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歸心似箭3(3 / 3)

新38師一路高歌,新一軍的另一支部隊新22師在哪裏?

此刻,新22師共有三個團:64團、65團、66團。65團已經進入了胡康河穀,64團和66團正在趕往新平洋的路上。

新38師已經建功立業,新22師豈能袖手旁觀?

比起新38師,新22師更是背負血海深仇,他們在藍姆伽和雷多枕戈待旦,

焦急等待,早就想上戰場了。

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新38師幾乎沒費多大周折,就來到印度;而新22師,這一路上實在太過艱辛了。據杜聿明在《中國遠征軍人緬對日作戰述略》中介紹,新22師兵員有9000人,戰鬥死傷人數2000人,撤退死傷人數200人,隻有 4000人來到了印度,還不到兵員的一半。

而實際上當時大撤退的時候,第五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一起撤退,出發時的5萬人,除過中途改道的新38師和96師,最後來到印度的隻有2000人。新 22師途中的傷亡數字不詳,但肯定超過了3200人。

在這條遠征軍的苦難之路上,平均每公裏死亡2人。

這麼多一起患難與共的戰士倒在了緬甸,倒在了野人山中,倒在了日軍的槍口下,新22師怎麼能夠咽下這口惡氣?

一個名叫戈登西格雷夫的老外,寫過一本《緬甸外科醫生的歸來》。這本書中有這樣的文字:

“我要去看一看那一段路,那裏有許多中國第22師的士兵陣亡……第二天一早,我們幵始向Mu Bum山艱難地攀登。路況還是很好,逐漸上升。開始我們看到了不會超過50或者60具中國人的骨架,但是現在我們發現每100碼就有10到30具的骨架堆積在一起……”

1碼約等於0.91米,100碼還不到100米。

這是一種怎樣的慘狀啊,這是一種怎樣的仇恨啊,能夠活著走出野人山,並且又殺回野人山的新22師的戰士們,誰不想報仇?

新38師綽號叫“鷹”,新22師的綽號則叫“虎”。從他們的外號上就能夠看到這兩支部隊的特點。鷹在攻擊的時候,講求策略,一擊致命;而虎在攻擊的時候,雷霆萬鈞,不顧一切,直到把對方咬死才罷休。

新22師的先鋒部隊65團這次出征,史迪威交給他們的任務,隻是幫助新38師112團第三營,鞏固拉加蘇的防地。可是,新22師65團冒著抗命殺頭的危險,不去增援新38師112團三營,而是直接插到了日軍的後方,攻取大洛。因為大洛的日軍比拉加蘇的日軍多得多。新22師太想打仗了,太想狠狠地揍敵人,太想給死難的戰士們報仇了。結果,他們一戰而拿下大洛。

攻占了大洛後,新22師的弟兄們把日軍的頭顱挑在槍尖上,排隊遊行。這種情形被美國顧問看到了,美國顧問認為這種行為嚴重地違反了人道主義的原則,要求辭職,不和新22師這些“瘋子”呆在一起。

美國顧問哪裏能夠理解新22師心中的痛苦啊!

孫立人帶著新38師展開反擊的時候,廖耀湘還帶著新22師屯兵雷多。

中國駐印軍在展開大反攻前,所有的權力掌握在史迪威手中,史迪威是東南亞盟軍的副總司令,又是中國駐印軍的總指揮,他實際上掌握的兵力,也隻有中國駐印軍這幾萬人。所以,史迪威將自己的權力發揮到極致。中國駐印軍下麵隻有一個軍,這就是新一軍。而軍長鄭洞國、副軍長兼師長孫立人、師長廖耀湘,連指揮一個營的權力都沒有。

史迪威去重慶向蔣介石彙報工作的時候,又把中國駐印軍的權力交給了另一個美國人,駐印軍參謀長鮑特納,而鮑特納又是一個同史迪威一樣剛愎自用,但是能力又遠遠不如史迪威的人。結果,胡亂指揮。讓中國軍隊的營長、連長、排長損失了十幾位,這是整個反攻作戰中,中國軍隊損失最大的一次。

