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課:再次出山,曾國藩判若兩人,行事圓滑而不失穩重(1 / 3)

對於鹹豐皇帝的那點花花腸子,曾國藩怎麼會沒有想到呢?他之所以願意放棄兵權,原因有二:其一是為了軍餉;其二也是讓久戰的湘勇好好歇一歇,養精蓄銳。

你皇上的嫡係不是能打嗎?石達開已經回天京去了,就讓你的兩個嫡係去啃一啃那塊硬骨頭,嚐嚐什麼味道。江西和湖北境內那點太平軍勢力,養著也好,省得朝廷又幹出兔死狗烹的招數來。

曾國藩雖然在家裏,卻時刻關注著江西湖北的戰況,每天都能收到前方的來信,他在遙控指揮。

由於太平軍的內訌,石達開於鹹豐七年(1857年)五月率太平軍的精銳部隊撤出湖北戰場,從而為湘軍提供了有利戰機。在曾國藩和胡林翼的指揮下,湘軍趁機攻下了瑞州、撫州等地,控製了兩湖、江西等大部分地區,矛頭直指安徽。

戰局如此順利,鹹豐帝非常開心,於是他對湘軍的將士們封官加賞。胡林翼加太子少保,楊載福為江西提督,李續賓升至浙江巡撫,湘軍的其他將領也得到了相應的封賞。

但對於在家丁憂的曾國藩,鹹豐皇帝連一句問候的話都沒有。皇帝沒有話,並不代表曾國藩不說話,他暗中命人送了一些財物給那個替鹹豐皇帝生下皇子的懿妃(慈禧),不得不說曾國藩的這步棋走得很精準,未雨綢繆,因此他在鹹豐皇帝的麵前,有了第二個替他說話的人,也使得他日後能夠成為朝廷重臣。

鹹豐八年(1858年),石達開與洪秀全鬧翻後,率二十萬人馬進入浙江,以驚人的速度攻占了常山、江山等地,準備對衢州發起進攻。曾國藩得知情況,急忙讓弟弟曾國藩前往浙江,去幫助李續賓。

石達開的二十萬大軍所到之處,清軍聞風披靡,湘軍也是相互配合不利,(曾國藩故意那麼做的,就是要造成沒有他的指揮,湘軍就亂的假象)

湖北巡撫胡林翼趁機向鹹豐上書:讓曾國藩出山,帶兵赴援浙江。胡林翼此次上書原因有二,一是讓曾國藩助他一臂之力,二是報答曾國藩對他的推薦之恩,讓曾國藩謀得一點實權。而皇帝也考慮到隻有曾國藩才能統領湘軍,他的地位無人取代,要想早日鏟除太平軍,隻有讓曾國藩出山。鑒於此種形勢,皇帝便下旨讓曾國藩出山統兵。

曾國藩接到諭旨,首先來到長沙,會見了駱秉章和左宗棠,和他們一起共商大計。

這次出山,曾國藩的朋友們驚訝地發現他變了,變得他們幾乎不認識了。他變得和氣、謙虛了,說話也圓滑了許多。以前他做事直來直去,不太講究虛文俗套,現在則和那些庸官俗吏一樣注意禮儀排場。

原來他在家這一年多,反思自己的種種過去,又有了新的參悟:與其跟別人硬碰硬的得罪人,給自己製造障礙,為什麼不能敷衍一下,製造有利的條件呢?一人在世上混,光有智謀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圓滑。

他給鹹豐皇帝上折子,不再那麼直言不諱,而是學會了打太極拳,結尾送上幾句恭維的話。他以前的奏折“戇直激切,不講究方式方法”,那道《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曾惹得鹹豐皇帝大怒,差點兒引來殺身之禍。練兵之初,不光對同僚不假辭色,甚至對皇帝說話也句句如鋼似鐵。皇帝給他下過多次指示,都被他以不合實際為由直接頂了回去。

那些奏折,在皇帝頭腦中強化了曾國藩勇於犯上、桀驁不馴、難以駕馭的印象。這也是皇帝對他不能信任、不敢給他大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出山之後,他奏事風格大變。所上《恭報啟程日期折》,平實沉穩,非常謙遜。他說:臣才質凡陋,頻年飽曆憂虞,待罪行間,過多功寡。伏蒙皇上鴻慈,曲加矜宥,惟有殫竭愚忱,慎勉襄事,以求稍紓育旰憂勤。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就是一份服軟的檢討書。鹹豐皇帝一看,非常滿意,批複:汝此次奉命即行,足證關心大局,忠勇可尚。俟抵營後,迅將如何布置進剿機宜,由驛馳奏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