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歸心似箭2(1 / 3)

112團的搜索連,裝備有12門迫擊炮,三門反坦克炮,各種機槍25挺,除了輕機槍,還有重機槍,剩下的武器,就是M4湯姆式衝鋒槍和美式步槍。

日軍在重武器和輕武器上,都不占優。迫擊炮的射程是50300米,是擲彈筒的20倍;彈頭重4公斤,是擲彈筒的4倍;殺傷半徑20米,是擲彈筒的4倍。至於反坦克炮,它的炮彈連坦克的鐵甲都能擊穿,何況日軍的肉體。

而三八大蓋,更和湯姆式衝鋒槍沒法比。三八大蓋僅僅射出一發子彈,而湯姆式衝鋒槍已經射出了十發。即使三八大蓋先射出子彈,在他的第二發子彈還沒有射出,湯姆式衝鋒槍已經將他打成了篩子。

日軍的兩個中隊,就這樣全軍覆滅。僅有兩名頭部和手臂擦破的傷兵,像被追趕的兔子一樣,失魂落魄地逃回了新平洋。

112團搜索連飛兵直下,逼近新平洋。留守在新平洋的少量日軍,聽到兩名傷兵繪聲繪色的描述,早就嚇破了膽,他們知道無法堅守,望風而逃,逃進了胡康河穀。

搜索連沒有追趕,他們要鞏固新平洋,等待後麵的大部隊到來。

112團來到新平洋後,開始進行基礎建設,他們砍伐樹木,鏟除荒草,平整土地,在這裏修建了一座飛機場。然後,加油站、軍火庫、糧食儲存站、被服站等各種設施立即跟上。幾天前還荒無人跡的新平洋,變為了叢林中的小城市。

新平洋成為了中國遠征軍的戰略基地。

112團留下一個連擔任新平洋的警戒任務,其餘部隊挺進胡康河穀。

胡康河穀的第一道天塹叫於邦,也叫於邦家。這是一個土著人生活的小村子。日本人進入胡康河穀後,當地土著人嚇跑了,日本人就占領了這個村寨,屯紮重兵。

從新平洋通往於邦,隻有一條狹窄的人行道,曲裏拐彎,宛若羊腸。而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路。從飛機上俯視於邦,隻能看到漫漫林海,於邦被遮掩在無邊的密林中。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作戰,遠征軍的優勢無法發揮出來,因為無論是搜索、觀測、通訊、偵察,還是步炮配合、地空配合,都無法組織。

在這樣的環境中作戰,就像兩個人在暗井中打架一樣。準以靜製動,誰就占有先機。誰進攻,誰就吃虧。

而當時,日軍已經在遠征軍必經的峽穀地段,埋伏有重兵。樹梢上,是日軍的機槍陣地;地麵上,是日軍修建的工事;工事前方,日軍將大樹砍伐,擋在路麵,作為障礙。

據孫克剛的記載,當時盟軍情報不準,認為駐紮在這一帶的敵人隻有四五十個緬甸士兵和當地的土人把守,由一個日軍軍官來指揮。而實際上,駐紮在這裏的,是日軍第18師團55聯隊和56聯隊的主力,攜帶有山炮和重炮。

情報的失誤,導致了駐印軍第一次遭遇重大傷亡。

1943年10月,就在新38師112團在新平洋向於邦進發的這個時候,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沒有在軍中,他飛到了重慶。

在重慶,蔣介石向史迪威布置了自印度雷多向緬北全線反攻的作戰計劃。隨後,蔣介石又同意由蒙巴頓勳爵指揮中國在緬甸的全部軍隊,史迪威副之。

實際上,遠征軍的反攻早在這道命令頒布的半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因為有這道命令,所以人們普遍將遠征軍反攻緬甸的時間,定為這個時候。

終於領到了正式任命書,終於能夠名正言順地全權指揮中國駐印軍,史迪威欣喜若狂,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有史以來頭一次,授予我指揮使用(中國駐印軍)部隊的全權。沒有繩索,那是我的部隊。”據史迪威身邊的人回憶,當時的史迪威哼著歌曲:“叮叮當,叮叮當,鈴兒響叮當,我們坐在雪橇上,我們多快樂,嗨!”

