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說到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氣走了範增。張良認為不能讓範增活著,必須再燒一把火。
於是漢軍營張燈結彩,鼓樂齊鳴,還掛出了歡迎範大夫的橫幅。
這一下項羽蒙了,敢情說是告老還鄉,其實想另投他人,直接派堂弟項莊去追範增。
且說範增鬱鬱寡歡一路奔波,恰好背上生了一個毒瘡,疼得睡覺都不安寧,他被項莊追上後,一聽是項羽要他死的意思,當場氣得口吐鮮血,一命嗚呼了。
項羽得到項莊的回複之後,過了好幾天,見漢營那邊沒有了動靜,才知道又中了劉邦的詭計,盡管他心中悔恨不已,可是表麵上仍裝出不在乎的樣子。
本來項羽已經答應和劉邦和解,可是範增一死,使他非常生氣,加緊軍隊攻城,劉邦見勢不妙,隻得暫時退到成臯,卻采取了陳平多路出擊襲擾楚軍的計劃。命張耳和韓信占據趙地,調集趙兵去攻打齊王田廣。
而彭越這邊,趁機占據了魏國的外黃等十七座城池。項羽把劉邦從成臯趕到鞏縣和洛縣之後,奪回了被彭越占據的城池。
在整個戰場的形勢上,似乎對項羽是有利的。
酈食其一見張良他們都立功了,心裏按奈不住,主動要求要去遊說齊王。劉邦被項羽趕著走,心想要是齊王能夠反叛,那也是好事,即便無功也不會失去什麼。
酈食其屁顛屁顛到了臨淄,田廣不敢見他,可是他在大殿之上,擺出一副上國使者的嘚瑟勁,喋喋不休起來,大談天下的局勢和劉邦的仁德。
還別說,酈食其那口沫橫飛的霸氣,確實鎮住了齊國的文武大臣,最後田廣不得不出麵,提出了歸降的條件,那就是韓信休兵。
韓信接到酈食其的信,正打算退兵呢!不料帳下有一個叫剻徹的謀士,他告訴韓信說:“將軍不辭勞苦率兵前來,打了幾個月,難道就憑酈食其那老頭的一封信,把將軍的大功都占了去?再說,將軍奉漢王之命伐齊,如今漢王沒有讓你退兵,你敢退兵嗎?”
要知道,酈食其去遊說田廣,那也是劉邦允許的。站在劉邦的角度,當然是選擇不費刀兵解決爭端,是最佳選擇。他沒有讓韓信退兵,也是想著雙管齊下,逼田廣臣服。
酈食其的嘴巴,在漢軍中的名氣很大,韓信擔心被酈食其搶了功勞,率大軍直撲曆下(今濟南市曆下區),斬齊將田解,直逼臨淄城下。
由於韓信的背信棄義,酈食其被田廣扔下的油鍋,他臨死的時候大罵韓信祖宗十八代,卻不知真正害他的人,是一個叫剻徹的家夥。
韓信很快拿下了齊國的都城臨淄,齊王田廣逃向高密,齊相田橫逃往博陽。
田廣派人向項羽求救,項羽命龍且率20萬大軍來援,此舉減輕了劉邦那邊的負擔,使得劉邦騰出手來與項羽周旋,不再被趕著跑。
韓信如同開了掛一般,麵對龍且的20萬大軍,奇計迭出,在濰水(今山東昌邑市濰河一帶)殺了龍且,水淹20萬楚軍,報了當年十幾萬漢軍被淹之仇。
韓信隨後攻城略地,平複了齊國。
劉邦正在替韓信高興呢,卻接到韓信的來信。韓信的信很簡單:齊國的局勢不穩定,必須設立一個新的諸侯王,才能穩定局勢,而且還可以牽製項羽。如果讓我成為新的齊王,我會很賣力的。
劉邦看了信,眉毛一豎正要發火,見張良朝他擠了一個眼色,頓時明白過來:這時候如果不答應韓信的要求,韓信也會依仗兵力自立為王,還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人情,隻要大家一起把項羽的那顆大人頭拿下就行,其他的帳以後慢慢找機會再算。
劉邦看了一眼身邊的那些大臣,笑嗬嗬地說:“韓信也真是的,立下那麼大的功勞,幹什麼做假王(代理王),要做就做真的。”
漢王四年二月,劉邦派人帶著齊王的印信去臨淄,封韓信為正式的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