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鷹揚虎躍2(1 / 3)

史迪威倚重的戰車營,在孟關建立奇功。那麼,史迪威倚重的另一支麥支隊,他們的表現如何?

時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新一軍軍長的鄭洞國在《中國駐印軍始末》中寫道:“我新編第22師、新編第8師仍分左右兩翼,依大奈河、南碧河相連之線為作戰地境線,各在線以西和以東的地區向南攻擊戰車也同時配合出動。另由美軍一個支隊(約步兵一個團)在我軍左側前進,相機進攻瓦魯班。經過十幾天的激戰,我軍攻克孟關,占領胡康河穀敵軍的心髒。但美軍支隊到達瓦魯班附近小河東麵,遭遇敵軍兩個中隊的襲擊,就立即叫苦救援。我新編8軍一部經兩晝夜的急行軍,於月6日占領拉幹卡(瓦魯班東北兩公裏),擊退壓迫美軍之敵人。”

麥支隊有人員2500人,日軍兩個中隊有人員不到400人。400人向2500人發動攻擊,而且武器不占據優勢,而麥支隊,居然如此膽怯懦弱。

當時,麥支隊和日軍交戰,具體是怎麼樣的情景,鄭洞國沒有記述。

鄭洞國回憶文章中所說的新38師一部,就是方家績所在的112團。

在孟關,史迪威交給麥支隊的第一個作戰任務是,切斷瓦魯班日軍的退路。這支全部由美國人組成的特種部隊,歸史迪威全權指揮。

在迂回包抄瓦魯班之前,也是負責包抄瓦魯班日軍的新38師113團,就與麥支隊約定好,113團從東麵進攻,麥支隊從東北方向進攻,將瓦魯班的日軍裝進口袋裏,並紮緊袋口。

可是,當113團按照約定時間發起攻擊時,麥支隊卻沒有出現。

麥支隊在哪裏?

麥支隊已經被日軍擊潰了。

在來到緬北之前,麥支隊中的這些人都有過輝煌的作戰經曆,他們在所羅門群島和太平洋重要島嶼上,與日軍殘酷廝殺,有著豐富的特種作戰經驗,可是,來到緬北後,他們傻眼了。緬北惡劣的叢林環境,是太平洋諸島上的叢林所無法相比的。緬北動不動就陸地成河的天氣,也是月白風清的太平洋諸島上的天氣所無法比擬的。難怪麥克阿瑟將緬北戰場稱為“‘二戰’最惡劣的戰場”。

緬北這種極端的環境,至今還少人居住。美國特種部隊和緬甸當地人在這裏都無法適應,而中國軍隊卻在這裏艱苦奮戰。

當11團向日軍發起進攻的時候,找不到了麥支隊。本該在麥支隊出現的地方,地麵上到處是丟棄的槍支、彈藥、軍裝、飯盒,而且全是美式的。

這些軍用物資都是倉促奔逃的麥支隊丟棄的。

麥支隊的槍支,讓日軍如獲至寶。

新一軍的武器優於日軍,而麥支隊的武器更優於新一軍。麥支隊不但是正規的美軍,而且號稱是美軍的“軍中之花”特種野戰部隊。美國有最新式的武器,先裝備軍中之花;而美國的退役武器,才會給新一軍。

比如,新一軍使用的重機槍是水冷式,需要沉重的支架,打的時間長了,需要冷水降溫。而麥支隊使用的重機槍是風冷式,槍管上有散熱孔,使用時間更長,而且不需要支架就能夠操作。在美國拍攝的反映太平洋戰場的電影中,可以看到這種風冷式機槍。而在中國拍攝的抗戰電影中,看到就是那種依靠支架左右擺動射擊的水冷式機槍。“二戰”後期,美國戰場上的機槍已經更新換代了,而中國戰場上還使用老式陳舊的武器。

除了機槍,還有步槍。新一軍使用的步槍屬於單發射擊,盡管射擊精度很高,但是火力不夠。而麥支隊的步槍是當時最先進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兩秒鍾內可以打完一個彈夾裏的八發子彈。這種步槍被公認為是“二戰”時期最好的武器,而且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種武器才退役。

