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獎懲(1 / 3)

北伐突厥大獲全勝,有功人員自是開始大肆的嘉獎,不說李勣回朝被授予光祿大夫,行並州大都督府長史,仍至邊境帶兵。玄武門之變時,李勣最終雖說由於李恪的緣故,站在了秦王府一邊,可是太宗心中很清楚,李勣是不情願的,他當時不想加入任何一方,太宗心中不可能沒有介懷,將之派出去領軍宿邊。

且說,貞觀四年五月,李恪隨同李靖一同返回京師長安,李恪畢竟是監軍,自是得跟隨大軍主帥一同行動,而且李恪心中也清楚,太宗將他李恪放在李靖的身邊,又何嚐沒有監視的含義在內,他相信李靖也很清楚,隻是兩人在相處之時都不約而同的回避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太過於尷尬。

大軍進入長安城之時,長安城的百姓將整條街道擠得是水泄不通,簞食壺漿,犒勞遠征之師,李恪騎在馬上,感覺可說是十分的良好,出征後隨軍千裏奔襲、露宿遠征的辛勞,頓時如雲煙般消散無蹤。

“殿下,這種感覺怎麼樣?”李靖的表情沒有多大的變化,隻是回過頭來淡淡的詢問在他身側的李恪。

“好!很好!非常之好!”李恪實在不知如何形容現在的心情,遂一連說了幾個‘好’字。

“嗬嗬……”李靖倒不因李恪的語乏而取笑,反而是真的開心,“殿下,老臣第一次上戰場之後,看見那些戰死的兄弟袍澤,心情很是低落,可是等到回城,看見那些百姓們臉上安逸幸福的笑容,便覺得他們的離去有了價值,一切都值了!是啊……我們這些吃兵糧的,在戰場上拚死拚活,不就是為了保家衛國,讓這些百姓的臉上永遠都掛著祥和的笑容嗎?您說,是嗎?殿下!”

“老將軍說得有道理,當兵的就應當以保家衛國為己任;同理,當官的,也應當以治地百姓生活的富庶為己任;作為上位者,應當以國家的富強為己任!”

“嗯?嗬嗬……世人都道楚郡王殿下聰慧,今日所見,真正是名不虛傳,這舉一反三的本事可不是人人都會的!”李靖看著李恪的眼神有著些許的欣慰,還有著一絲的可惜,最後轉化為釋然。

李恪看著李靖眼中神色的變化,很是新奇,想知道他的心中到底在想什麼,經過了一番怎樣的變化,不過,卻什麼也沒有說出來:“李老將軍過獎了!話雖是如此說,可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又有多少胸懷遠大抱負的青年,最終被歲月磨去了棱角?不過,小王倒是不擔心,這事在人為,隻要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一直按照自己的路堅定的走下去,他終是會成功的!就像小王聽說過的一個故事,有兄弟兩人,一同參加科考,最終兄長考中,而弟弟落榜,但是因為這個弟弟平素便比兄長聰明,旁人就都不相信,都說是哥哥冒了弟弟的考卷,可是那位兄長也不解釋,整日裏仍是埋頭苦讀,於是眾人便愈發的相信了這種說法,最終這件事情傳到了當朝皇帝的耳中,皇帝一聽,居然有如此之事,這些主考的官員都是幹什麼的?遂決定親自出題測試這兄弟兩人的真實水平,最終事實證明,兄長的頭腦是不及弟弟的聰慧,可是胸中的墨水卻遠多於弟弟,為什麼呢?弟弟自持頭腦好,溫書之時便不甚用心,而兄長則是寒窗苦讀,最終學識遠甚於弟弟!”

李靖聽完故事,卻隻是淡淡的一笑,沒有再說什麼。李恪也隻是微微的笑了一下,他知道他的意思李靖已經聽懂了!

李靖最開始對他說,看見百姓們臉上安詳的笑容便滿足了,何嚐不是在告訴他自己是一個甘於平淡的人,沒有太大的野心與抱負,而這又何嚐不是希望借助李恪的嘴來告訴太宗陛下,而李恪隻是稍稍回應一下這個問題,隻要你真正的沒有做個那些事情,就是沒有做過,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再者當今陛下聰慧,自是不會胡亂的輕信謠言,你還是放寬心的好!