守。日軍防守都不行,進攻更不行。遠征軍進攻都摧枯拉朽,防守更是輕而易舉。

日軍偷襲的陰謀一直沒有得逞,他們看著遠處的公路漸漸逼近,但是毫無辦法。

中國軍隊強大的火力,讓日軍望而生畏。

9月,公路修到了南陽河邊,距離雷多起點已經10公裏。

遠征軍決定再次發動進攻,將日軍趕過新平洋,也將公路修到新平洋。新平洋,就是兩年前,美軍飛機發現中國第五軍殘兵,並給殘兵空投補給的那個地方;新平洋,也是兩年前中國遠征軍收集潰兵的那個地方;新平洋,還是兩年前中國遠征軍在野人山終於得到喘息的那個地方。

新平洋的占領很順利,順利到了幾乎所有的曆史資料中都沒有詳細記載,孫克剛抗戰結束後所寫的《緬甸蕩寇誌》中,隻有一句話是關於此次作戰的:“10月29日,新38師占領胡康河穀的前進基地一一新平洋。”

然而,占領新平洋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這一句話的記載。因為占領了新平洋,遠征軍像一顆釘子一樣釘在了日軍的前沿陣地。在這裏,進可以攻打胡康河穀,退可以防守雷多基地。當然,遠征軍有進無退,他們已經離開家鄉兩年了。這兩年來,他們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回家,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們回家的腳步,包括崇山峻嶺和日軍的槍林彈雨。

家和國,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從每年春運期間無數人克服艱難險阻踏上回家之旅就能夠看出來,從多年來海外赤子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來報效祖國就能夠看出來。

日軍麵對的,是一支回家心切的軍隊。這支軍隊的戰鬥力,自然是當年緬北戰場的日軍無法想到的。

還有一個日軍沒有想到的,是遠征軍手中的武器。中國遠征軍,手中拿的是比日軍先進的武器。美軍《步兵操典》一直強調武器在戰爭中的決定作用,進攻前,會對目標進行覆蓋性射擊,對一切可能藏身的目標射擊,先摧毀對方再說。在防禦時,強調的是依托工事,固守待援,而不是強行突圍,因為突圍會付出巨大犧牲。在待援的過程中,會有飛機和炮火對地麵的進攻部隊進行密集轟炸,也會有飛機向防禦的部隊空投補給,地麵上,則有解圍的部隊晝夜兼程趕來。

再反觀日軍《步兵操典》,一切追求的都是冒險和蠻勇,他們認為士兵的勇敢會壓倒對方,會給對方造成威懾力。

前麵寫過,李文才所在的部隊,在阻擊日軍的時候,日軍久攻不下,就脫掉衣服,一絲不掛地挺著刺刀向前衝,衝到遠征軍的槍口前送死。

新平洋的戰鬥並不大,雙方都隻投人了幾百人。日軍是兩個中隊,遠征軍是一個連。這個連是112團的搜索連。

雙方是在密林中的一處無名高地上不期而遇的。這個地方距離新平洋僅有幾公裏。

雙方一交手,日軍就大聲呐喊著衝上來,和遠征軍的搜索連展幵廝殺。奇怪的是,遠征軍搜索連和日軍一接觸,就邊打邊撤,和日軍拉開了距離。

日軍很高興,他們以為這次和以前的很多次一樣,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皇軍天下無敵。他們沒有追擊,因為山高林密,說不定什麼地方就有中國軍隊的埋伏,日軍有時候很愚蠢,比如脫光衣服挺著刺刀向前衝;有時候很聰明,比如這次。

可是,這次的日軍聰明反被聰明誤。

搜索連退後百米,日軍開始修築工事,想要在無名高地上與遠征軍長期對抗。就在他們的鐵鎬剛剛插進緬甸朱紅色的土地中時,一件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幾百顆迫擊炮彈,帶著巨大的嘯聲,像綻放的禮花一樣,落在了他們的身邊和身體上,爆炸掀起的巨大氣浪,將他們粗短的身體高高地拋起來,又重重地摔下去。山搖地動,地動山搖,他們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就身首異處。十分鍾後,炮擊停止,硝煙散盡,放眼望去,無名高地上全是日軍的殘肢斷臂,高者掛著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112團的搜索連心情愉快地走上了無名高地,他們腿腳從容,勝似閑庭信步。

日軍的一個中隊是180人,兩個中隊就是60人,遠征軍一個連300人,看起來人數相當。

但是,比起武器配置來,遠征軍就占據了絕對優勢。

日軍中隊一級是沒有配置大炮的,僅有9挺輕機槍和9具擲彈筒,擲彈筒的彈頭重量僅有1公斤左右,射程250米左右,殺傷半徑5米。其餘的武器,就是

又笨又長的三八大蓋。

兩個中隊,就是18挺輕機槍和18具擲彈筒,還有幾百把三八大蓋。這樣的武器裝備,在中國戰場上,如果與一個團的中國軍隊作戰,也能占據上風。

但是,這裏是緬甸。日軍麵對的,是中國駐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