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日軍1260人被全殲,最後的幾十名日軍在鬆山被攻克後,向西麵逃跑,結果被擊斃。中國軍隊在日軍的掩體裏找到了二十多名勤雜兵和十幾名慰安婦。
第11集團軍司令黃傑後來在回憶錄中寫到了鬆山戰役的慘烈:“在鬆山,沒有一顆樹上沒鑽有子彈,沒有一片樹葉沒有彈孔。第八軍在這裏長眠著六千勇士,終於踏上了鬆山的山頭。”
就在鬆山血戰的同時,龍陵的激戰也在進行。鬆山戰役打了三個月零五天,而龍陵戰役打了將近五個月。主攻鬆山的是第八軍,主攻龍陵的是71軍,另外還有第二軍、第六軍,第八軍榮譽第一師的兩個團。
71軍在經過數日激戰後,徹底肅清了龍陵外圍的日軍,並且切斷了龍陵和芒市之間的聯係,而那個寓意豐富的位於南郊的伏龍寺,也在攻擊發起後的第一周被攻占。環繞龍陵半個縣城的老東坡,是龍陵外圍的天然屏障,也被遠征軍占領,站在坡頂,龍陵盡收眼底。現在,龍陵的日軍成為甕中之鱉。
當時,龍陵還沒有被攻占,而喜不自禁的宋希濂給蔣介石發報:“……我軍士氣旺盛,連克臘猛、平嘎、鎮安街各要點。於日迫近龍陵城郊,經分別圍攻,於蒸申攻克龍陵。此役,敵傷亡約數千人,遺屍三四百具,虜獲戰利品正清查中”
攻克龍陵的電報震動了國內,也傳到了國外。可是,日本方麵矢口否認說,龍陵還在他們的手中,而且,進城部隊剛剛開到城邊,就遭到日軍頑強抵抗。龍陵確實還在日軍的手中。
宋希濂更沒有想到的是,告捷電報剛發出,騰衝通往龍陵公路上就出現了大量運載日軍的汽車,這是從騰衝方向前來的援兵,由第56師團長鬆山佑三親自率領,而留在騰衝的日軍隻有一個聯隊。此時,龍陵城裏的日軍也幵始了反擊,攻人城郊的87師抵擋不住被迫後退,而隨後日軍的炮彈打到了宋希濂司令部附近。師長張紹勳悲憤不已,打算,幵槍自殺,幸被衛兵阻止,才不至斃命。
攻打龍陵的71軍擺了一個大烏龍。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時任71軍88師副師長的熊新民對當時的情況記憶深刻。這一天,他組織了三次敢死隊衝鋒,都無法攻上易守難攻的日軍陣地老東坡。黃昏時分,熊新民垂頭喪氣地回到尖山寺的師部指揮所,然後聽到說:“老東坡已被我軍占領了。”熊新民趕到老東坡,登上山頂,看到日軍陣地上到處血跡斑斑,罐頭盒、餅幹袋、紗布、繃帶丟了一地,而攻占了老東坡的部隊,連電話兵都下山追擊日軍去了。
夜色深沉,熊新民困意上來,想在山上打個噸。突然,一個傳令兵從城裏跑上山來,手拿戰利品,對熊新民說:“龍陵城已被我軍占領了。”一會兒,又來了一個傳令兵,報告了同樣的消息。當時,與前方的電話無法接通,而後方已經把消息傳播出去。
