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資料記載,修建滇緬鐵路時,最少死亡了 10萬勞工。這些勞工都是老人、孩子和婦女啊,他們的兒子、父親或丈夫在前線與日軍拚死作戰,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丈夫在前線浴血奮戰,戰死疆場,後方的妻子怎麼能知道?後方的妻子累死在滇緬鐵路上,前方作戰的丈夫又怎麼能夠知道?
滇緬鐵路全長860公裏,死亡10萬人,平均每修建8米,就有一人死亡,這是一條血淚之路,這是一條白骨堆積而成的道路。
然而,這還不是滇緬鐵路最悲慘的,更悲慘的是這條血淚之路的命運。
30萬婦孺老幼,付出了 10萬人的巨大犧牲,修築了年,就在即將通車的時候,形勢急轉直下,發生了誰也沒有預料到的變化。
日本南方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幾個月裏,登陸東南亞,一路勢如破竹,攻占了東南亞的英國殖民地,攻打緬甸。
然後,中國出兵。可是英軍隻顧逃命,導致防線崩潰,結果中國軍隊被英軍出賣,第一次緬甸戰役失敗。
第一次人緬作戰失敗後,日軍長驅直入,一直追擊中國軍隊到了怒江西岸,惠通橋被炸毀,阻斷了日軍追擊的步伐。
緬甸戰敗也給滇緬鐵路帶來了深重災難。
因為擔心日軍沿著滇緬鐵路進人昆明,中國政府忍痛炸毀了滇緬鐵路。30萬苦命的勞工,10萬人的犧牲,年的艱苦建造,最後隻能看著炸毀。
滇緬鐵路被炸毀後,以後再也沒有重建。至今,在沿途的河流中,還能看到當初炸橋後留下的橋墩,披著歲月的塵灰和苔蘚,在無人知曉的寂寥中,靜靜地訴說著滄桑。
我想起了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桂河大橋》,英國戰俘設計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大橋,為了阻擋日本人的進攻。如果有哪位導演把滇緬鐵路拍成電影,一定比《桂河大橋》更加震撼精彩。
接著再說說滇緬公路。
當初修建滇緬公路,和修建滇緬鐵路一樣,也頗費周折。
這是全麵抗戰剛剛開始的事情。
首先,驕傲自大的英國人不允許中國修建這樣一條與緬甸的臘戍相連的公路,他們還是擔心中國會危及大英帝國在緬甸殖民地的利益。
雲南的商業巨子繆雲台出場了,他帶著隨從來到仰光,與英國殖民者反複斡旋談判,陳說利害,終於簽汀了協議。
繆雲台一回到昆明,滇緬公路就開始修建了。滇緬公路沿途的30萬老幼婦孺,滇西所有能夠動員的勞力,都來到修路工地。這種勞動強度和修建滇緬鐵路一樣繁重,他們築路的環境和修建滇緬鐵路一樣惡劣:無數的蚊蟲叮咬、深不見底的山穀、湍急的河流、密密層層的森林……這是另一條用雙手刨出的,從昆明通往緬甸的道路。
那時候,從祥雲到畹町沒有汽車可以乘坐,狹窄的羊腸小道無法容納一輛汽車通過。那時候的中國連建造大橋所需要的鋼索也生產不出來,橋梁總設計師徐以枋就帶著隨從徒步行走了上千裏,走到了邊境小鎮畹町,到了畹町才有汽車通往仰光。而建橋需要的鋼索,又經過了一個月的長途跋涉,才運到了怒江邊和瀾滄江邊。
滇緬公路在洶湧澎湃的怒江和瀾滄江上修建了三座大橋,分別叫做惠通橋、昌淦橋、功果橋。這三座大橋連接起了中國和緬甸,連接起了滇緬公路,連接起了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然而,那時候要在河流上搭建橋梁非常困難,而最困難的要算功果橋。
功果橋下的瀾滄江水流湍急,即使放一片雞毛,也會被卷入水底。要把建橋用的鋼索從瀾滄江的西邊拉到東邊,談何容易。於是,一個個孩子背上綁著繩索,繩索後連接著鋼索,跳進水裏,遊向對岸。很多孩子被波浪卷走了,後來,一個孩子終於遊到了瀾滄江東岸,功果橋架設成功了。
這個孩子姓王,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修建滇緬公路動用了30萬老幼婦孺,而造成了多大的傷亡,可能一直沒有記載。筆者了解到,在修建滇緬公路時,有將近3000名工程技術人員犧牲了。這些工程技術人員,都是那時候因為抗戰而從內地和南洋遷徙而來的大學生,
我們民族的精華。那麼,犧牲的勞工,肯定不止10萬人。有人推測,可能高達 15萬。
滇緬公路從197年12月開始修建,到198年8月1日通車,綿延1200公裏,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而更令人驚歎的是,修建這條道路的,全部是滇西的老幼婦孺,沒有使用任何機械裝置,完全依靠雙手。這條道路,穿越了無數的高山峽穀,激流險灘,它的艱險可謂史無前例,它是人類築路史上不可能再複製的奇跡。