然而,這時候,緬甸戰場上的中國將軍們,卻一點也不快樂。

史迪威去重慶述職前,把權力移交給參謀長鮑特納。這是一個沒有能力,卻又好大喜功、自以為是的平庸之輩。這個不學無術的老外,他之所以能夠做中國駐印軍參謀長,人們認為,一是他會說中國話,二是在中國生活過很長時間,做過情報員,但“對於戰爭的藝術,極為不行”。

鮑特納在得知於邦和附近的守軍,僅僅隻有一名日軍指揮官和四五十名緬甸士兵的時候,他命令112團在11月1日之前,占領於邦和胡康河穀北段。

這個命令遭到了孫立人的質疑。

孫立人認為,要從新平洋進入於邦,沿途盡是原始森林,荒無人煙,大軍前行,必須開路。而且,此次前去,要占領橫麵為200裏的區域,一團人無論如何兵力不夠:,至於補給,更不可能,因為森林密布,無法空投,道路險阻,無法車行。

武器裝備的優勢,也談不上。由於道路崎嶇,重炮坦克都不能運走,士兵們隻能攜帶輕武器。這樣的輕武器,在進攻中無法發揮威力。

而且,孫立人綜合前幾個月的戰鬥,認為,日軍絕對不可能在於邦和胡康河穀的北段,隻部署緬甸士兵而沒有部署日軍。

孫立人向鮑特納建議,將新38師113團和114團一同派上去,協助112團攻打於邦,但是鮑特納沒有同意。

孫立人將新38師從緬甸帶出來,但是他沒有指揮這支部隊的權力。不但他沒有,連新一軍軍長鄭洞國也沒有。

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第三節孫立人和廖耀湘奪回指揮權

幾十年過後,方家績一提起這場因為情報失誤而損失慘重的戰爭,就悲憤不已。他說:“我們失去了一個營長,三個連長。”

在整個緬甸戰役中,包括第一次緬甸戰役和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國駐印軍一共失去了兩位營長,一位是在仁安羌犧牲的113團第三營營長張琦,另一位就是在於邦犧牲的112團第三營營長陳耐寒。

孫立人的建議沒有被駐印軍參謀長鮑特納釆納,理由是後方公路未通,補給困難,飛機太少,不能為112團提供援助。

孫立人沒有辦法改變不懂軍事的鮑特納的作戰部署。當時懂軍事的史迪威又去重慶未回,孫立人隻好退而求其次,再次建議攻占拉加蘇。拉加蘇是一個製高點,占領此地,則可以壓製日軍的火力,必要時候,戰局不利,112團可以退往拉加蘇。

鮑特納批準了。

112團是在不明敵情的情況下,貿然走進了胡康河穀。

112團在通過了隘口後,兵分兩路,第一營進攻於邦,第三營進攻拉加蘇,第二營為預備隊。

連長江曉垣率領著一個加強排,走在第一營的最前麵。當時,他並不知道,他們在一步步走進了日軍的伏擊圈。

江曉垣帶著加強排走在距離於邦僅有6300米的一塊高地前時,發現這裏有一片叢林中難得一見的開闊地,東西長約6300米,寬約1300米。要去於邦,這個

開闊地是必經之路,由於開闊地視野開闊,陽光明媚,即使跑過去一隻兔子,也會被發現。江曉垣把加強排分成幾批,一批通過,另外幾批擔任掩護,以此類推。加強排在緊張的氣氛中全部通過了,沒有發現任何情況。

通過了開闊地後,加強排繼續走進密林深處。他們不知道,就在他們通過開闊地的時候,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躲在樹上的日軍看到了。而守衛於邦的,並不是駐印軍參謀長鮑特納所說的四五十個緬甸兵,而是幾千名日軍。此刻布置伏擊圈的,則有七十多名日軍。

加強排全部走進了伏擊圈後,躲藏在樹上的日軍狙擊手開槍了,走在最前麵的中尉排長劉治倒了下去,連長江曉垣也負傷。

緬甸反擊戰中,日軍的狙擊手經常躲在樹上,射殺從樹下經過的駐印軍的長官和機槍手。另外,在行軍的時候,不能騎馬,因為騎馬的人目標太大,會成為日軍狙擊手的目標。

為了能夠射殺孫立人,日軍曾派出過上百名狙擊手,人手一支狙擊步槍,一張孫立人的照片。可是,直到戰爭結束,這些狙擊手連誰是孫立人,都沒有認出來。

日軍狙擊手的第一輪子彈過後,加強排立即滾入了草叢中,在平時的訓練中,他們經常訓練如果遭到突襲,應該如何應對。

現在,日軍在樹上,加強排在草叢中,日軍無法挪動,加強排可以移動,日軍手中是三八大蓋,加強排人手一支衝鋒槍。在日軍第一輪突襲占了上風後,而現在的對峙,日軍完全落於下風。

日軍在樹上構築了交叉火力,如果發現了目標,幾支三八大蓋裏的子彈一齊射出去。加強排藏身在草叢中,如果發現哪棵樹上有子彈射出,幾支衝鋒槍的子彈也一齊打出去。衝鋒槍的火力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一梭子子彈打出去,