好容易把電話線接通了,宋希濂打來電話:“龍陵占領了,確不確實?”熊新民回答:“天又黑,又下大雨,我現在在老東坡陣地上,前線從城裏回來的傳令兵都說占領了,到處搜索,都沒遇到抵抗,他們還帶回很多戰利品,牛肉罐頭、餅幹,我都吃過了。電話還未架通,我看是占領了。”
天亮後,前方的電話架通了,連營長都打來電話說:“敵人在城中心靠滇緬公路西側,占領一座堡壘,還附有一門小炮,死命抵抗。”
這股日軍很快就被中國軍隊的大炮轟為碎片,可是龍陵周邊地勢最高的回龍山還在日軍手中。回龍山不但控製著龍陵城,而且居高臨下控製著滇緬公路。
回龍山,四麵都是懸崖峭壁,無法攀爬。中國軍隊想要攻占回龍山,非常困難,熊新民很懊悔,當初隻是聽信了傳令兵的話,而沒有與前線營長連長取得聯係,便輕率地說龍陵占領了。而且因為這個烏龍,11集團軍司令宋希濂也被蔣介石免職了,改由黃傑擔任。
黃傑和71軍軍長陳明仁來到88師指揮部,一起督戰。熊新民帶著全師各團團長、各營營長、炮兵指揮官、參謀等,一起來到了回龍山前,仔細偵察。他們發現,在回龍山的正麵,有一塊勉強可以攀登的狹窄路段,要攻占回龍山,隻能從這裏尋找突破口。
實施攻擊的那一天,所有大炮都對準回龍山轟擊,佯攻的部隊在山後鼓噪呐喊,而突擊的步兵隱藏在山峰正麵的樹林中。等到炮火延伸射擊,突擊部隊衝上去,清理被炮火炸毀的鐵絲網、路障等障礙物,沿著狹窄的山路,艱難地向上仰攻,有時候不得不一寸一寸地向山頂上爬行。
攻擊了好幾天,都沒有攻上山頂。曾經有一次,指揮官在望遠鏡裏看到戰士們發起衝鋒,終於攻上了山頂,可是躲藏在工事裏的日軍以逸待勞,衝出掩體,砍死了幾名終於衝上山頂的筋疲力盡的戰士。指揮官在望遠鏡裏看到這個場景,流下眼淚。
騰衝戰役結束了,鬆山戰役結束了,龍陵戰役還在繼續。龍陵戰役成為整個滇西犧牲最大的戰役。
回龍山成了最後一塊堅硬的骨頭。要攻占回龍山,不能力攻,隻能智取。
此前,中國軍隊每次發起攻擊前都是先用炮擊,然後士兵發起衝鋒。日軍摸到了規律,所以每次中國軍隊的炮擊一開始,日軍就躲藏在堅固的掩體裏,而等到中國軍隊發起衝鋒,他們才會走出掩體,進行阻擊。日軍摸清楚了中國軍隊的進攻規律,所以每次都占據上風。
必須改變打法。
此後,中國軍隊的炮擊還在繼續,但是士兵們卻並不衝鋒。一開始,日軍非常緊張,炮聲一停,就衝出掩體迎戰,可是沒有中國軍隊攻擊,日軍就慢慢放鬆了警惕。
熊新民在他的回憶文章中寫道:“後來,我炮兵發射也罷,不發射也罷,敵人都不十分注意了。一次,我炮兵一直發射了兩個小時以上,眼看敵人習以為常,無任何動靜,最後,我衝鋒兵事先吃飽了飯,命我炮兵集中火力迅速發射,並以三分之二火力猛擊回龍山敵堡,以三分之一火力遮斷敵堡直後方,阻止敵之反撲。等我步兵衝鋒時,大約敵人也因傷亡,疲憊得不行,而且疏忽大意了,我衝鋒兵這次竟沒有遭到敵人的反撲,而順利地把敵人陣地占領了。我們勝利了!”