通車的消息傳到美國後,羅斯福總統驚歎不已,又心存疑竇,他不相信中
國人能夠依靠雙手在叢山峻嶺中刨出一條供兩輛汽車並排行駛的道路。羅斯福指示當時的駐華大使詹森前往調查,詹森考察滇緬公路後,在向總統遞交的報告中驚歎道:“滇緬公路工程浩大,全賴沿途人民的艱辛和吃苦耐勞精神,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當年,世界上幾乎所有大報都對滇緬公路的通車進行了報道,英國《泰晤士報》連續三天發表文章,文章有這樣的句子:“隻有中國人才能在這樣短短的時間做得到。”
滇緬公路、滇緬鐵路、中印公路,你在全世界也找不到像這樣三條艱辛之路、悲壯之路、英雄之路。
這三條道路,有兩條是中國人獨立修建,有一條是中國人參與修建。
修築中印公路的黑人工兵團,都給中國駐印軍的老兵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在黑人工兵團中,除過少數幾個指揮官和技術人員是白人外,其餘的都是黑人。這些黑人從事著機械操作、車輛駕駛、設備維修等等繁重的工作。緬甸的天氣酷熱難耐,人們在這樣的天氣裏站立行走,也會揮汗如雨,更何況還要在這樣的天氣裏從事著築路這樣繁重的活計。可是,這些來自美國底層社會的黑人、他們性格開朗,大聲談笑,似乎從來不知道愁苦是什麼。他們身材高大、體格健壯、力氣很大、不知疲倦。
他們簡單而快樂。
後來,中印公路開通後,沿著這條公路運往中國的戰略物資,裝備了中國軍隊的四個方麵軍,分別是盧漢的第一方麵軍、張發奎的第二方麵軍、湯恩伯的第三方麵軍、王耀武的第四方麵軍。
“二戰”結束後,曾經為中國抗戰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中印公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後來,中印公路不再有車輛行走,慢慢就荒廢了。前幾年,聽到有人提議重修中印公路,但是隻是提議而已,後麵再沒有消息了。
中印公路,靜靜地躺在緬北荒蠻無人的原始叢林中,靜靜地躺在緬北雨季汙濁的泥淖中,被野草覆蓋,被昆蟲爬過,被猛獸走過,被世人遺忘。
中印公路,在無人知曉的寂寞和孤獨中,靜靜地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第二節中國戰車營
在“二戰”期間,曾兩度出任日本大本營陸軍作戰課課長的服部卓四郎在《大東亞戰爭全史》第三冊第155頁中,這樣描述額北戰場上的中國軍隊:
“該聯隊進出於戰場,經與敵軍交戰後,始判明該敵為中國軍第三十八師之有力部隊,與第十八師團屢在中國大陸交戰之中國軍,素質完全不同,乃大大吃一驚。曆來之行情,概係以日軍一個大隊對付中國一個師綽綽有餘。尤之自信。豈料胡康之中國軍,無論在編製裝備或戰法與訓練上,麵目全非。步兵五十六聯隊雖曾勇戰力攻,然敵之圓形陣地,由稠密之火網與空中補給所支持,不僅不能加以壓製,且使我傷亡慘重。我雖予敵九百餘名之死傷,然敵仍頑抗,據守密林陣地不下。全軍接得此情報後,均為之愕然……”
服部卓四郎所寫的“該聯隊”,指的是日軍第18師團第56聯隊;所寫的“中國軍第三十八師之有力部隊”,指的是新38師112團;而所寫的“全軍”,指的是日軍第15軍。
1944年存,中國軍隊在緬北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狂飆。對於日軍來說,緬北危機,帶動整個緬匈局勢震蕩。而在滇西,中國軍隊枕戈待旦,隨時準備反擊,奪回滇緬公路。
鑒於這種情況,日軍大本營不得不向緬甸增兵,從當初僅有的4個師團,猛增到了 9個師團和1個獨立旅團。兵力增加了一倍還多。
前麵已經寫過了,在第一次緬甸戰役時,日軍共有四個師團參戰,分別是第18師團、第33師團、第55師團、第56師團。在第一次緬甸戰役結束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裏,緬甸就隻有這四個師團,其中第56師團還長期駐紮滇西,隔著洶湧澎湃的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緬甸境內,其實隻有三個師團。