在逃跑之前,麥支隊還打了一場勝仗。

自從接到史迪威的命令後,麥支隊就在密林中艱苦穿插,晝伏夜出。1944年月1日,當中國戰車營配合新22師,在孟關痛殲日軍,接連打死兩名日軍大隊長的時候,配合新38師的美軍麥支隊鑽出叢林,突然出現在了瓦魯班的日軍後方。他們放眼望去,大喜過望。

麥支隊看到的,是日軍的後方醫院和看守倉庫的後勤部隊。

麥支隊遇到的這股日軍,是沒有設防的,也是沒有抵抗力的。

麥支隊很快就將這些沒有多少戰鬥力的日軍擊退了。

麥支隊還沒有來得及清查戰果,日軍的反撲就開始了。這些挺著三八大蓋的士兵並不是日軍的增援部隊,而是從孟關撤退到瓦魯班的成建製的日軍。在孟關,中國軍隊的戰車如入無人之境,新22師的迫擊炮彈像下了一層冰雹,日軍在這樣的鋼鐵機器麵前,連還手的力氣也沒有,他們隻能選擇撤離。

日軍逶迤撤向瓦魯班,誰也沒有想到,陰差陽錯地,麥支隊就與這批撤退的日軍撞在了一起。

被中國戰車和新22師打得體無完膚的日軍,正憋著一肚子氣,這一肚子氣正沒有地方撒,突然就遇到了麥支隊,於是日軍向麥支隊發起了瘋狂進攻。

而麥支隊剛剛占領了瓦魯班日軍的後方基地,還沒有來得及構築工事。

在這場戰鬥中,日軍是拚死一戰,如果他們不能擊退麥支隊,那麼後麵趕上來的新22師就會和麥支隊兩麵夾擊,日軍隻有死路一條。有句成語叫“狗急跳牆”,狗被逼到牆角,無路可走,身體裏的潛能就能夠激發出來,一躍而跳

上牆頭逃脫。狗都是這樣,何況這群日軍。

鄭洞國回憶文章中的這股日軍,有兩個中隊,也就是三四百人。其實按照當年的情況,兩個大隊的日軍在孟關被新22師和戰車營痛擊,能夠率先逃出來的,也就隻有這點兒人馬了。

困獸猶鬥的日軍,拚死一搏,居然衝破了麥支隊的防線。

在整個中國駐印軍的反擊過程中,麥支隊參與了大小三十餘戰。這隊由美國特種兵組成的麥支隊,偷襲穿插很在行,但是刀對刀、槍對槍地廝殺,他們還不在行。

麥支隊,也屬於中國駐印軍序列。

當時的史迪威,高估了麥支隊的戰鬥力,也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

麥支隊在日軍瘋狂的攻擊麵前,膽怯了,退卻了。於是,戰場上出現了奇怪的一幕:所有的中國軍隊都在乘勝追擊,而隻有這支美軍在狼狽逃竄。

麥支隊退到了大奈河東岸後,兩個中隊的日軍不敢冒險渡河追擊,與麥支隊隔河對峙。麥支隊本以為可以喘口氣了,沒想到,日軍在大奈河西岸越聚越多,後來,居然還來了兩門山炮。

這些日軍,都是從孟關和瓦魯班敗逃的日軍,他們要從胡康河穀逃往孟拱河穀,這裏是必經之地。胡康河穀和孟拱河穀當年都是中國軍隊反擊的主戰場,兩個河穀之間隔著一座巍峨高聳的傑布班山。而傑布班山的各處隘口,都有日軍重兵把守,即使一隻鳥,他們也不會讓其飛過去。

越來越多的日軍聚集在大奈河西岸,然後他們架起山炮,對著麥支隊轟擊。麥支隊本來也裝備有山炮,但是,因為這次執行的是穿插包抄任務,他們沒有帶來。

在強大的山炮轟擊下,麥支隊隻能步步後退,想要脫離山炮的射程,而日軍趁機強渡大奈河。

渡河成功的日軍,首先將麥支隊第二營包圍了。麥支隊的第三營忙去解救第二營,未獲成功。

麥支隊第一營呢?第一營跟隨新38師113團一起行動。史迪威認為,麥支隊的戰鬥力很強,兩個營就能夠完成一個方向的穿插任務,而把第一營用來支援新38師113團,在另一個方向執行穿插任務。在史迪威的眼中,中國軍隊一個閉的戰鬥力,才相當於美軍麥支隊一個營的戰鬥力。

