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想得很明白,既然鹹豐皇帝看好江南大營,那就讓江南大營去折騰一下,也讓朝廷看看江南大營到底有多少實力。
不管江南那邊的情況怎麼樣,他和胡林翼這邊總是要動一動的,打一點勝仗給朝廷看看。
鹹豐九年(1859年) 十月二十四日,曾國藩和胡林翼率領數路大軍圍攻太湖,他以圍點打援的方式,誘使陳玉成大軍來敵,卻另外出奇兵燒掉了太平軍的糧草,從而一舉把陳玉成數萬軍隊擊敗,占領了太湖,直指安慶。
捷報飛到京城,鹹豐皇帝也很開心。肅順趁機進言:你看人家曾國藩,出山之後人緣變得那麼好,湘軍打戰那麼賣力,連弟弟都戰死了,他一心報仇,也沒有向朝廷提過半點封賞,是不是給他一點什麼?
鹹豐皇帝可不這麼想:那一頭強驢,,雖然他這段時間的折子裏麵,沒有那些我看著生氣的字眼,可我還是看他有點不順眼。先晾一晾再說吧!
湘軍打了勝仗,朝廷隻是象征性的表揚一下,隻是追加了死去的人,對於活著的,一點封賞都沒有。
好在胡林翼有錢,拿出一些錢給曾國藩,當是給將士的封賞。
曾國藩也火了,你鹹豐皇帝太不給麵子了,你要這麼玩,我陪著你。
他很明白,朝廷現在也是亂成一鍋粥,除了南方的太平軍,還有英國人和法國人,已經鬧了好幾年了,前陣子英法聯軍在大沽口吃了敗仗,可是以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秉性,不會就這麼完事,肯定會卷土重來的,到時候朝廷可就有好戲看了。
在曾國藩的指揮下,湘軍圍住了安慶,卻不急於進攻,一麵修整兵力,一麵圍著安慶城挖了兩道足足七十裏長的長壕,又沿壕修起兩道長牆,把安慶牢牢圍了起來。
有了胡林翼的幫忙,曾國藩不用擔心糧餉問題,他對朝廷采取了“拖”字的訣竅,而對太平軍,則用了“圍”字。
如同巨蟒纏人一樣,用一道一道的壕溝把一座城市活活困住,等著裏邊的人被活活困死餓死。
曾國藩采取的這種方式是“以靜製動、反客為主”,看似笨拙,可效果很好。湘軍借機休養生息,進一步鞏固後方的地盤,然後大肆購買新式武器,補充兵員。
其實曾國藩一生做事,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紮實,做得牢靠。這種作戰方式,也是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和思維方式的體現。因此曾國藩打仗的第一秘訣是“穩”,先立於不敗之地。軍事首重“自固”,就是先要保存自我,然後才能談到爭取勝利。因為軍事不比別的事情,不容許你犯錯誤,一犯錯誤 ,可能生命就沒了,沒有改正的機會。所以他才要紮硬寨,保證軍隊先生存下來。
盡管朝廷一再催促湘軍攻下安慶,可是曾國藩有的是辦法拖延:我有的是時間,拖得起,朝廷內憂外患,總有一天會求我的。
鹹豐十年(1860)年2月,英、法兩國擴大侵華戰爭。
3月11日,李秀成所率精兵進至杭州城外。時杭州城除滿營外,僅有兵勇二千八百餘名。19日太平軍轟塌清波門城垣,由一千三百五十人組成的先鋒隊立即衝入城內,攻占杭州,殺死浙江巡撫羅遵殿等多人。
得知太平軍入浙,鹹豐帝深恐失掉浙江這個財賦之區,嚴令和春增調勁旅赴浙(後又命和春兼辦浙江軍務)。和春隻得遵旨加撥援兵,江南大營“先後調援者不下一萬三千人”,統歸張玉良率領。
李秀成連戰連勝,破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打得清兵丟盔棄甲。
這時候曾國藩在幹什麼呢?兩個字:看戲!
他的湘軍圍攻安慶,仗是打著,可人員都沒有傷亡。
你鹹豐皇帝不是看好江南大營的嗎?老子就把兵放在安慶不動,讓陳玉成全身心對付江南大營,也讓鹹豐皇帝看清楚,江南大營究竟有多麼的厲害。
果然,江南大營丟失,天京(南京)的困局已解,太平軍的局勢瞬間好了起來。
江南大營的失敗,標誌著鹹豐皇帝戰略思想的徹底失敗,也標誌著清代舊軍事體製的徹底失敗瓦解。事實證明,要消滅太平天國,隻能按曾國藩說的“先剪枝葉,再拔本根”,從上到下一步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