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課:曾國藩已經把握住了朝廷的命脈,要想對付太平軍,非他不行(2 / 2)

權力欲望很強的慈禧不會輕易放權,坐冷板凳的奕訢不會善罷甘休,大清已有先例,像鼇拜那樣的權臣,都能輕易被拿下,對付沒有兵權的幾個人,還不是手到擒來?

胡林翼的預測是準確的。果然,就在鹹豐去世後不過兩個多月,太後慈禧和恭親王奕訢就聯手發動了宮廷政變,肅順等三位讚襄大臣被誅。

雖然曾國藩一生的原則是不攀附權貴,和肅順的個人關係並不親密,但是誰都知道,曾國藩是“肅順這條線”上的人。肅順已倒,很多人都擔心他會不會受到牽連?

出乎意料的是,曾國藩的權位在政變後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還進一步提升。鹹豐十年( 1861)十月十八日,政變後不到二十天,朝廷就發布諭旨(其實就是慈禧的意思):“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著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鎮以下各官,悉歸節製。浙江軍務,著杭州將軍瑞昌幫辦。

據說肅順被誅後,“籍其家,搜出私信箱,內唯曾文正無一字。太後歎息,褒為第一正人”。慈禧認為曾國藩與肅順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勾結,但實際上,早在兩年前,曾國藩就以書法的名義,把自己寫給肅順的信給全部要了回來,而他與肅順的交往,都是讓親信口頭去交流的。

薑還是老的辣,曾國藩很早就預防到了這一點,所以事到臨頭,他一點問題都沒有。他已經把握住了朝廷的命脈,要想對付太平軍,非他還真不行,所以加官進爵是意料當中的事。但是他非常清楚樹大招風的道理,慈禧是個疑心病很重的女人,和這女人打交道,還需鬥智鬥勇。

對於朝廷的恩賜,曾國藩則表露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上疏辭謝節製四省,並且說“臣一人權位太重,恐開斯世爭權競勢之風,兼防他日外重內輕之漸”。也就是說,我怕我一個人手中權力太重,以後會導致地方尾大不掉,影響中央的權威。

新班子回複了一段頗帶感情色彩的朱批:“具見謙卑遜順,慮遠思深,得古大臣之體。在曾國藩遠避權勢,自應如此存心,方不至起驕矜之漸。而國家優待重臣,假以事權,從前本有實例。曾國藩曉暢戎機,公忠體國,中外鹹知。當此江浙軍務吃緊生民塗炭,我兩宮皇太後孜孜求治,南望增憂,若非曾國藩之悃忱真摯,亦豈能輕假事權?”

盡管曾國藩這麼謙虛,不想讓人落下口實,說他擁兵自重,向朝廷要權。不得不說,慈禧和奕訢這一對叔嫂聯合,在政治上比鹹豐強了許多。慈禧行事果斷,對待大臣剛柔並濟,使得朝綱為之一振。

宮內嫂子說了算,宮外他做主,與當皇帝沒什麼兩樣了。不過他知道如何尊敬嫂子,有些事情還得與嫂子商量著辦。

和肅順一樣,奕訢也看好曾國藩,心知大清的八旗軍隊確實不行,要是行的話,也用不著他整日和洋人們混在一起,和洋人打交道,一個字:累。

但是為了大清的長治久安,隻有忍。

他知道洋人欺軟怕硬,可洋人的武器好啊,大清軍隊積弱已久,根本不是人家的對手,要不然,他也不會這麼低三下氣的了。

按他和嫂子商量出的辦法,先給曾國藩一點好處,讓湘軍剿滅了太平軍,然後設法割掉曾國藩這條尾巴,朝廷收攏和整頓軍隊,購買洋人的新武器,一旦時機成熟,再與洋人抗衡,隻要大清軍隊管用,大清仍是帝國。

這個方案其實真的很好,用不了幾年,大清真的能夠中興。

為了安撫曾國藩,奕訢又在嫂子的監督下,給曾國藩去了一封私信:我知道你是一個軍事天才,隻要你聽話,幫忙我剿滅太平軍,朝廷不會虧待你的。

哄孩子的時候,要給一塊糖,奕訢就是這麼想的,可是他忘記了,曾國藩不是孩子,是一隻老狐狸。

請辭的表麵功夫做足了,朝廷給與的權力和榮譽,當然要收下。接下來,曾國藩要祭起朝廷這把大刀,除掉一個令他痛恨不已的家夥——前任兩江總督何桂清。(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