史迪威沒有想到,中國軍隊旗開得勝,而麥支隊卻被包圍。

形勢危在旦夕。此時,麥裏爾再也顧不得特種部隊的尊嚴了,他向史迪威求救。史迪威慌了神,他立即與孫立人取得聯係,要孫立人去解救包圍圈中的麥支隊。

孫立人答應,24小時內,增援的中國軍隊一定會到達。

之所以需要24小時,是因為山高溝深,叢林密布,行走相當困難。

這一天,是1944年月5日。

方家績現在已經記不清楚當年奔赴瓦魯班解救美軍麥支隊的詳細經過,但是他清楚地記得一個細節,在營救麥支隊的戰鬥結束後,他被日軍傷兵刺傷了。

營救麥支隊的是112團一營。

前麵是緬刀開路,將密密的樹木砍伐後,鋪在路上,後麵的軍隊就踩著樹枝走過去。緬北的很多地方都沒有路,隻能依靠緬刀在密林中開路。

大批大批的日軍聚集在大奈河兩岸,他們不但想將麥支隊第二營全殲,而且也采取了“圍點打援”的戰術,分出一部分兵力進行阻擊增援的中國軍隊。他們幻想著在擊敗了麥支隊和中國增援部隊後,就可以扭轉整個戰局。

112團一營沒有在日軍預想的路線上出現,而是另辟蹊徑,砍木為路,硬生生地從最茂密的叢林中,鑽出來一條道路。

日軍的阻擊部隊翹首盼望,但他們沒有等到中國軍隊——中國軍隊卻在他們沒有設防的地方出現了。

當112團一營突然出現在日軍右側的時候,日軍驚得下巴幾乎要掉下來。

日軍陣地的右側,隻有一個中隊的日軍。

這一中隊日軍倉促組織力量抵抗,可是112團一營凶猛的攻擊力量,讓這一中隊日軍像狂風暴雨中的樹葉一樣,亂紛紛地落下來。日軍的工事並不堅固,

因為他們和麥支隊一樣,在112團第一營出現的時候,他們也處於攻擊姿態,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想到中國軍隊會突然出現在他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這一中隊日軍正在攻擊麥支隊三營,而突然出現的中國軍隊,給日軍的右肋骨插了一刀。

當時,包圍圈中的麥支隊三營正在叫苦連天,突然聽到左翼陣地槍聲連天。槍聲是連珠般的脆響,他們知道,這是美式衝鋒槍的聲音。

麥支隊三營立即發起反攻,那一中隊日軍立即像核桃一樣被夾碎了。

傷亡慘重的麥支隊三營撤出了陣地,陣地轉交112團一營防守。

112團一營,是最先解救麥支隊的中國軍隊。

就在打掃戰場的時候,方家績負傷了,他的負傷純屬大意。

在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的剛開始,瓦西裏第一次上戰場,蘇軍被德軍擊敗,瓦西裏假裝死亡,藏身在花壇邊,將死屍蓋在自己身上。德軍拿著機槍,對準地上的蘇軍屍體掃射。

而中國軍隊當年攻占了日軍陣地時,是不是也用機槍掃射,或者用刺刀捅?方家績說,中國軍隊是翻看每一具日軍的屍體,檢查看有沒有活著的,如果有活著的,就成了俘虜。

那天,112團一營解救了麥支隊三營後,打掃戰場,方家績來到一個日軍的屍體跟前,那個日軍爬在地上,手臂壓在身下,槍支扔在一邊。

方家績將那名日軍翻轉過來,剛剛看到了日軍的手臂,日軍手中的刺刀就突然刺向了方家績,將方家績的手臂刺穿了。

方家績大喊一聲,旁邊跑來了一名戰友,他端起衝鋒槍,對著躺在地上的那名日軍傷兵瘋狂掃射,槍聲停止後,日軍傷兵的身上彈痕累累,像蜂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