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拖”字訣上,用得很得心應手,但是懿貴妃也不答應了,在其中有一份批複的奏折中,對曾國藩給予了警告:外國人鬧一下,無非是想要一點好處,可是太平賊寇要的是大清的江山,我知道你替大清賣力了,可是這還不夠,你應該能者多勞才對。你借著圍城的機會,坐視江南大營的覆滅,這是亡國之舉,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心裏打的什麼小九九。太平賊寇內訌之後,實力已經大不如前,現在正是聯手消滅他們的好時機,命令你盡快拿下安慶,協助大清八旗進攻。希望你建功立業,成為大清宏福,而非大清禍胎。太平賊寇雖然擊潰了江南大營,但是清軍的主力並沒有多少損失,你給我老老實實賣力打太平賊寇,別以為你的湘軍坐大了,我就收拾不了你。
曾國藩從批複的奏折裏,看到了懿貴妃(慈禧)的不平凡,奏折裏加入了她對事情的理解和處理手段,顯得有條不紊,張馳有度。這個女人,有很強的政治能力和野心。一個身居內宮的女人,能夠把天底下發生的事情都看得那麼透,而且分析得那麼精準,不由得他不佩服,對這個女人刮目相看。
曾國藩知道,他表現的時候到了,於是下令加緊進攻。
八月中旬,經過連日苦戰,湘軍終於攻破了安慶城池,俘虜了好幾萬太平軍的將士。在對待這些俘虜的問題上,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采取了“殺之以絕後患”的策略。
曾國荃的想法是好的,這幾萬俘虜每天要吃飯,湘軍的糧餉自己都不夠,哪有糧食給他們?一旦保留下來,糧食供應不上,勢必造成災難,倒不如直接殺掉,幹淨利索。
事後曾國荃曾給寫信曾國藩表示殺了那麼多俘虜,心裏深感不安。曾國藩勸其說:“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誌,何必以多殺為悔。”
安慶拿下來了,他把一部分繳獲的物品,給皇上送去。這批物品中,有一些是太平軍將領從英國人手上買來的女人化妝品。他知道懿貴妃一定會喜歡。
收複安慶是湘軍與太平天國戰爭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天京西線屏障遂失,太平軍對清軍轉入防禦階段,平定太平天國是遲早的事情。
曾國藩和胡林翼都非常激動,曾國藩迅即向皇帝奏報克複安慶省城大概情形,以“仰慰宸懷”。這是一個極大的喜訊,曾國藩希望這個消息能給鹹豐一些安慰。
沒曾想,捷報還沒有到達熱河行宮,鹹豐皇帝的死訊就傳開了。
接到訃聞,曾國藩百感交集。這個和他作對的皇帝,竟然是這樣一個結局。
在鹹豐皇帝去世之後不久,曾國藩又失去了他最親密的戰友胡林翼。
鹹豐十一年( 1861) ,胡林翼肺病加重,吐血不止,神形委頓,不到五十,望之幾乎近八十歲人。他仍然不顧醫生的警告,勤於職守。就在鹹豐皇帝死了沒幾天,胡林翼走到了生命的終點,時年五十歲。
得知胡林翼病逝,曾國藩傷痛不能自己,徹夜難眠,“惘惘若有所失”。曾胡二人,可謂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砥礪、相互敬佩的人際交往的典範。
然而克複安慶的喜悅還沒有過去,朝中又出現重大變局。
鹹豐死前安排了以肅順為核心的八位顧命大臣輔佐載淳,肅順是湘軍集團的堅定支持者。因此這一安排表麵上非常有利於曾國藩。
然而鹹豐留下來的權力結構是極不穩定的,顧命八大臣中,竟然沒有鹹豐帝的親弟弟、手握外交大權在北京處理與洋人交涉事宜的恭親王奕訢。這顯然是極不正常的。關於小皇帝的兩個母親,嫡母慈安和生母慈禧,也沒有明確的權力安排。與此同時,長期以來,肅順利用鹹豐的信任嚴刑峻法、獨斷專行,得罪了很多人,在朝中已經相當孤立。因此胡林翼死前預測中樞必將發生非常之變故,他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說,“主少國危,又鮮哲輔,殊堪憂懼”。
曾國藩也是這樣想的。他與鹹豐磨合十年,好不容易獲得了皇帝的信任,與最高權力的關係進入穩定期,結果出任兩江總督不過一年,皇帝就去世了,他的前途是吉是凶,前途未卜。
但是他非常清楚,朝廷就是再亂,也不可能殃及到他的身上,他是封疆大吏,手下有數萬雄兵,更關鍵的是,朝廷必須用他來對付太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