根據國民政府1945年12月《滇西戰役統計表》及《抗日戰爭期間滇西損失統計》報告:滇西抗日反攻戰役中,共投入兵力16個師162萬人,其中,龍陵為12個師115萬人,占71%。全役曆經26天,其中,龍陵156天。全役傷亡官兵50474人,其中,龍陵傷亡2980人,占59%。全役斃敵259人,其中,龍陵 1200人,占 52%。
騰衝光複了,鬆山光複了,龍陵光複了。
後來,10萬滇西遠征軍繼續西進,相繼克複芒市、遮放,1945年1月20日,收複邊境重鎮畹町。至此,滇西失地全部收複。
第六節我們贏了
接下來,再說說中國駐印軍。
從1943年月,到1944年8月4日攻占密支那,其間已有17個月。在這17個月裏,中國軍隊的將士們沒有一天能夠好好休息,創造了連續作戰17個月的最長記錄。
密支那攻占後,雨季達到了最高峰。整日都是瓢潑大雨,無休無止,也無法作戰,中國軍隊才得到了難得的兩個月休息時間。在這段時間裏,中國軍隊也進行了整編,一分為二,變成了新一軍和新六軍。
就在中國軍隊休整的這段時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情,這就是史迪威被調回,中國駐印軍總指揮改由美國人索爾登擔任。
關於史迪威被調回的原因,鄭洞國在《中國駐印軍始末》中是這樣記述的:“他(史迪威)利用打通中印公路給他帶來的威望,向蔣介石提出中國的十三個美械裝備師應該和中國駐印軍一樣,由美國高級將領來指揮,也就是由他來指揮。蔣介石當然不同意他的意見。史迪威也不肯讓步,使用美援這張王牌對蔣介石施加壓力。史迪威曾派包瑞德到延安建立軍事觀察組,並放出空氣,打算把美援一部分發給八路軍。史迪威又揚言要去延安,擺出要援助共產黨的架勢。史認為他這一手能夠讓蔣介石屈服,所以由西北回來不久,便去見蔣介石談判。蔣介石和羅斯福在開羅會議時,便定下反共密約,當然不肯對史讓步……羅斯福第二天就複電給蔣介石,同意撤回史迪威。”
從當時中國將領的回憶錄中,似乎對史迪威都印象不佳,但是從抗戰老兵的回憶文字中,又對史迪威評價很好。史迪威是一個很霸道的人,他的霸道是針對這些中國將領;史迪威又是一個很和藹的人,他的和藹是針對這些中國士兵。老兵們說,史迪威的很多優點是中國將領不具備的,他的簡單務實與國民黨將領中普遍的虛偽做作也完全不同,所以深受士兵們的喜愛。
索爾登是1943年反攻緬甸的時候,從美國來到中國駐印軍中的,擔任史迪威的副手,負責後勤和工程。他對升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的職務,還算盡職盡責,很少見到對他批評的文字。
新六軍成立後不久,就被征調回國,參加雪峰山會戰。
現在,緬北戰場上剩下的,隻有新一軍了。這時候的新一軍有三個師:新 8師、第30師、第530師。
密支那攻占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八莫。八莫在密支那南麵,距離密支那 210公裏。
八莫的東麵是高黎貢山,西麵是伊洛瓦底江。
八莫的日軍由第二師團搜索聯隊聯隊長原好三大佐率領。在密支那戰役中,日軍派出了第二師團趕往密支那增援,這股日軍來到八莫後,得知密支那已被中國軍隊攻占,便在八莫留守。
留守在八莫的日軍知道中國軍隊早晚會來攻打,所以他們到處求援,臨死也要拉幾個墊背的。最後,八莫的日軍達到了四個師團的番號:第二師團、第 56師團、第18師團,這三個師團都是被打殘後補充的新兵,另外一個是從朝鮮剛剛調來的第49師團。
