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一向脾氣很好,但是固執的鮑特納惹怒了孫立人。
日軍從加邁趕來的增援部隊,迅速進駐於邦和拉加蘇,中日兩方對峙的天平更加傾斜,本來,中國軍隊占據武器優勢,可是,因為道路險阻,重武器無法運往前線,而日軍的野戰山炮則可以用卡車牽引著,沿著康莊大道,直接駛人於邦和拉加蘇。
現在,日軍不但武器占優,而且人數更占優勢。據中日雙方的資料對照,此時進駐於邦和拉加蘇的,是日軍第18師團的兩個聯隊:第18師團的第55聯隊和第 56聯隊。
日軍一個聯隊的編製人數,相當於中國一個旅。兩個聯隊,就是兩個旅。
而中國軍隊僅有一個團,而且是已經激戰多日,傷亡巨大的一個團。
這場戰役注定是異常慘烈的。
一天早晨,日軍陣地上升起了氣球,氣球是為了給日軍炮兵指揮方位的。
早在淞滬戰場上,日軍就用氣球偵察中國軍隊的陣地。我采訪過當年第七軍1730師1020團二營機槍排排長梁天恩。梁天恩說,淞滬會戰開始的時候,遠在廣西的第七軍就晝夜兼程趕往上海。一到上海,雙方都打得非常艱苦,誰也製伏不了誰。頭戴鋼盔腳穿草鞋的鋼七軍來不及休整吃飯,一個猛衝,就把陣地上的日軍趕到了輪船上和大海裏。
日軍退卻了,第七軍這才埋鍋造飯,可飯還沒有做好,陣地上空出現了幾個巨大的氣球。第七軍的戰士沒有見過這種玩意,紛紛跑出來看稀奇。突然日軍艦船上的炮彈鋪天蓋地傾瀉而來,戰士們這才知道,氣球原來是給日軍的艦炮指定方位的。
日軍升起氣球偵察中國軍隊陣地上的情況,哨兵把這個情況報告給孫立人。孫立人意識到日軍大舉增兵,連重炮部隊都趕到了,前線的112團一定極度危險。
孫立人又找到鮑特納,報告日軍重炮部隊出現在於邦和拉加蘇的情況。
可是,鮑特納像一頭要撞倒南牆的野牛一樣,堅決地認為,當麵之敵沒有日軍的重兵。他想當然地說,日軍放氣球,是虛張聲勢,故意造成他們有重炮部隊,讓中國軍隊不敢進攻。
孫立人繼續據理力爭,可是,鮑特納說,他是炮兵出身的,他清楚地知道,於邦和拉加蘇那樣的地形,大炮根本就無法拉上去。
在這樣固執愚蠢的上司麵前,孫立人對敵情的判斷再正確,也無法實施。
前方傳來的戰報反映,112團在不斷地傷亡,孫立人心急如焚,可是鮑特納穩坐釣魚台,一副“你騙不了我”的神情。真是“崽賣爺田心不疼”。
就這樣,112團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又苦苦支撐了20天。日軍盡管反複攻打,都被112團奮死擊退。
因為兵力嚴重缺乏,112團第二營本來作為預備隊,現在也走上了前線。
1943年12月25日夜晚,是西方的平安夜。
這一天夜晚,圍攻拉加蘇的日軍炮兵指揮官森山大尉看著緬北的月光,想起了當年在德國上軍校的歲月,他突然心血來潮,命令拉出幾門炮,對著中國陣地一通轟擊,作為慶祝聖誕節的禮炮聲。
就在當天夜晚,堅守拉加蘇的中國軍隊112團第三營營長陳耐寒,帶著幾名參謀人員,潛伏在陣地的最前沿,觀察日軍動態,想發動一次奇襲。沒想到,日軍的炮彈就從天而降,陳耐寒和幾名參謀壯烈殉國。
陳耐寒是緬甸反攻戰中,中國駐印軍犧牲的最高指揮官。
森山大尉指揮幾門大炮轟擊過後,立即拉著大炮轉移陣地。
我釆訪79軍98師29團炮兵連長駱首瞻,他說,在炮兵對射中,每打一發或者幾發炮彈,就要趕快拉著大炮離開原地。因為你的炮彈射出後,對方馬上就能夠從彈道推斷出你的大炮所在的方位,對方馬上就會進行反擊。而你在裝填炮彈的時候,有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裏,對方的炮彈就會落下來。
可是,這天晚上,拉加蘇的中國軍隊陣地上沒有大炮還擊。
因為這支中國軍隊根本就沒有大炮。
中國駐印軍在緬北與日軍的作戰情況,中、美、英三方都非常關注。因為緬北戰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戰場。如果緬甸戰場上,中國軍隊進展順利,中印公路就能夠修通;中印公路修通了,大量的裝備就能夠進入中國;大量裝備進入了中國,大量日軍就無法在中國戰場上脫身;大量日軍無法在中國戰場上脫身,則美軍的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就會得到減輕;美軍壓力減輕,“二戰”進程就會加快。這是從美國的角度分析的。