當時的緬甸方麵軍編製是這樣的: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下轄 15軍和司令部直屬的第55師團。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下轄第18師團、第33師團、第56師團。
日軍人的名字很難記,一般可以不記。但是,河邊正三的名字,中國人一定要記住。當年的七七事變,身為旅團長的河邊正三率領日軍炮轟中國軍隊,攻擊守軍陣地,擴大事態。而過了兩年後,“二戰”才全麵爆發。
牟田口廉也的名字,中國人也一定要記住,這是當年挑起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當天,河邊正三不在一線,是大隊長牟田口廉也親自下令轟擊宛平城,點燃了大戰的導火索,第二天,河邊正三才被緊急召回,指揮全線進攻。
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的兩個師團長名字要記住,因為這是兩個與中國遠征軍交戰最多的師團,也是被中國遠征軍打得最慘的兩個師團,而這兩個師團長,也是被中國遠征軍打得隻身潛逃的師團長。第18師團師團長叫田中新一,第56師閉師團長叫鬆山佑三。
1944年春,因為中國軍隊狂飆突擊反攻,日軍大本營得不得增兵,此時的緬甸方麵軍司令仍然是河邊正三中將,而他的手下已經有了三個軍和一個直屬師團、一個直屬旅團。這三個軍分別是15軍、28軍、33軍。直屬師團是53師團,直屬旅團是24混成旅團。
軍司令官依然是牟田口廉也,下轄三個師團:第15師團,第31師團,第33師團。
28軍司令官是櫻井省三,就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被孫立人率領新38師在仁安羌擊敗的日軍第師團師團長,現在官升一級,當了軍司令官。28軍也下轄三個師團:第2師團,第54師團,第55師團。
第軍司令官本多政材,當年配合板垣征四郎進攻山西,參與了忻口會戰和太原會戰。後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任第八師團師團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來到緬甸參戰第軍下轄兩個師團,這就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日軍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
日軍緬甸方麵軍一共在緬甸部署了三個軍,其中,第28軍是專門用來發動英帕爾戰役的第軍全力對付中國軍隊。而後來,隨著新一軍戰果的不斷擴大,日軍發現僅僅依靠第軍,根本無法對付中國遠征軍,便不斷地從第15軍和28軍增派人馬,與中國遠征軍,尤其是緬北遠征軍,也就是與中國駐印軍的新一軍交戰。最後,與新一軍交戰的日軍,居然達到了六個師團之多。
服部卓四郎認為,日軍第18師團和新一軍是一對冤家,“消滅新38師,非菊師團莫屬。
在孟關,孫立人和田中新一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次他們之間的直線距離不超過十裏。
孟關,是緬北叢林中一片難得的開闊地,所以第18師團把司令部駐紮在這裏;田中新一極為看重這一塊地方,所以重兵雲集;孫立人也極為看重這一塊地方,所以他發誓:攻不下孟關,絕不剌須。
孟關,給所有參戰中國士兵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很多年後,他們忘記了緬甸戰場的很多地名,忘記了當年的很多往事,但是,沒有人能夠忘記孟關,沒有人能夠忘記孟關往事。
攻打孟關,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和美軍聯合作戰。這支美軍部隊在新一軍老兵和史料中的名字是“麥支隊”。
為了攻打孟關,史迪威把戰車第一營和麥支隊都派上了戰場。可見,孟關在中國駐印軍心中的重視程度。
麥支隊人數有2500人左右,大約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團。麥支隊的人員全部由美國陸軍部從太平洋戰場和美國本土抽調而來,每個人都受過特種作戰的訓練,也都有一定的作戰經驗。麥支隊的首領是美國人麥裏爾準將,所以有這樣的名字。
麥支隊,就是今天美國著名的特種部隊“遊騎兵”的前身。
史迪威對這支純美國軍人組成的軍隊極為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