日軍的意圖是:用原好三帶著這些日軍死守八莫,拖延時間,另外派一支日軍,利用有利地形,在南坎布防。南坎在八莫的南麵,兩地相距110公裏。中國軍隊想要打通一條與原有的滇緬公路連接的道路,必須經過南坎。
南坎四麵都是高山,土質鬆軟,極不利於進攻。日軍幻想在這裏阻擊中國軍隊,讓中印公路無法貫通,也讓從緬北和滇西兩麵對攻的中國軍隊無法會合。
手下擁有三個師的新一軍,對於日軍的防禦陣地,不是一個一個地攻打,而是兵分三路,同時進攻。新38師攻打北麵的八莫,第30師攻打八莫南麵的南坎,而第530師則走得更遠,繞過八莫和南坎,直接插到了緬甸中部,進行攻擊。
先說說八莫之戰。
在新一軍參謀長史說的回憶文章中,日軍對八莫的防線下了很大工夫,用鐵路枕木和大鋼板為主要材料構成據點掩體;以重機槍為主,輔以防戰車炮,
配置成近距離隱蔽的交叉側防火網。陣地相當堅固。
經過了半個月的苦戰後,新38師把日軍包圍在了一個三角地帶。方家績所在的112團和張義栻所在的114團都到了發動攻擊的位置,而李文才所在的11團,因為江麵阻隔,無法前行。要繼續攻擊,就必須渡過江麵。江麵寬闊,水流揣急,日軍在此與中國軍隊隔江對峙。
113團團長趙狄找到以前偷渡過江麵的六名偵察兵,讓他們趁著夜晚,再次偷渡過江。在一個禮拜前,這六名偵察兵曾經偷偷地渡到了對岸,偷走了日軍幾包香煙和幾盒魚肉罐頭。他們的名字叫:段仲權、曾祥進、王大富、陳德、廖林銀、鄧善清。
這天晚上,六名偵察兵再次走入冰冷的河水中,一直遊了三個小時,又到了對岸。然後,他們在對岸偵察,尋找到日軍防守的薄弱地方,向113團發出信號。尖刀連第三連看到信號,立即渡河。黎明時分,第三連登上了對岸,然後摸進了日軍的防禦工事,占領了灘頭陣地,然後,在黎明到來時,113團大舉渡江。
113團過江後,立即向八莫東郊挺進,在一處陣地上,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二百多名日軍彈盡糧絕,被迫自殺。
然而,在進攻八莫市區時,卻遇到了麻煩。
日軍的工事極為堅固,即使五百磅的重型炸彈落在工事上,也無濟於事。而且,日軍的工事縱橫交錯,用交通壕在地下相連,他們打幾槍就換一個地方,讓中國軍隊無從反擊。即使陣地被中國軍隊白天攻占了,而日軍夜晚又組織敢死隊奪回來。
11月18日,因為後方的彈藥沒有送到,113團隻能整夜與日軍展幵白刃戰。19日早晨,天降大霧,一股日軍摸到了 113團一營的機槍陣地,機槍沒有刺刀,無法拚殺,所以,在與日軍拚刺中落於下風。有一名成都兵名叫陳雲興,是彈藥手。機槍手在與日軍肉搏中,被刺死,而手無寸鐵的陳雲興,左肋骨也被戳了一刀。日軍挺著步槍,準備再戳第二刀的時候,陳雲興左手按住刺來的步槍,右手一把抓住了日軍的喉嚨。他手上加力,竟將日軍的喉管抓裂了,然後用力一扯,將日軍的舌頭從喉管裏扯出來,血淋淋地拉出來很長。
陳雲興徒手擊斃日軍的事情,當時國內很多報紙都有報道。
12月14日,新38師三個團從三麵圍攻八莫,進人八莫市區,突然與準備逃跑的原好三大佐和他的衛隊遭遇,立即展開激戰,原好三大佐被擊斃。
八莫之役,新38師共擊斃日軍原好三大佐以下官兵2460人,俘虜池田大尉以下21人,繳獲零式戰鬥機兩架,戰車10輛,壓路機和牽引車8輛,各種口徑大炮28門。
接下來,再說說南坎。
攻打南坎的是第30師,是一支從國內調來不久的新軍,而且部隊裏有很多都是新兵。老兵周明道在《從軍回憶》中寫道:“30師是88、89、90三個團。 89團曾布防印度,支援英軍抗擊西攻印度的日軍。90團成立最遲,聽營連長說,在印度訓練才三個月,待到雷多後又補充了一部分,團裏除上士排副、上士班長是老兵外,連長以下的年輕軍官也都是新手。”
可以說,第30師整個就是沒有打過什麼仗的新兵師。