樹梢上就會掉下來一名中彈的日軍。

日軍需要瞄準,加強排不需要瞄準,隻管對著樹梢掃射,掃過來,再掃過去,就會有一名日軍,夾雜在斷枝殘葉中,像喝醉酒一樣掉下來。

伏擊加強排的有七十多名日軍,而加強排隻有30人,七十多人布置好了伏擊圈,居然啃不動這30人。

黃昏時分,112團一營主力來到了這座高地前,戰鬥已經結束了。地麵上都是屍體,鮮血染紅了荒草,日軍全部死亡,加強排僅剩幾名重傷員。

一營將二十多名戰友掩埋後,繼續向於邦推進,經過一番激戰後,他們前進到了距離日軍主陣地僅有50米的樹林裏。

兩軍對峙。

戰局對中國軍隊相當不利,中國軍隊沒有補給,後方道路未通,所有的糧食彈藥,都帶在身上。而日軍能夠得到及時補給,從於邦到加邁有一條可通汽車的大道,加邁是日軍糧食軍火輜重囤積基地。有的資料中,把加邁翻譯成卡盟。

112團一營挺進於邦,進展不順利;而三營攻取拉加蘇,同樣不順利。

第一營出兵於邦的時候,第三營出兵拉加蘇。

第三營沒有費多大勁,就占領了拉加蘇。然後構築工事,準備做長期抵抗。

如果遠征軍的後續部隊能夠趕到拉加蘇,那麼拉加蘇可以稱為第二個新平洋,在這裏集結重兵,修建機場,囤積糧草,作為攻占胡康河穀的後方基地。

可惜的是,駐印軍參謀長鮑特納直到現在,還在想當然地認為,這一帶隻有緬甸兵和少量的日軍指揮官,根本對中國軍隊構不成威脅。

孫立人一再相求派兵增援112團,鮑特納一再尋找各種借口拒絕。

112團第三營孤立無援,而日軍則晝夜兼程,向拉加蘇和於邦增派援兵。從日軍後方基地加邁到於邦和拉加蘇的道路上,滿載著士兵的卡車隆隆駛過,卡車後拉著野戰山炮,山炮後還奔跑著趕去增援的日軍。

而這一切,中國軍隊都不知道。

112團一營遭到了一次伏擊後,而112團三營又遭受了一次偷襲。

在日軍援兵的先頭部隊到達時,與中國軍隊對峙的日緬軍在這天夜半對拉加蘇發動了一次偷襲。

偷襲的隊伍由日軍和緬甸義勇軍組成,以緬甸義勇軍居多,高達一個旅。這天夜半,一個旅的緬甸人手持緬刀,像賊一樣摸到了第三營的陣地前。他們輕車熟路,熟悉叢林,所以當他們一直摸到了第三營的營門前,中國軍隊還渾然不覺。緬甸人的後麵跟著日軍。

然後,緬甸人一聲呼哨,就揮舞著緬刀,衝進了中國軍隊的營房。中國軍

隊持槍拚殺:可是,長長的鋒利的緬刀在短短的沒有刺刀的衝鋒槍麵前,大占便宜,中國軍人倒了下去。

即使如此,這支驍勇善戰的中國軍隊仍然拚死反擊,與日緬軍膠著廝殺。戰至天亮,日緬軍退走,中國軍隊中,機槍連連長吳瑾陣亡。而日緬軍則留下了 200具屍體,其中包括兩名大尉,一名中尉。

三營的傷亡,雖然沒有確切記載,但是考慮到當時是白刃戰,拿著短武器的中國軍隊,應該比日緬軍傷亡更大。

此戰被中國軍隊視為奇恥大辱,因為那麼多的戰友,倒在緬刀下。

這場戰鬥,給孫立人留下了極為慘痛的記憶。孫立人後來規定,每個班至少要有兩把中國大砍刀,既可以作為短兵相接的武器,又能夠作為在叢林中開路的工具。

由於戰線太長,兵力缺乏,設立在一處高地上的112團團部,僅剩下一個警衛排負責警戒保護。

第三營遭受夜襲後不久,112團團部也遭到日軍一個大隊的夜襲。團長陳鳴人指揮警衛排拚死抵抗,無奈兵力太過懸殊,陣地多處被日軍突破。陳鳴人命令突圍,但是一名美軍顧問害怕,躲在山洞裏,不敢出來。

天亮後,陳鳴人帶隊衝出重圍,而那名美軍顧問卻被活捉了。

當時的戰場形勢危如累卵,團長陳鳴人都險遭不測,可見情況危急到了何種地步,可是,參謀長鮑特納仍舊固執己見,認為當麵之敵,隻是少數日軍兵力。

於邦和拉加蘇的危機在升級,孫立人和鮑特納的矛盾也在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