史迪威回到雷多後,將鮑特納撤換,將新38師的權力放手交給孫立人,讓孫立人前去解圍。然後,又將新22師的65團交給孫立人指揮。

現在,史迪威信任孫立人,但仍然不信任廖耀湘。

雖然史迪威將新22師65團交給了孫立人指揮,但是史迪威仍然要幹涉這個團的行動。他對這個團下達的命令是,前去拉加蘇解救新38師112團第三營。

新38師112團三營,此時在防守拉加蘇,與數倍兵力的日軍曠日交戰,戰鬥極為艱苦。

拉加蘇在新平洋基地的南麵,而此時已經被孫立人用大炮開路所占領的於邦,在新平洋基地的東麵。兩地相距不但遙遠,而且中間還隔著重重關山。拉加蘇有難,於邦也幫不上。

新22師65團在團長傅宗良的帶領下,星夜向南進發。此時的65團,說是一個團,其實隻有兩個營。另外一個營和廖耀湘率領的其餘兩個團在後方。

這是新22師緬甸反攻的第一戰。這些滿懷仇恨的中國士兵,撲向日軍。

史迪威的命令是,讓新22師65團南下拉加蘇,援救新38師112團第三營。可是,新22師65團沒有在拉加蘇附近停下腳步。他們繞過拉加蘇,趕往了比拉加蘇更南麵的大洛。

團長傅宗良和副團長羅英以及兩個營長商量:圍攻拉加蘇的日軍才有多少啊,根本就不夠吃,幹脆一竿子捅到底,把日軍老巢大洛攻占了。大洛是日軍的後方基地,糧草彈藥都在這裏。攻占了大洛,拉加蘇的日軍斷了後路,自然慌亂,隻能向南退縮。他向南退,我們正好伏擊他。

這個戰術,在孫子兵法中有,叫做“圍魏救趙”。

可惜,史迪威不懂什麼叫“圍魏救趙”,他隻知道他的命令下達了,而65團沒有執行,這是蔑視他的權威。他向重慶統帥部報告說:新22師65團團長傅宗良上校,擅自改變作戰命令,請求撤職查辦。

重慶統帥部居然同意了史迪威的報告。

沒有資料證實,此時奔襲在大洛的團長傅宗良是否聽到了他已經被撤職查辦的消息。估計傅宗良還不知道這一消息。因為65團在向日軍後方基地奔襲的時候,是偷偷穿插,兩個營的人馬在密密的叢林中開路前行,電台關閉,神不知鬼不覺。不但日軍找不到他們,連中國軍隊也找不到他們。

日軍密集的大洛,就是他們前進的方向。

1944年1月11日,65團尖刀連在連長邱中嶽的率領下,一路爬山過嶺,揮刀開路。突然,先鋒排排長吳如岡在一道山穀中發現了日軍的腳印和糞便。腳印在山穀中到此消失,那麼就判斷日軍沒有沿著山穀繼續前行。左前方有一條小徑,估計日軍是從這條小徑上山了。

山上有日軍,打不打?打了就影響穿插任務,不打就便宜了這夥日軍。怎麼辦?打,肯定打。送上門來的日軍,肯定不能放走,放走了就是罪過。

死神張開翅翼,撲向這夥日軍。死神是一坨屎帶來的,一坨屎暴露了日軍的行蹤。

可見,隨地大小便,後果嚴重。

緬北人跡罕至,山嶺荒無人跡,荒山上即使有小路,也是飄忽不定,時斷時續,要爬上山頂,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連長邱中嶽站在山下向上觀察,突然看到有一群猴子正在上山。對於荒山來說,猴子才是主人,而人類隻是客人。主人對它的家,永遠比客人熟悉。

邱中嶽命令兩個排哨悄跟在猴群身後,覓路上山。另外一排,在山下警戒。

兩排戰士跟在猴群的背後,悄悄摸上去。就在猴群即將到達山頂時,突然不再上山,紛紛爬上樹梢。邱中嶽仔細觀察周邊情勢,判斷山頂上一定有日軍。猴群害怕日軍,就爬上樹去躲藏。

邱中嶽命令留下一個排在原地守候,監視日軍;另一個排向山腰迂回,從後山包抄日軍,兩麵夾擊,不能放跑一個日軍。如果有一個日軍走脫了,65團偷襲日軍大洛基地的計劃,就會暴露。