再從英國角度分析,如果中國駐印軍在緬北戰場進展順利,日軍肯定就會把緬甸南部的兵力調往緬北;日軍調往緬北,印緬邊境壓力減輕;印緬邊境壓力減輕,則英軍就能夠發動反攻,收複殖民地緬甸。
所以,美國和英國,對緬北戰事都非常看重。
中國軍隊在緬北於邦和拉加蘇與日軍浴血奮戰的時候,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在開羅召開會議,確定統一對日作戰事宜。
參加這次會議的蔣介石,本來喜氣洋洋,可是,有一件事情卻給他潑了一
瓢冷水。這就是中國駐印軍在緬北的止步不前。
孫立人在他的《統馭學》中記述了當年發生的事情。
在開羅會議期間,中國駐印軍參謀長鮑特納看到112團在於邦和拉加蘇遲遲打不開僵局,就向開羅會議報告說,中國軍隊不能作戰,不肯前進。“蔣介石聽到後,非常難過。”孫立人這樣記述,因為鮑特納的報告,嚴重影響到了中國的聲譽。
開羅會議結束後,蔣介石夫婦專門飛到緬北,找到孫立人,了解中國軍隊反攻的情況。孫立人向蔣介石報告了詳情後,指出鮑特納的三點錯誤:“一、他的命令等於接防,好似不預備作戰;二、作戰時兵力應當集結,不能分散;三、作戰時補給應密切聯絡,不能將部隊送到前線不管。”
蔣介石聽到這種情況後,才恍然大悟。
可是,蔣介石“大悟”了也沒有采取實際行動,美國人依然牢牢控製著中國駐印軍的指揮權。
第二天,史迪威飛到緬北,就緬北戰情和孫立人辯論,爭吵達到12個小時。一些美軍參謀問孫立人:“你和總指揮怎麼有那麼多的架要吵?”孫立人說:“如果我不和他吵,他永遠也不知道我的想法。”
從孫立人的回答中能夠看出史迪威的性格,非常頑固執拗。孫立人和他爭吵長達12個小時,他還聽不進去一句話;更何況性格溫柔敦厚,不會說英語,也不會和史迪威爭吵的鄭洞國和廖耀湘。所以,中國將領和這樣的美國佬合作,實在太難。
孫立人和史迪威爭吵了 12個小時後,還是無法說服史迪威同意向112團增兵,孫立人氣憤地說:“天亮後,你和我同去前線視察。”史迪威同意了。
這次視察,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孫立人和史迪威、鮑特納來到112團的前線陣地時,適逢一場激戰剛剛結束,中國守軍擊斃日軍四十多人。打掃戰場,中國軍人從一名日軍指揮官身上翻找到一份機密文件,從這份文件中得知,日軍從10月份開始,已經從滇西抽調了第18師團的第55聯隊和第56聯隊,星夜趕往於邦和拉加蘇增援,而炮兵第 18聯隊和重炮獨立21大隊也向這一帶集結。而第18師閉指揮部前推上百公裏,以便指揮其增援部隊,這名日軍指揮官是山下中尉。
直到現在,兩位美國佬才知道112團對抗多日的,居然是日軍兩個聯隊,而不是幾十個緬甸兵。
為了證明日軍不但有步兵,還有重炮部隊,112團的戰士受命抬來日軍大炮發射過來,而沒有爆炸的臭蛋,讓鮑特納觀看。至此,鮑特納羞赧不堪,明白自己錯了。
由於參謀長鮑特納的判斷失誤,又自以為是,讓駐印軍新38師112團付出
了巨大犧牲。
史迪威宣布,撤銷鮑特納的參謀長職務,新38師由孫立人全權負責,立即組織另外兩個團113團和114團,晝夜兼程趕往於邦和拉加蘇,增援112團。
鮑特納不心疼中國駐印軍,但是史迪威心疼。因為中國駐印軍是他唯一能夠依賴的部隊,他還想依靠這支武裝打翻身仗,反攻緬甸,一雪前恥。兩年前,他被日軍從緬甸趕出,在美國盡人皆知,史迪威丟不起這個人。
孫立人終於奪回了對新38師的指揮權,一些資料記載,孫立人從山下中尉的身上看到那份加密文件後,心中一驚。第55聯隊和第56聯隊所在的第18師團,是新一軍的老對手。
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時候,稅警總團的當麵之敵就是第18師團,沒想到冤家路窄,在這裏又遇上了。