到了南坎,老兵給新兵講,如何依靠槍炮聲音來判斷敵情。“嘎勾”,這是日軍步槍聲音;“咯咯公公”,這是機槍的聲音;“通——咣”,這是小口徑炮彈的聲音;“嘭”,這是大口徑炮彈的聲音……如果聽到聲音是“噓噓”或者“嘩嘩”聲,不要緊,說明槍彈距離很遠;如果聽到聲音是“嗦”的一聲,低沉而短促,那就要趕緊躲藏,因為這顆子彈距離你不到一米。
老兵和新兵的戰鬥經驗,絕對是不可同日而語。老兵在戰場上就是老奸巨猾的狐狸,而新兵在戰場上就是隻會亂撞的牛犢。
然而,誰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群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居然打贏了南坎之戰。
南坎的日軍由山崎四郎大佐率領,而手下的兵力有第二師團、第18師團、
第56師團各一部,還有剛剛從朝鮮開來的第49師團第168聯隊。
1944年1 1月底,第30師90團開始對日軍發起攻擊,並占領了一處局地。此處高地,可以俯瞰南坎。
山崎四郎帶領重兵,向著全部由新兵組成的90團進攻。在12月10日這一天,日軍竟然向90團第三營的陣地,發射了3000發炮彈,營長王禮宏和八十多名戰士犧牲。炮擊過後,日軍開始了衝鋒,90團拚死堅守,與敵廝殺。一晝夜間,日軍竟然發動了 15次衝鋒,也沒有占據高地。
後來,日軍再也無力組織反攻了,隻好撤回南坎。此戰,日軍遺屍126具,其中有少佐以下軍官41人。90團繳獲重炮山炮6門,卡車46輛,其餘的槍支多達500餘支。
剛剛組建出來,缺乏訓練的90團,為什麼能夠取得這麼好的戰績?因為當時的日軍已經成為了強弩之末,在緬北作戰的日軍多為剛剛從國內開來的新兵。中國軍隊缺乏訓練,這夥日軍更沒有訓練,很多人的槍支都是老掉牙的破爛貨,而90團盡管也是新兵,缺乏係統訓練,但是手中的家夥比日軍的硬,南坎之戰中,曾經有過一件令人很震驚的事情,登載在當年的報紙上。
此戰結束後,中國軍隊繳獲了日軍文件,有一份文件記述說,在一次混戰中,一名中國士兵居然衝進了神田大隊的指揮部,差點活捉了大隊長,“一個敵軍士兵竟敢衝擊整個皇軍指揮部,這是第一次。”
一些資料中記載,新38師在八莫戰役後,增援了第30師的南坎之戰。史說的《從八莫之役到凱旋回國》中這樣寫道:“當新編第8師主力由西渡江,將形成包圍時,敵則向南坎以南山地撤退。新編第8師當即渡江占領南坎。”史說時任新一軍參謀長。
南坎被攻破後,日軍從南部集結兵力,再次向30師發起攻擊,想奪回南坎。沒想到,此時八莫戰役已經結束,新38師迂回到了南坎南部,準備兜住南坎的逃兵。
沒想到,遇上了日軍增援南坎的援兵。
新38師炮兵第一營營長王及人在回憶文章中寫到了這場戰鬥。戰鬥一開始,日軍就占據了高地,30師的一個團攻打兩次,未獲成功。時已升為新38師副師長的陳鳴人,親自帶著王及人去偵察地形和敵情,然後趕到新38師師部報告,請求新38師出兵攻打日軍高地。新38師師部派出一個步兵營,一個炮兵連,一個迫擊炮連出擊。
新38師的戰士們到達攻擊線後,就對著山頭傾瀉炮彈,掩護步兵衝鋒。當時,第30師的萬名戰士都站在兩邊的山峰上,向師兄學習怎麼進攻。僅僅過了兩個小時,新38師的一個步兵營就衝上了高地日軍退卻,這一營士兵展開追擊。兩邊觀戰的第30師戰士,紛紛跑過來,觀看戰績,“他們看到戰壕中到處都是被擊斃的敵軍屍體和被毀武器,大加讚賞,誇獎我部‘計劃周到,準備充分,步炮協同良好,官兵勇敢善戰,讓我們看到了極好的實彈示範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