迂回包抄的那個排來到後山,準備向山頂上偷襲時,被日軍狙擊手發現。躲在樹上的日軍狙擊手擊倒了走在最前麵的兩名戰士。

行蹤暴露,隻能發動強攻。這個連在擊斃了日軍狙擊手後,向山頂進攻。日軍的吸引力全部集中在了後山。

老兵們說,緬北最不缺的就是樹木,緬北的樹木多得像廣州火車站的行人,而廣州火車站,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緬北的樹木都非常高大,樹木和樹木之間,又用樹藤連接在一起,樹藤密密麻麻,像漁網一樣,密密地織滿了每一個空間,這些樹藤,粗的有小臂那麼粗,細的有手指那麼細。人走在這樣的樹林裏,視線隻能看到一二十米遠的樹林。這裏從來沒有人類來過,這樣的樹林生長了幾萬年幾億年,要在這樣的樹林中行走,每走一步都需要砍斷麵前的藤條,所以,有時候一天隻能行走一兩百米。

叢林作戰和在別的地方作戰不一樣。叢林作戰一開戰就是近戰,因為雙方都隻能看到自己周圍一二十米遠的距離,一二十米遠之外的視線被樹叢遮擋。

在這麼近的距離搏殺,中國軍隊手中的武器大占便宜。因為當日軍第一發子彈打出後,還沒有來得及打出第二發子彈,中國軍隊手中的衝鋒槍已經打出了至少十發子彈。

後山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力,而前山的中國軍隊另一個排悄悄抵近山頂,架起迫擊炮,對著山頂狂轟濫炸。山頂上的日軍處於兩麵包圍中,逃無可逃。

最終的結果是,日軍小隊長井則覺及9名士兵全部被擊斃,無一漏網。而中國軍隊則傷亡7人。

幹掉了這支日軍小隊後,65團又鑽人了密密的叢林中,消失在了緬北的茫茫林海。即使坐著飛機在空中偵察,也不知道機翼下的熱帶雨林中,有一支中國軍隊,正像一支暗箭一樣,射向日軍的心髒。

距離大洛愈來愈近,而遭遇日軍的機會越來越多。

1月14日,65團又與日軍一個小隊遭遇,將其包圍全殲。

1月18日上午9時,與一股日軍遭遇,將其擊潰。

當日下午5時,65團終於趕到了大洛附近。日軍看著從天而降的中國軍隊,目瞪口呆,倉促組織抵抗。

中國軍隊一共有兩個營,一個營在前麵作戰,一個營休息;等到前麵那個營打累了,再換休息好了的這一營。

中國軍隊將日軍趕入了兩條河流組成的三角地帶,兩個河流阻擋了日軍逃跑的腳步,中國軍隊隻需要從一個方向進攻就行了,而這個三角地帶全是蘆葦,並不能擺放那麼多的軍隊。

如果日軍知道中國軍隊會來偷襲,絕對不會選擇在這個地方駐紮。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想到,中國軍隊像青蛙一樣,跳過了拉加蘇,直接落在了更南麵的後方基地大洛,展開進攻。

對於日軍來說,地形不利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中國軍隊的彈藥好像永遠也打不完,他們呼叫飛機,飛機將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空投下來。

而失去了製空權的日軍,隻能翹起屁股,讓中國軍隊打。

因為中國軍隊留給日軍的,隻有挨打。日軍唯一的選擇,就是選擇一種比較好受的挨打方式。

大洛是日軍的後方基地,這裏有一批剛剛從日本本土來到緬甸的新兵,尚未結束訓練。因為戰事激烈,日軍傷亡慘重,這些新兵倉促走上陣地,與中國軍隊作戰。

新22師的士兵是什麼?都是從野人山死人堆裏爬出來的。他們一個個身經百戰,他們的作戰經驗,豈是這些日本娃娃兵能夠比擬的?在戰場上,作戰經驗排列第一,武器第二,而現在中國軍隊不但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武器也占據絕對優勢。僅從單兵作戰武器來說,中國軍隊一個班有班用機槍,有兩支衝鋒槍,其餘的是新式步槍。而且,這個班可以直接呼叫炮兵增援;而這些日本娃娃兵呢?他們手中拿著的,是退役的三八大蓋,殘破不堪,槍帶都沒有了,用麻繩穿起來掛在脖子上。而且膛線都磨平了,打起來子彈還總卡殼。日軍的新武器呢?新武器都用在了一線作戰部隊。大洛是後方,後方訓練新兵,隻能用這種老掉牙的退役步槍。

而現在,中國軍隊突然兵臨城下,還沒有訓練好的日軍,不得不拿著這些破武器來作戰。

一沒作戰經驗,二沒先進武器的日軍新兵,怎麼會是新22師65團的對手?所以,很快地,日軍新兵就喪失殆盡。當中國軍隊看著這些日軍竟然拿著用麻繩串起來的步槍時,一個個笑得直不起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