筆者在采訪上高會戰的時候,當地研究上高會戰的專家昝鴻祥說,抗戰時期,日軍的某一個師團專門與中國某一個軍作戰,這是日本大本營製定的作戰方針。因為日軍這個師團作戰次數多了,就能夠熟悉當麵的中國軍隊,知道它的漏洞在哪裏,能夠更輕易擊敗。同樣的道理,中國軍隊也能了解日軍的特點,也能更輕易地擊敗它。
比如,日軍強焊的第五師團,專門和中國當年唯一的機械化軍第五軍過不去,結果在廣西昆侖關,第五師團被第五軍打成了殘廢,中村正雄少將陣亡。日軍第18師團,則像影子一樣跟著新一軍,最後的結局,地球人都知道,第18師團被打得死去活來,連師團長田中新一的關防大印都被繳獲了。新一軍有了這枚關防大印,可以在日軍營地裏暢通無阻。
孫立人能夠指揮新38師後,立即兵分兩路去救援112團。113團趕往拉加
蘇,孫立人親自帶著114團解救於邦。
然而,山高路險,道路崎嶇,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路,增援部隊,要趕到前線,至少需要20天。
這20天裏,113團和114團晝夜兼程,披荊斬棘,急如星火;這20天裏,前線的戰鬥一直非常激烈。
於邦北部,僅有幾裏遠,有一個地方叫臨濱,這裏駐紮著112團的一個連,連長叫劉益福。
日軍如果占領了臨濱,就會截斷於邦和拉加蘇中國軍隊的後路,中國軍隊就會陷人包圍圈中,麵臨被全殲的危險。
所以,對於日軍來說,臨濱必須攻取;對於中國軍隊來說,臨濱必須堅守。中國守軍是一個連,日軍圍攻的是一個大隊。敵我兵力比將近10:1,而且日軍還占據了武器優勢。
臨濱陣地前,中國士兵用被日軍炮火轟炸折斷的樹木作為障礙物,障礙物後,有一棵巨大的樹木,樹冠被日軍炮火劈去一半。葉先貴、餘元亨兩名重機槍手,把一挺重機槍放在了樹幹後,讓粗壯的樹幹作為阻擊陣地。這棵隻剩一半的大樹兩邊,是手拿衝鋒槍的全連戰士。
臨濱的戰鬥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日本士兵每次衝過障礙物後,都被重機槍子彈像割麥子一樣撂倒一片又一片,後麵的繼續衝鋒,被繼續撂倒,再繼續衝鋒。反正日軍的人數多,他們死得起。
日軍《步兵操典》是一根筋,日軍打仗也是一根筋。
七天過去後,日軍大隊長田中勝、兩名中隊長原良和吉五,還有400名日軍,倒在了中國軍隊的陣地前。
對這場戰鬥,我一直有一個疑問:日軍為什麼不用炮兵打中國軍隊的重機槍?
新一軍老兵說,當年日軍在樹梢上,除了埋伏狙擊手,還有機槍,專門射殺從樹下走過的中國軍隊。中國軍隊遇到樹上的狙擊手,可以用衝鋒槍打。可是遇到機槍手,衝鋒槍就不是對手,因為機槍會壓製衝鋒槍的火力。怎麼辦?新一軍的炮兵就對著大樹打幾發炮彈,炮彈過後,日軍機槍手和機槍就從樹上掉下來,即使沒有被打死,也會被摔死。
可是,臨濱的這次戰鬥中,日軍為什麼不用炮兵對付重機槍呢?
日軍《步兵操典》有規定,在步兵衝鋒前,可以炮擊;在步兵衝鋒時,不
能進行炮擊。
日軍《步兵戰法》的規定讓田中勝大佐和這400名日軍死得不明不白。那棵巨大的樹木下,可能有樹洞,或者樹木下挖有掩體,日軍在衝鋒前的炮擊日才,葉先貴和餘元亨把重機槍拉進掩體裏,等到日軍衝鋒時,再抬出來。這樣,沒有了大炮掩護的日軍,正好變成了菜刀下的黃瓜,想怎麼切就怎麼切。
對於臨濱阻擊戰,當年的《大公報》有詳細的報道,其中有幾個細節特別耐人尋味。
這場阻擊戰的起因很有意思。這天,劉益福連長帶著士兵在陣地的左側防守,突然看到從樹林裏走出了一群穿著遠征軍服裝的人,向著陣地走來。警衛哨兵鳴槍,前衛部隊掃射,那群人用中國話高喊:“班長,班長。”通訊兵看到這種情景,急忙跑來告訴劉益福說:“連長,是自己人,打錯了。”劉益福略思片刻,說:“打吧,不管那麼多,就算是我們自己人,事先沒有通知,而貿然闖進我的防區,上麵也不會怪我的。”結果,這邊槍一響,那邊那群人立即找到掩體,伏地還擊,臨濱阻擊戰,就此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