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江南大營崩潰的消息,湘軍內部的反應不是同情難過,而是備感鼓舞。左宗棠聽到消息後,“聞而歎曰:“天意其有轉機乎?”有人問其故,他說:江南大營將蹇兵罷,萬不足資以討賊,得此一洗蕩,而後來者可以措手。
對於鹹豐而言,太平軍這邊還沒有搞好,那邊的外國人也不消停。
大清已經沒有多少軍隊騰出手來了,鹹豐的目光不得不重新望向正在攻打安慶,數個月都沒有拿下的曾國藩。
肅順趁機再次提議:皇上啊,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相繼失陷,太平賊寇又嘚瑟起來了,我們大清已經沒有多少軍隊了,要不,還是給姓曾的一點好處,讓他替我們大清賣命吧!
鹹豐皇帝盡管心裏不樂意,可實在沒有辦法了。於是,鹹豐十年(1860年) 七月,曾國藩被提升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加兵部尚書銜(正一品),督辦江南軍務。
我升你的官,給了你那麼多權力,你要是再不賣力,我可就真的對不住了。
曾國藩雖然人在安慶,可眼睛卻盯著天下的事,總督的帽子撈到手了,權力也有這麼大了,總得表示一下吧!他看到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城,立馬上了折子,主動要求帶兵北上勤王護駕,抵抗外敵。
對於曾國藩的想法,鹹豐是不答應的。北京城還有十幾萬清軍,用得著你那幫“烏合之眾”來勤王嗎?我還怕你是來渾水摸魚逼宮的呢!你還是給我老老實實的在江南打太平賊寇算了。
曾國藩一看這樣,行,你不讓我去,我就不去。我打太平賊寇,擴張自己的勢力,到時候整個江南都在我的控製之下,你還是會求我的。
眼看安徽都攻下大半了,曾國藩有心收拾各處的團練的勢力,於是讓學生李鴻章以朝廷的名義籌建淮軍。對於那些不願歸屬李鴻章領導的團練,曾國藩則以平匪之名剿滅。李鴻章在曾國藩身邊那麼久,也學了不少本事,很快就組建出了一支勇猛的淮軍。
鹹豐皇帝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清軍這麼不經打,為了保命,他連皇宮都丟了。去了承德行宮。
這是一個很大的諷刺,人家要來救,你不讓人救,還以為八旗子弟有多能打,這下丟人丟大發了吧?
曾國藩可不會去幹諷刺鹹豐皇帝那樣的傻事,他上折子一個勁的批評自己的不對,說自己沒能及時去救援,導致皇帝移駕,實屬大罪,惶恐不安。
鹹豐皇帝也真夠倒黴的,登基以來,沒有過一天安穩日子,內憂外患一直折騰著他,讓他憂憤不已,憋了一肚子的怨氣,沒地方發泄,隻能找妃子們使勁折騰。
早在兩年前,曾國藩就聽說了朝中大臣端華和肅順他們,反對後宮幹政。而折子上的朱筆禦批,都不是皇上的字,而是懿貴妃(慈禧)的。大臣們反對沒用,皇上喜歡就行。
他從返複回來的折子上,看到了一個女人的心機和對權勢的向往,便多了一條心。所以他上奏折子,除了該有的戰報外,還多了一些“皇上保重龍體”之類的廢話。
他已經預感到,那個叫懿貴妃的寵妃,有朝一日一定會與肅順他們幾個大臣有一場巨大的衝突,他看在眼裏,知道如何防備就行,絕對不卷進去。所以從鹹豐九年開始,他與肅順他們的交往就少了,連信都沒有一封。
鹹豐皇帝給了曾國藩官位和權力,但是壓力也跟著來了,要他帶兵去掃蕩浙江。
安慶圍得好好的,眼看就要破了,怎麼撤兵去浙江折騰?曾國藩也不幹傻事,但是他對於皇帝的旨意,盡量解釋自己的處境和困難,還是一個字:拖。
這個時候的曾國藩,已經胸有成竹,知道該怎麼走下一步了。他的眼珠子已經盯上了那個在鹹豐皇帝身邊幫忙處理政務的懿貴妃。(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